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认知 统计 教案(表格式)《统计基础》(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一 认知 统计 教案(表格式)《统计基础》(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一 认识统计 任务1 走进统计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统计的三种含义 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统计的三种含义及其联系,理解统计工作四个阶段的含义和联系,掌握统计学的三个特点,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几种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
素养目标 通过学习统计的三种含义和关系、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培养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学习统计研究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
教学重点 统计的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统计学研究对象及特点、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三种含义的联系、统计工作四个阶段的联系、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的含义及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统计”一词最早在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22世纪的夏朝,在《书经禹贡篇》中就详细统计了当时的全国人口总数、土地面积情况,并根据山川土质、人口物产及贡赋多寡,将全国分为九州,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因此,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户籍统计和田亩统计等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制度、方法和组织都处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的具体含义以及实际运用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丰富。因此现代统计需要我们从多种视角来理解统计的具体含义,以及多重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应对处于不断变化更新的数据资料。 第二步:授新课 一、统计的含义 这一讲我们要学习统计的三种含义,首先我们介绍统计工作的基本含义: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认识活动,包括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它是由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介绍统计资料的基本含义:统计资料即统计数据,它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包括调查获得的经过整理具有信息价值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如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其他有关统计信息的载体。 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含义: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搜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要探索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 那么上述三者直接又有哪些内在联系呢?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所以,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反过来,统计学所阐述的原理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则与方法,因此,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是在一定的统计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首先我们介绍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在一项大规模的统计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统计设计。 第二个阶段: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调查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第三个阶段: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对统计数据的审核、清洗、分类和汇总,为统计分析奠定基础。 第四个阶段: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统计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形成对总体数量特征、数量界限和数量关系的深刻认知,揭示统计研究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和内在规律性。 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这一讲我们要学习统计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对象,我们主要介绍统计学的三大特点。一是数量性,这也是统计的首要特征,统计研究一般是从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描述开始,然后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找出事物之间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界限,推断事物的数量趋势和规律性。 二是总体性,这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相比较于个体研究,现象的总体规律研究更具推广和应用价值。 三是具体性,这是指统计研究的数量方面是指现象的具体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因为统计研究的量,是在一定条件下具体的量,所以只有当我们对现象质的规定性有了正确认识后,明确了质的规定性,才能搜集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推断。 在我们深刻领会统计三大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明确界定为大量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因此,统计研究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及解释数据,并借助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进而深刻认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四、统计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运用客观的、符合逻辑和系统的方法来搜集事实与分析事实。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对于客观存在的大量社会经济现象,只要能按照特定性质加以概括和总结,并能用总体的数字加以表现,都可以用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 首先我们介绍第一种统计方法:大量观察法。是指对现象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而大量观察法的广泛使用几乎成了统计活动的一条金科玉律。 第二种统计方法: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又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由于所研究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需要根据统计研究问题的目的和现象的性质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志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不同组别之间的属性差异、总体的构成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第三种统计方法:综合分析法。是指利用多项统计指标,对相互联系的客观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概括的方法。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通过综合而获得的,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必须运用综合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例如,要判断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就要综合运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资产报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指标有三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而在这三类指标的基础上还可以展开更深入的统计分析,如对比分析、平均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但是在使用统计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原始资料必须正确,方法应用要得当,统计结果要由既懂得方法本身,又懂得方法应用领域的人来解释,否则错误使用统计方法,将造成事实的扭曲、读者的误解甚至决策的失败。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统计的三种含义以及三种含义直接的内在联系,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及其联系,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这是认识统计的第一个任务点,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通过案例让同学们理解统计的含义、统计过程的过程,掌握统计学的三个特点,并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一 认识统计 任务2 统计数据的计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定类尺度和定类数据 2.定序尺度和定序数据 3.定距尺度和定距数据 4.定比尺度和定比数据
能力目标 理解四种计量尺度,掌握四种数据的数学特征
