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记梦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②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隐居不仕。陆游在四川与其交好,认为其有才气、能诗文,常写诗词寄赠给他。②〔青海〕青海湖,在青海省东部,为边防重地。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笳、铁骑、关河、雁门、青海”等特定的意象说明该词与边塞战争有关。B.全词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营造清冷氛围,“寒”字一语双关,兼写环境与心境。C.“有谁知”照应题目中的“寄师伯浑”,表达了词人知音不必多,一人足矣的感慨。D.词末写词人虽年老而壮心仍在,振起全篇,使诗歌达到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2.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这首记梦词的内容与情感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①这首词是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说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已然十年过去。B.“尘满面,鬓如霜”,想象妻子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也是灰尘满面,鬓发如霜。C.“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故乡。D.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以及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4.这首词抒发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因为多重阻隔,而愈发深沉。结合词中的具体内容,分析除了生死相隔之外,还有哪些阻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梦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夜空寒风吹拂,月色洒满捣衣石,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意境,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美人之思”,“美人”代指君子,因关心边塞战事而难以安眠,内心充满忧虑与痛苦。C.尾联“又”字说明寄征衣不只一次,说明征人戍边时间之长;“迢迢”则表明戍边之地的遥远。D.本诗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均写“梦”,但本诗写梦之残破,苏词写梦中情景。6.本诗“孤鸿秋出塞”一句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一句均写到“鸿雁”,请分析两首诗借助这一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梦李白二首(其二)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李白的想念。B.三、四两句,诗人推己及人,通过换位想象来抒写对故人的衷情。C.“冠盖”以下六句,是对李白不能跻身达官贵人之间的失望与安慰。D.这首记梦诗,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以四、六、六行分层。(2)“告归”至“若负”六句写诗人梦中的李白形象,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记九月十三日夜半梦陆游一梦邯郸亦壮哉!沙堤金辔络龙媒。两行画戟森朱户,十丈平桥夹绿槐。东阁群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太平事业方施设,谁遣晨鸡苦召回?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梦诗是记录梦中所见所感的诗,代表作还有诗人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B.本诗色彩鲜明。“金辔”“朱户”“绿槐”,各种色彩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C.本诗颈联描写了东阁的群臣聚集的景象,表现了他们等待捷报时的喜悦心情。D.本诗尾联两句诗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抒发的情感相同。9.本诗以“壮”字统领全诗,结合诗歌分析“壮”的含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渔家傲·记梦①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②。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③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④去!【注】①李清照曾追随宋高宗行踪南渡,这首词与这一段的生活感受有关。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③谩有:空有。④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接”“连”两字,将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B.“星河欲转”,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形象地传达了词人的感受。C.最后三句,词人化用典故,借大鹏鸟翱翔于九万里的高空并自在逍遥地飞去三山,塑造了一个豪迈壮伟的形象D.词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下片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11.本词传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2.①上片写虚:词人梦中回到了戎马生涯,来到边塞的雁门、青海一带,梦中笳声乱起,披坚执锐的军队如水整肃,严阵以待。②下片写实:词人从梦中醒来,虽然只有寒灯斜月相伴,年华已老而万里封侯的理想无人知晓,但杀敌报国的壮心犹在。③虚实相生,丰富了意象,拓展了意境,凸显词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增强了感染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达了词人知音不必多,一人足矣的感慨”错误,“有谁知”即只有师伯浑知道,应是婉转地表达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倾诉抱负的意思。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本词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是虚写。“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己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梦中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梦中披坚执锐的军队如水整肃,严阵以待。“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年华已老而万里封侯的理想无人知晓,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上下片虚实相生,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凸显词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增强了感染力。。3.B4.①空间上的阻隔: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身在他乡。