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七 统计指数 教案(表格式)《统计基础》(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七 统计指数 教案(表格式)《统计基础》(高教版)

资源简介

项目七统计指数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七统计指数 任务1统计指数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统计指数的定义和作用 统计指数的分类
能力目标 理解统计指数的定义和作用,掌握统计指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 统计指数的定义、分类
教学难点 统计指数的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时间数列,大家知道时间数列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和规律,但它所研究的现象是可以直接相加和对比的简单现象,如果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现象总体的综合动态变化,时间数列的方法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刚才的小视频中,超市老板发现这个月的销售额比上个月增长了不少, 他想要了解这些商品的销售量变化了多少,销售价格变化了多少?销售额的变动中,有多少是由于销售量发生变化引起的,有多少是由于销售价格发生变化引起的?这可把店长小李难住了,因为各种商品销售量的增减情况和销售价格的涨跌情况都不同,而销售价格和销售量都不能直接相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统计指数的方法。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小李吧。 第二步:授新课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我们首先学习统计指数的概念 统计指数简称指数,主要用于反映现象的相对变化程度。它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起初只是用来反映物价的变动。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数的理论逐渐丰富,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统计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指数是指一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如我们前面学过的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就是广义上的指数。 而狭义上的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 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所谓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是指 各单位标志值不能直接相加的总体。例如,某超市销售的商品,可能会包括电风扇、拖鞋、矿泉水等总体单位,由于它们的品质属性有明显差异,其标志值(如销售量、销售价格)不能直接相加,如果要反映这家超市商品的销售量或销售价格的综合变动情况,就需要我们来编制狭义的统计指数。定义中,指数反映的一定是数量变动,如销售量或销售价格,其变动表现为不同时间,另外,指数是一种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的比值。 所以统计指数具有综合性、平均性、代表性及相对性的性质。 统计指数的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个作用,指数可以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某一数量方面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9月我国CPI同比指数为101.7%,这一数据表明我国2020年9月份的居民消费品的价格比2019年9月份上涨了1.7%。 第二个作用,指数可以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情况。 编制统计指数及指数体系,一方面可以描述现象数量变动的结果,同时,还能测定影响现象数量变动的各因素变动的影响情况。例如:通过编制销售额指数可以描述销售额变化的情况,同时,编制销售量指数和销售价格指数就可以更加明确地解释销售额变化的具体原因。 第三个作用,指数可以反映现象长期变动趋势 编制动态指数数列可以测定现象的长期发展趋势,如根据19782019年的CPI指数,可以解释消费品价格的变动趋势,研究物价变动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程度。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指数的分类 统计指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事物或个别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它实质上就是动态相对指标。 个体指数一般用字母表示。如: 个体数量指标指数用表示;个体质量指标指数用表示 需注意,这一部分内容有一些常用符号:我们用q代表数量指标,p代表质量指标,1代表报告期,0代表基期,因此,q0表示基期的数量指标,q1表示报告期的数量指标,p0表示基期的质量指标,p1 表示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在食品的分类中,籼米标一号的销售量指数为,说明标一号的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下降了10%,标二号的销售价格指数=120%,说明标二号的销售价格上涨了20%。 总指数是反映多种事物或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通常用和。例如,食品的销售量指数和食品的销售价格指数。 2.指数按其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程度,其指数化指标是数量指标。如:商品销售量指数、产品产量指数等等。 质量指标指数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质量(或水平)的相对变动程度,其指数化指标是质量指标。如:消费品价格指数、产品单位成本指数。 3.按照总指数编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综合指数是采用先综合后对比的方法编制的统计指数,它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方法。平均数指数则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采用先对比后平均的方法编制的总指数。 4.指数按其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其中动态指数根据对比时采用的基期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统计指数的定义、作用以及分类。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本节课是讲述“统计指数”的第一堂课,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通过案例让同学们掌握统计指数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七统计指数 任务2综合指数的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
能力目标 理解编制总指数的两个问题,掌握拉氏指数和派许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
教学重点 拉氏数量指标指数、派许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数量指数的编制原则