素养目标 通过学习四种计量尺度,培养统计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四种计量尺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四种数据的数学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统计是一门关于数据的学问,所要处理的自然也是数据有关的资料信息,而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对不同的客观现象和不同的研究任务,需要确定不同的数据计量尺度。按照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以将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而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又适用于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步:授新课 我们先来看到第一类:定类尺度和定类数据。定类尺度是指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以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其测度的结果就是定类数据。例如,人口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类。但是定类尺度是最粗略、层次最低的一种计量尺度,它只能测度事物之间的类别差,而无法反映其他方面的差别。从数学特性来讲,它只具有等于或不等于的数学特性。 在使用定类尺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应注意:一是无遗性原则。也就是指在所作的全部分类中,必须保证每一个元素或个体都能归属于某一类别,不能有所遗漏;二是互斥原则,是指类与类之间要互相排斥,每一个元素或个体只能归属于某一类别,而不能在其他类别中重复出现。例如,一个人要么属于男性,要么属于女性,总有所归属,而且只能归属于其中的一个类别。 再来看第二类:定序尺度和定序数据。定序尺度又称为顺序尺度,是指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其测度的结果表现为定序数据。该尺度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例如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 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要精确一些,但还不能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还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数学运算。从数学特性来讲,该尺度具有大于和小于的数学特性,当然包括了定类尺度的特性。 第三类:定距尺度和定距数据。定距尺度也称为间隔尺度,它是指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其测度的结果表现为数值形式的定距数据,通常使用自然或度量衡单位作为计量尺度,如考试成绩用百分制度量、温度用摄氏度度量。因此,用定距尺度计量的结果表现为数值。 定距尺度有一个度量单位,如分、度等,用这些度量单位度量的每一间隔都是相等的,只要给出一个度量单位,就可以准确地指出两个计数之间的差值,如考试分数100分与90分之间相差10分等。 最后一类:定比尺度和定比数据。定比尺度又称为比率尺度,它与定距尺度属于同一层次,一般不作区分,其测度的结果表现为数值形式的定比数据。但是它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外,还具有计算两个测度之间比值的特点。这就要求定比尺度中必须有一个绝对固定的“零点”,这也是它与定距尺度的唯一差别。 定距尺度中没有绝对零点,换句话说,这里的“0”是表示一个数值,即0水平,而不表示“没有”或“不存在”。例如,一个地区的温度为0℃,表示一种温度水平,并不是说该地区没有温度。而定比尺度则不同,它有一个绝对零点,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比如一个人的收入为0,表示这个人没有收入。 上述四种计量尺度对事物的测量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逐步递进的。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具有低层次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下述表格给出了四种计量尺度的测量层次和数学特性。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理解四种计量尺度,掌握四种数据的数学特征。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本节课是讲述“统计数据类型”的主要内容,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清晰明白。让每个同学能够准确分辨四类统计数据的类型,同时理解把握每种数据所具有的数学特性。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一 认识统计 任务3 认知统计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总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总体单位的定义
能力目标 理解总体、总体单位的定义,掌握总体的特点和分类
素养目标 通过学习总体和单位的定义及特点,培养统计思维意识
教学重点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教学难点 掌握总体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开展社会调查时,通过上一节课的讲解,我们对于统计活动的研究特点和研究对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随着统计活动的展开,我们必须要根据统计对象的性质学会区分总体和总体单位,并通过对统计对象的精准定位,有助于后续统计研究的进行。 第二步:授新课 首先,我们介绍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有关定义: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一个或若干个相同性质的多个个体所组成的整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称为总体单位,简称为个体。例如:要研究全国大学新生的有关情况,当年新入学的所有大学生就构成了一个总体,个体是每一个大学新生。 那么总体有哪些特征呢?第一个特征同质性,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性,这个共性是我们确定的研究范围。例如,当要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时,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就可组成一个总体,它们是同质的。 第二个特征是大量性,组成总体的个体要有一个相对规模的量,少数几个个体不能构成总体。这是因为个别单位的数量表现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只对少数单位进行观察,其结果难以反映现象的一般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差异性,事物在各个个体上的数量表现不尽相同,有差异。差异性是统计研究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有差异,才需要用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总体按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能够穷尽研究对象的每一个个体,这样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是有限总体。反之不可能将研究对象的所有数据全部搜集,只能搜集其中的一部分,这样的总体就是无限总体。例如,天文学家要研究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就是一个无限总体,因为不可能搜集到所有已知的小行星的运行轨道数据,更不用说还有很多未知的小行星。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理解总体、总体单位的定义,掌握总体的特点和分类。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本节课是讲述“认识统计概念”的第二堂课,主要内容是总体与总体单位,授课中应把握重点,着重放在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和特征上,并通过以举例教学的形式,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一 认识统计 任务3 认知统计基本概念——标志与统计指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标志的定义和分类 2.统计指标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能力目标 理解标志、指标的定义和分类,并掌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素养目标 通过理解标志和指标的定义及分类,培养统计思维意识
教学重点 标志、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教学难点 标志、指标的分类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体的数量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开发出专门的概念对总体的数量方面给予描述,这个概念就是指标;而另一方面,总体是由总体单位而构成的,对总体的认知需要建立在对总体单位的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同样需要一个概念对总体单位的特征属性进行描述,而这个概念就是标志。 第二步:授新课 这一讲我们要学习标志和指标的基本内容,首先我们介绍标志的含义:标志是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每一个总体单位都有许多属性或特征。如把学校中的各个学生作为总体单位考察时,有性别、民族等属性和特征,这些都是每个学生的标志。 其中,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说明事物品质属性的标志,它只能用文字说明,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每一个学生的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是说明事物数量特征的标志,它可以用数值表示,如每一个学生的年龄、身高等。同时按照其在总体单位上的表现是否相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的表现完全相同的标志,称为不变标志,如在“某高校学生”这个总体中,每一个学生的社会身份都是学生,这就是一个不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的表现不尽相同的标志,称为可变标志,如在“某高校学生”这个总体中,性别、民族等。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可简称为指标,是指综合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与数值,表明客观事物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规模、水平。如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总数等。 统计指标主要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的特征。 其中,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指反映现象总体规模大小、数量多少的总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质量的统计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好坏,一般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 统计指标按其数值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是说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说明现象的结构、比例、程度等。平均指标是说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描述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现象基本情况的统计指标,如在校学生总数等。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对客观现象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估和考核的指标,如用来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产品销售率、劳动生产率等。预警指标是指对现象宏观运行进行监测,并据此对可能出现的总体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发异常情况作出预报的指标,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最后为了更准确的区分标志和指标两个概念,我们进行以下总结:第一,两者的描述对象不同。标志是用来描述总体单位特征的概念,而指标则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念。第二,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的表现形式为文字,数量标志的表现形式为数值;而指标无论何种类型,均表现为数值形式。 第三步:巩固新课,课堂小结 理解标志、指标的定义和分类,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本节课是讲述“认识统计概念”的第二堂课,授课中应力求标志指标的含义与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含义相联系学习,让每个同学能够知道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同时掌握其特征和具体的分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