②时间上的阻隔:因为岁月沧桑,纵使相逢,两人也无法认出彼此。③心理上的阻隔:梦中相逢,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谈起。【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想象妻子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也是灰尘满面,鬓发如霜”错误,“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现状的实写,应是想象妻子如果还活着的话,也认不出如今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的“我”。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的能力。原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此处写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身在他乡,这是空间上的阻隔。原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此处强调因为岁月沧桑,纵使相逢,两人也无法认出彼此,这是时间上的阻隔。原文“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这是心理上的阻隔:梦中相逢,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谈起。5.B6.同:均借助鸿雁这一意象抒发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异:本诗思妇望见是一只孤鸿飞向边塞,借景抒情,抒发了与丈夫相见的渴盼。张诗写大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暗示鸿雁不能传书,表达的是无法传递音信的无奈。【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美人’代指君子,因关心边塞战事而难以安眠”错误,结合颔联“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可知,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梦醒后留有余思,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故“美人”应指思妇,而且不是“难以安眠”,而是梦醒时分。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颈联“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中,“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意思是同在月光下,善长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飞过月光到达你的身边,暗示鸿雁不能传书。所以,两首诗均借助鸿雁这一意象抒发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但本诗思妇望见是一只孤鸿飞向边塞,借景抒情,抒发了与丈夫相见的渴盼;而张诗写大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暗示鸿雁不能传书,表达的是无法传递音信的无奈。7.(1)C(2)①语言描写:述说见面不易;②环境描写,暗含世道险恶的双关义;③动作描写(或外貌描写),写出其郁郁不得志。【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是对李白不能跻身达官贵人之间的失望与安慰”错,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告归”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苦道来不易”,意为:还总说相见多不容易。该句运用语言描写,李白述说见面不易,表现了依依不舍之情。“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意为: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江湖多风波”,运用环境描写,既写江湖上航行险恶,也暗含世道险恶;“恐失坠”是李白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意为: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白首”运用外貌描写,“搔白首”运用动作描写,写他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的动作,表现了他郁郁不得志的悠悠心事。8.D9.颔联写壮景,仪仗整肃,平桥开阔,景象壮观;颈联写壮事,群臣聚集东阁等待捷报,国家局势恢复太平,场面浩大;尾联写壮怀,梦中为战争胜利而心情激荡,梦醒后为战事未休而无奈担忧,壮怀激烈。【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理解诗歌内容、语言、情感的能力。D.“情感相同”错误,本诗尾联是壮志未酬的无奈以及对国家战事的担忧,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则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情感不同。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品味情感的能力。考生需要找到诗歌中能体现“壮”的内容,然后逐一分析。诗歌标题“……记梦”说明诗中主要是写梦,考生可以抓住梦中的事、梦中的景以及梦中的情进行分析。如颔联“两行画戟森朱户,十丈平桥夹绿槐”主要是写梦中之景,有“画戟”“朱户”“平桥”“绿槐”,“两行”刻画出了仪仗之整肃,“十丈”极言平桥之开阔,体现出壮景;如颈联“东阁群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主要是写梦中之事,是写东阁群臣聚集等待北方大战的捷报,表现了他们等待捷报时的喜悦心情,体现出壮事;如尾联“太平事业方施设,谁遣晨鸡苦召回”主要抒写诗人之情,前一句是写战争胜利、国家局势正恢复太平,诗人为此而激动,后一句是写醒来,由此可知,诗人为战争胜利、国家太平而壮怀激烈,而梦醒后徒留遗憾,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对国家战事未休的担忧,体现出壮怀。10.C11.①孤独无依的痛苦之情。上阕前两句写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词人在风浪颠簸中流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或:下阕中“路长日暮”也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②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的苦闷(或: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生不逢时的苦闷)。“谩有惊人句”,词人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抒发了愤懑之情。③对美好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向往之情。词人直言要借助风之力,到达美好仙境。④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豪情。“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句,表现了理想的高远超越。【解析】10.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借大鹏鸟翱翔于九万里的高空并自在逍遥地飞去三山”错误,根据最后一句“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见是词人乘轻快的船前往,而非“大鹏鸟”前往。11.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词一开头,写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体现出孤独无依的痛苦之情;“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