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秋夜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偶书赵师秀此生谩与蠹鱼同①,白发难收纸上功。辅嗣易行无汉学②,玄晖诗变有唐风③。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④。[注]①蠹鱼:蛀蚀书籍衣服的小虫。②辅嗣:三国时代经学家王弼,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③玄晖:南朝诗人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④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辞赋著作和正统儒学思想留名后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蠹鱼”和“白发”分别运用比喻和借代,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勤于读书却老而无功的感慨。B.颔联用典,在“无汉学”与“有唐风”的褒贬对比中寄寓诗人对谢朓文学成就的仰慕之情。C.“夜长灯烬挑频落”与“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都写了“灯烬”,但表现的意趣并不相同。D.颈联描写秋虫的鸣叫声,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烘托出诗人在深秋长夜勉力苦读的形象。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感叹那些“腐儒”“碌碌无奇”,不像诗人独喜那些古人遗编。B.颔联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等词相映成趣,把诗人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出。C.“策策”“冬冬”是象声词,落叶声中显寒意,鼓声催人睡;秋夜深更,情景交融。D.尾联以入睡前的进食作结。诗人忍饥读书,认为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很是美味。4.请联系陆游《书愤》,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诗分别体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②,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①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③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之意。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B.该词上片把酒问月,岁月无情抛人去;下片突发奇想,联系神话故事,言砍去月宫桂树枝丫,人间月色更美。C.词人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D.词人政治上积极入仕是为了实现抗金的理想,但现实黑暗,时至暮年他仍无法看到希望,只好任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6.词人辛弃疾与苏轼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有名的“豪放”一派,苏、辛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而此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又是同样写于中秋之夜,试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比较两词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旅舍寓怀薛能庭锁荒芜独夜吟,西风吹动故山心。三秋木落半年客,满地月明何处砧。渔唱乱沿汀鹭合,雁声寒咽陇云深。平生只有松堪对,露浥霜欺不受侵。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庭”“荒芜”“西风”等意象渲染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B.颔联的“木落”既写出了深秋叶落的特点,又暗合诗人作客他乡的处境。C.颈联描绘渔舟唱晚、白鹭成群、雁阵声寒、陇云深深的图景,辽阔苍茫。D.本诗写景综合采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显得自然隽永。8.《唐七律隽》评诗说“于写景中有多少情致纡回其间,自能动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中的情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怀吴中①陆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②,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③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注】①乾道六年至淳熙五年,陆游在蜀为官;此诗作于淳熙元年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泛指吴地,含临安及作者家乡山阴等地。②用《楚辞·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意。③灞桥,在汉唐故都长安域附近,为汉唐人折柳送别之所。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夜读《楚辞》引发了强烈情感共鸣,与他当时的处境和人生遭际有关。B.领联用“浮”“泛”二字,形象写出诗人客居蜀地、漂泊无定的生活状况。C.巴酒不能消愁、蜀巫报不准归期,写出诗人对当下蜀地生活的不适与不满。D.此诗把乡思和忧愤联系起来,含蕴深曲,耐人咀嚼,超过一般的怀乡之作。10.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怀归①寇准背窗寒烛影沉沉,楚客②乡思欲不禁。板阁漏残①人自远,水萤光淡夜方深。牢愁闻雨眠疏屋,归梦随云彻故林。忆着烟村旧风景,柿红时节又鸣砧。【注】①本诗为诗人被贬官外地之作。②楚客,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③漏残,指古代计时用的漏壶中的水将滴完,即天快亮。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绵绵秋夜,寒窗烛影,诗人茕茕孑立,“欲不禁”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B.诗人以“楚客”屈原自比,在难抑的乡愁之外又增添了一层谪居的不平和苦闷。C.夜色渐深,独处一室,闻更漏声声,秋雨敲窗,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D.诗人以细腻的笔法描摹秋夜之景,烘托出一个孤独的思乡怀归诗人形象。12.诗歌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的?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秋夜同友人话旧谭用之露下银河雁度频,囊中垆火①几时真。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云外簟凉吟峤月,岛边花暖钓江春。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注释】①囊中垆火:炉中炼金。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秋夜客居他乡,与朋友相对炉火,畅叙往昔真挚友情。B.颔联“数茎白发生浮世”让人倍感时光流逝,“寒”字透露人世沧桑。