教学难点 数量指数编制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指数的概念及分类,同学们知道综合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它的编制方法是先综合再对比。今天我们要学习综合指数的具体编制方法,它究竟是如何综合 再如何对比的。 第二步:授新课 (一)综合指数概述 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这里所指的总量指标,在形式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乘积,在进行对比时,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仅观察其中一个因素的综合变化情况,其他因素则保持固定不变。 在这里我们将所观察的因素称为指数化指标,也就是这个指数所反映的指标。根据指数化指标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我们将综合指数化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比如销售量指数,指数化指标是销售量,而销售量是数量指标,所以,它是一个数量指标指数;销售价格指数,它的指数化指标是销售价格,这是一个质量指标,所以销售价格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接下来请大家判断,销售额指数是不是数量指标指数?很多同学会认为是,因为销售额是数量指标。但是,同学们需要注意,我们这里介绍的指数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状的数量变动,而销售额是可以直接相加的,所以它并不属于数量指标指数。通常,我们将这一类价值指标统称为总值指数,类似的还有总成本指数、总产值指数。 在指数的编制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些特定的符号,上一讲提到过:数量指标用,质量指标用表示。基期用0表示,报告期用1表示 基期的数量指标记为,报告期的数量指标记为,基期的质量指标记为 , 报告期的质量指标记为 。个体指数用,表示,综合指数用,表示。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综合指数编制的基本原理。已知某超市三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如下表: 表1 某企业三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资料 商品 名称计量 单位销售量销售价格(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套1201002025乙支1000120045丙件60100290300合计——————————
如果只是想了解某种商品的销售量变化情况,我们编制个体指数就可以了,甲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为,乙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为,丙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为。 但如果要同时反映由三种事物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销售量的变化情况,个体指数就爱莫能助了。此时,由于三种商品的计量单位不一致,其销售量也不具有可加性;即:是不成立的。个体指数是相对数,直接平均也无意义:也行不通。所以我们得另辟蹊径,销售量不能直接相加,但是销售额是可以相加的,我们可以利用销售量、价格和销售额之间的数量关系,引入价格因素,将销售量乘以价格,便得到可以加总的销售额,然后再用销售额的变化情况间接反映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此时,通过引入价格因素就能把不能直接加总的因素(销售量)过渡为可以加总的指标(销售额),价格是一个媒介,我们把它称作同度量因素, 指数分析中把被研究的指标称作指数化指标。 把将不同度量的现象过渡到可度量现象的媒介因素称为同度量因素。在这个指数中q是指数化指标,是同度量因素。可以列出公式,通过引入价格p,解决的不能相加的问题,在此例中,由于价格p的变化也会引起销售额的变化,所以,要使销售额的变化情况更客观地代表销售量q的变化情况,必须将价格p这一同度量因素保持为某一水平不变,也就是将它固定在某一水平。而选择哪一时期为固定期,在理论上选择基期或报告期都有道理,但考虑到指数编制的现实意义及编制指数体系的要求,对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同度量因素的时期选择 有了不同的要求。由此可见,编制综合指数的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同度量因素的选择,另一个就是同度量因素的固定。 (二)数量指数的编制 我们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在只包含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固定,只观察数量指标因素的变化情况。同度量因素的固定有不同主张,比如拉氏指数、派许指数、马埃指数、理想公式等。 最著名的是拉氏指数和派许指数,拉氏指数是德国统计学家拉斯贝尔斯在1864年提出来的,他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比如拉氏数量指标指数为 ,我们可以看到,同度量因素p固定在基期 派许指数是由德国另一位统计学家帕舍于1874年提出来的,他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比如派许数量指标指数为 ,我们可以看到,同度量因素p固定在报告期 接下来我们用刚才的数据计算拉氏数量指标指数和派许数量指标指数 例2:利用表1资料,编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指数。 表2 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指数计算表 商品 名称计量 单位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额qp基期报告期基期 报告期甲套12010020252400200030002500乙支10001200454000480050006000丙件60100290300174000290001800030000合计——————————23800358002600038500
先计算出销售额的合计数,代入相应公式。 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拉氏指数为 销售量变动影响的销售额为 由拉氏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综合来看,三种商品的综合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50.42%,价格保持在基期水平的基础上,由于三种商品综合销售量增长了50.42%而使商品的销售额增加了12000元。 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指数-派许指数为 销售价格变动影响的销售额为 由派许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综合来看,三种商品的综合销售量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48.08%,价格保持在报告期的基础上,由于三种商品销售量综合增长了48.08%而使商品的销售额增加了12500元。 从这道题我们发现,选择不同的同度量因素,得到的结果不一样,许多统计理论都围绕同度量因素应该固定在什么时期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大多数的看法是,计算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其经济意义更强,因此,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选择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用公式表示如下: 同时,表示由于数量指标变动对总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我们总结一下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的步骤: 1.首先根据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入同度量因素p。 2.然后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进行综合 ,也就是综合指数编制方法中的“先综合” 3.最后将不同时期的总量并进行对比。计算,也就是综合指数编制方法中的“再对比”。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这一讲我们介绍了综合指数中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本节课是讲述“综合指数编制”的第一堂课,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通过案例让同学们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掌握数量指标指数编制方法。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七统计指数 任务2综合指数的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
能力目标 掌握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
教学重点 拉氏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派许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质量指数编制原则
教学难点 质量指数编制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但综合指数包括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两种,这一讲我们一起学习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 第二步:授新课 下面,我们依然通过上一讲的那个例子来说明质量指标指数编制的基本原理。已知某超市三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如下表: 表1 某超市三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资料 商品 名称计量 单位销售量销售价格(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套1201002025乙支1000120045丙件60100290300合计——————————