C.“簟凉”承寒灯,吟咏白云之外高山之上的秋月,写实却空灵高远。D.岛边鲜花盛开,阳春送暖,垂钓江边,可见诗人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14.本诗尾联和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结尾都写别后,二者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曲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首句以“桂魄”代指月亮,“初”字点明时间,写夜幕初临,秋露微生之景。B.王诗第二句紧承上句,写主人公虽感罗衣单薄,却并未更衣,为下文抒情作铺垫。C.张诗开头两句连用“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静、清冷。D.张诗第三句写暗虫彻夜鸣响搅得思妇通宵难眠,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16.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手法的异同。参考答案:1.B2.①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超然。诗人不以老朋友天赐的福禄和尊贵的地位为意。②对先贤的仰慕之情。诗人希望自己能有扬雄那样的文学建树。③对人生追求的矢志不渝。为实现理想,诗人虽已白发年老却依然长夜苦读,勤学不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褒贬对比”错,颔联王弼注解的《易》流布天下,一扫寻章摘句的汉代儒学;谢朓创造了“永明体”这种新诗体之后,才有了唐人的诗歌。这显然均为对王弼、谢朓的褒扬。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意为:有多少老友曾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他们才华横溢,却失意寂寞,就像汉代辞赋家、思想家扬雄,让人忍不住为他们叹息。尾联写几人天禄犹叹扬雄。上句中,诗人由自己而联想到友人大多未有入仕的机会,或者只是沉沦下僚,又有几人获得了朝廷优厚的俸禄和尊贵的地位呢?表现了诗人不以旧交天赐的福禄和尊贵的地位为意,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超然。扬雄,汉代大辞赋家晚年闭门著述,历来为人感叹。下句中,诗人运用扬雄的典故,希望自己能有扬雄那样的文学建树,表达了自己对先贤的仰慕之情。结合“此生谩与蠹鱼同,白发难收纸上功”分析,诗人在赞汉代扬雄晚年著述的同时,也表示虽然自己已经白发年老,却依然长夜苦读,勤学不辍,表达了诗人为实现理想,对人生追求的矢志不渝的精神。3.A4.①《书愤》:首尾两联看出诗人胸怀大志,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收复失地);“空自许”“衰鬓”可见诗人年事已高、壮志未酬,刻画出一个徒负才华却报国无门的爱国将领形象。②本诗描写诗人深夜读书与睡前进食的情状,诗人虽已老迈,但依旧好学不倦,刻画的是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的清苦读书人形象。【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感叹那些‘腐儒’‘碌碌无奇’”错误。根据标题可知,这首诗是写诗人自己秋夜苦读,所以首联是感叹自己是“碌碌无奇”的“腐儒”,写自己喜欢读古人的遗编。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形象的能力。《书愤》: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本诗: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陆游早年即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次联从室内写夜读,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本诗刻画的是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的清苦读书人形象。5.D6.同:此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是把酒对月,同样有驰骋神奇的想象,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异:《水调歌头》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其有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感和旷达态度。而辛弃疾的这首词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他对现实的苦恨执著、他那种特有的郁结悲愤之气。【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意象等的能力。D.“任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错误,由“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可知,词人想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虽然一生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即使到了老年,依然时刻准备着,为国出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辛稼轩以诗词化解苦闷,憧憬美好。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相同之处:内容上,由“把酒问姮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知,前者问白发日增应当如何;后者问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两首词都是词人发挥想象,手持酒杯,对月提问。《水调歌头》中,苏轼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自己乘风回到天上,想象着天上的琼楼玉宇;由“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可知,本词中,词人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可见两者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之处: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写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词人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上片对月抒怀,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面对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7.D8.(1)孤独凄凉:西风吹拂,木叶飘零,庭院荒芜,诗人寓居旅舍,深夜独吟,倍感孤独凄凉。(2)思乡念亲:诗人漂泊半载,眼看明月满地,鹭合沙汀,耳闻砧声雁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虚实结合”说法错误,本诗在写景上没有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于写景中有多少情致纡回其间,自能动人”的含义,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必然是通过写景;然后分析本诗所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即可。