我们可以计算三种商品销售价格的个体指数。 甲商品的销售价格指数为 , 乙商品的销售价格指数为 丙商品的销售价格指数为 如果要同时反映由三种商品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与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思路相同,我们仍然可以利用销售量、价格和销售额之间的数量关系,引入的销售量做为同度量因素,并将它固定不变,然后用销售额的变化间接反映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 依然是编制综合指数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同度量因素的选择,另一个就是同度量因素的固定。 根据拉氏指数和派许指数的编制方法,我们分别编制出价格指数的拉氏指数和派许指数。 例1:利用表1资料,编制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指数。 表2 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指数计算表 商品 名称计量 单位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额qp基期报告期基期 报告期甲套12010020252400200030002500乙支10001200454000480050006000丙件60100290300174000290001800030000合计——————————23800358002600038500
先计算出销售额的合计数,代入相应公式。 三种商品的销售价格指数(拉氏指数)为 销售量变动影响的销售额为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综合来看,三种商品的综合销售价格报告期比基期上涨了9.24%,销售量保持在基期水平的基础上,由于三种商品综合销售价格上涨而使商品的销售额增加了2200元。 三种商品的销售价格综合指数(派许指数)为 销售价格变动影响的销售额为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综合来看,三种商品的综合销售价格报告期比基期上涨了7.54%,销售量保持在报告期的基础上,由于三种商品销售价格综合上涨了7.54%而使商品的销售额增加了2700元。 选择不同的同度量因素,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反映的是在基期商品的结构下价格的整体变动,若权数固定在报告期,反映的是现实商品的结构下价格的整体变动,商品结构的变化会融入价格指数,更能解释价格变动的实际影响。编制指数的目的不同,同度量因素固定的时期就可以不同。 我们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用公式表示如下: 同时,表示由于质量指标变动对总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步骤:1.根据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入同度量因素q。 2.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以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 3.将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对比,以测定指数化指标的数量变动程度。计算。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这一讲我们介绍了综合指数中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本节课是讲述“综合指数编制”的第二堂课,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通过案例让同学们掌握质量指标指数编制方法。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七统计指数 任务3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指数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指数体系的定义和形式 指数体系的作用
能力目标 掌握指数体系的形式
教学重点 指数体系的形式
教学难点 指数体系的形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综合指数的编制,大家知道 通过编制统计指数可以说明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变动的程度,但一个指数通常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因而,实践中 如果需要了解现象变动的原因,则要将许多个指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这就形成了相应的指数体系。这一讲我们就要学习指数体系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授新课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 指数体系有两种不同涵义。广义的指数体系类似于项目一介绍的指标体系的概念,泛指若干个内容上相互关联的统计指数所形成的体系。根据考察问题的需要,构成这种体系的指数可多可少。譬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等构成了市场物价指数体系。 狭义的指数体系仅指几个指数之间在一定的经济联系基础上所结成的严密的数量关系式。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总值指数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指数的乘积。这里我们专门讨论这种狭义的指数体系。 一个总量往往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构成因素,其数量关系可以用指标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 总产值=产量产品价格 销售利润=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利润率 这种指标体系反映了总量指标与因素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同样可以表现为各指标指数之间的联系,以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这个指标体系为例,我们看看其指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应的数量关系。销售量用q表示,销售价格用p表示,销售额用qp表示 销售额指数,前面提到过,销售额可以直接相加,它不属于数量指标指数,而是总值指数,我们可以用动态相对数的方法计算出销售额指数,也就是报告期的销售额除以基期的销售额。 销售量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根据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选择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销售价格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根据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选择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我们发现, 也就是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销售价格指数 可以看到,这种狭义的指数体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经济上有联系,二是在数量上存在对等关系。 例如: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销售价格指数 总产值指数=产量指数产品价格指数 销售利润指数=销售量指数销售价格指数销售利润率指数 指数之间存在数量关系,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销售价格指数 那因素影响差额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销售额的总变动=报告期的销售额基期的销售额 由于销售量的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为= 由于销售价格的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为 我们发现,销售额的总变动等于销售量变动引起的销售额变动加上销售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额变动。 因此,两个因素的总量指标,指数体系可以表示为: 通过指数体系的等式关系,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编制综合指数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原则不同,除了经济意义不一样,在这里可以找到另一个答案,全部按照拉氏指数或派许指数计算会存在逻辑上的缺陷。交叉体系才能解决这个逻辑上的问题,再结合经济意义,所以数量指标指数选择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标指数选择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二)指数体系有三个作用 一是可以进行指数之间的推算 如果我们已知指数体系中的某几个指数时,就可以利用指数体系中各指数的数量对等关系来推算另一个未知指数。