前两联写西风吹过荒芜的庭院,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更能牵动诗人的思乡情绪;又写“木落”“月明”这类思乡客常用的景物寄予情感,加上独自旅居客店深夜独吟,更加抒发了诗人寓居旅舍倍感孤独凄凉的情感。颈联描绘了渔舟唱晚、白鹭成群、雁阵声寒、陇云深深的辽阔苍茫图景,再结合颔联中“半年客”可知,诗人在外漂泊半载,当他眼见蕴含思乡情愫的“明月”,耳闻“砧声”“雁声”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思乡念亲的情感。9.C10.①客居蜀州的孤独之情,诗人由在蜀州怀吴中转写吴中无人念及自己,倍增羁旅之苦。②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柳树众多竟无人折柳寄赠自己,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写出诗人对当下蜀地生活的不适与不满”错误。“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意思是:想要借酒消愁,可是巴酒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愁苦,蜀中占卜的巫师也无法告诉我回家的日子。道出了诗人已经不堪宦游而又不得不继续寄旅的内心世界。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意思是:灞水桥边那么多的柳条,又有谁想起漂泊在外的我,给我这远行的人寄来一枝呢?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之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11.C12.①虚写。诗人想象故乡烟村秋天的风景,一个“忆”字直接抒发对故乡“旧风景”的怀恋。②视听结合。秋天之时,柿子“红”了,又听到阵阵的敲击砧板之声,“色”和“声”结合,更抒发出浓郁的乡愁。③借景抒情。将故乡的景物细节一一展现,表明作者记忆之深,乡愁之深。【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等的能力。C.“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错,通过后文的“眠疏屋”“归梦”可知,诗人后来在雨声中进入梦乡,并梦回故乡。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忆着烟村旧风景,柿红时节又鸣砧”意思是:回想着故乡烟气笼罩的村落原先的风景,耳畔似乎传来柿子变红时节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忆”表明是诗人想象,为虚写,以虚衬实,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同时,运用视听结合,柿子“红”了,又听到阵阵的敲击砧板之声,“色”和“声”结合,勾勒故乡绚丽、可亲的深秋景致,暗含着故乡的人们对远方游子的牵挂与思念,使抒情更为深挚感人。最后,“忆着烟村旧风景,柿红时节又鸣砧”还有借景抒情,将故乡的景物细节一一展现,表明作者对家乡景物记忆之深,表现乡愁之深。13.A14.相同:都是虚写,想象别后情景,以美好的景物物烘托气氛。不同:本诗写友情,对别后重逢充满乐观的期待,美景作正面烘托;柳词写爱情,感情深挚,悲伤难以自持,美景作反面烘托。【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与朋友相对炉火,畅叙往昔真挚友情”错。应是感慨功业难成。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都是虚写,想象别后情景,以美好的景物烘托气氛,抒发情感。谭诗尾联是虚写,写诗人和友人想着将来回到家做邻居的场景,携手重游,红霞依旧,画面温馨美好。这是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进行设想。柳词“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不同:本诗写友情,对别后重逢充满乐观的期待,美景作正面烘托。谭诗尾联写诗人和友人想着将来回到家做邻居的场景,携手重游,红霞依旧,画面温馨美好。这是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进行设想,既有羁旅之思,又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何当”之问是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柳词写爱情,感情深挚,悲伤难以自持,美景作反面烘托。柳词“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15.D16.(1)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2)不同:王诗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恋弹筝,委婉地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哀怨。张诗的后两句,运用衬托、直抒胸臆,通过虫鸣衬托思妇的寂寞,进引发向老天爷求告,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现了思妇内心的厌弃与烦躁”错误,诗中表现的是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王诗此诗前两句“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是写景,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暗含孤独寂寞之情;末两句“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少妇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张诗的前两句中,用“丁丁”和“漫漫”这两个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从而说明了丁丁的漏水声仿佛敲打在心上,缓缓移动的轻云、时隐时现的月亮使人感觉夜漫长的意思。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因此,这里用借景抒情手法写出了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由此可见,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王诗前两句写景,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张诗前两句因情取景,通过思妇失眠时的所见所闻,写秋夜之长,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成夫的时间之长。王诗是直抒胸臆(或运用心理描写),直言“心怯空房不忍归”,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张诗中,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这里环境的“冷”,更是衬托了思妇内心的冷。“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因此使用的是直抒胸臆。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因此,两者的不同在于:王诗后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女主人公因心怯空房而迷恋弹筝,委婉地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哀怨。张诗的后两句,运用衬托、直抒胸臆,通过虫鸣衬托思妇的寂寞,进引发向老天爷求告,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