假定已知销售额指数为180%,销售量指数为150%,那么就可以通过指数体系中的数量对等关系,求出销售价格指数为120%。 二是对综合指数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根据指数间的逻辑关系确定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 三是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分析现象的总变动中各有关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如利用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及销售价格指数这一指数体系,我们可以利用已知数据计算商品销售额指数以描述商品销售额变化的基本情况,进而再分别编制商品销售量指数和价格指数,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来说明商品销售量和价格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方向、程度和影响的绝对差额。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这一讲我们介绍了指数体系及其作用。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本节课讲述的是“指数体系”,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让同学们掌握指数体系的具体形式。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七统计指数 任务3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因素分析
能力目标 掌握因素分析中的连锁替换法,掌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
教学难点 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指数体系,大家知道 指数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比如店长小李所在的超市中销售多种不同的商品,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商品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都会发生变化,老板想要知道超市销售这些商品得到的销售额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其中有多少是由于销售量发生变化引起的,有多少是由于销售价格发生变化引起的?小李要回答老板的这一问题,需要学习因素分析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素分析。 第二步:授新课 (一)因素分析概述 因素分析就是借助于指数体系来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影响因素变动对其总变动的影响程度。包括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两个方面。 根据所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因素分析可分为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以及相对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根据影响因素多少的不同,因素分析又可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以上两种分类不是孤立的,可以进行交互组合,形成因素分析的多种形式,如: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总量指标的多因素分析,平均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等。 因素分析法又叫连环替代法,是指数法原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它根据指数法的原理,在分析受多因素影响的事物变动时,为了观察某一因素变动的影响而将其他因素固定下来,如此逐项分析,逐项替,故称因素分析法或连环替代法。 不论是哪类指标,也不论因素多少,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步骤也大致相同,概括为如下四个步骤: (1)计算分析所研究现象的总变动指数及总变动的绝对量。 (2)计算影响现象总变动的各因素指数及各因素指数影响的绝对量。 (3)以相对数和绝对数两种形式建立指数体系。 (4)作出分析结论。 下面我们学习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 对于指数体系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在指数体系中,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从相对量来看,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积;二是从绝对量来看,总量的变动差额等于各因素变动差额之和。 第二,在指数体系中,为使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积,两个因 素指数中通常一个为数量指数,另一个为质量指数,而且各因素指数中同度量因素必须是不同时期的,比如数量指数用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数则必须用报告期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反之亦然 PPT8我们可以使用连环替换法,首先将所考察的宗旨分解为各影响因素的乘积,从基期开始,第一步假定其中的一个因素变化,另一个因素保持不变;第二步假定另一个因素也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报告期的总值。因素的变化一般按照先数量指标再质量指标的顺序依次进行。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多因素分析。 一头一尾是基期和报告期的总值,所以编制总值指数 根据q变化编制数量指标指数, 根据p变化编制质量指标指数 PPT7可列出其指数体系的一般公式如下:总值指数是 建立指数体系,只需要计算三组总值数据,分别是 接下来我们看一道例题:某商场销售的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要求计算分析销售额的变动如何受销售量及销售价格的影响。 表 三种商品销售量及销售价格资料 产品 名称计量 单位销售量q销售价格(元)p销售额(元)甲件1201002025240025002000乙支1000120045400060004800丙台60100290300174003000029000合计—————238003850035800
首先计算出总值指数及变动的绝对额 解:(1)销售额指数为: 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为:( - )=38500-=14700元 (2)销售量指数为: ( - )=35800-=12000元 销售价格指数为: ( - )=38500-=2700 (3)建立指数体系:161.76%=150.42% 14700=12000+2700 (4)分析说明:由于销售量增长50.42%,使销售额增长了12000元;由于价格上升了7.54%,使销售额增长了2700元。两者共同影响,使销售额增长了61.76%,销售额增加了14700元。 通过这道例题,相信大家对于如何进行因素分析有了清晰的思路。不过,我们在进行因素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将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但所谓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都是相对的,都会因时间、地点、条件而改变,因此除了要了解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一般含义外,更应注意把有关指标放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通过比较鉴别来确定。 2、观察质量指标变动的影响时,应将 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 固定在报告期;观察数量指标变动的影响时,则应 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 固定在基期。 3、在多因素的连环替代分析中,各因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以防止错乱,并使各因素变动呈连环之势 4、分析各项因素变动对事物总变动的影响时,既要看相对数又要看绝对数。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这一讲我们介绍了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本节课是讲述“指数体系”,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通过例题让同学们掌握因素分析的具体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