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授课单元 第二讲 课题 道教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二讲道教部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了道教的积极思想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道教认识误区的问题,客观的认识道教。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他们道教的认识停留在迷信的基础上,不能辨析道教的基本思想,不能客观的认识和对待道教。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道教的发展历史; 2.熟悉道教的基本教义;能力目标 1.能够客观的认识和对待道教。 2.能够辨析道家对生活有益的思想和智慧。 素质目标 1.更加珍视生命。 2.增加对“德”的重视。重点 道教的基本思想难点 道教的基本教义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步骤用时 课 前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教师 学生任务1在线问卷:道教调查问卷 任务2资料准备 :道教相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课 中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教师 学生10 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10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导语:要理解中国人,无论如何要首先理解道教。(日本·橘朴《道教与神话传说》)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鲁迅《致许寿裳》) 中国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2.教师导出问题:你对以上观点怎么看?道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影响吗?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 3.老子的发展历史 1.教师导语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巡查各组并适当提出建议; 3.老师简介道教发展历史; 1.学生听课并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4.学生听讲。 资料 查询65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1.导语:道教是以道家学说为基本理论,吸收民间信仰和各类方术,以得到成仙,长生不老为目的的宗教。 2. 道 道教的“道”,始源于春秋时代“道家”哲学流派的创立者李耳(老聃、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其实“道家”所提出的“道”,只是一种有自然主义神秘色彩的哲学观念,并无“人格神”的喻意。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但与老子的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继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神化。由道演绎出“元”三,“三元”生“三宝”,“三宝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即道教的三清尊神。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三清尊神创造的。三清尊神是创世主,这是道教基本信仰的核心。 3. 道教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成仙。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所以道教历来都十分重视神仙的构造。如,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将神仙体系分为六个等级,道教初期五斗米道推崇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崇拜天、地、水三官。两晋南北朝时,除了继续崇奉太上老君之外,还奉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为至上神。 因而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修仙的途径: 一是服药,主要是指炼制的各种外丹。在唐以前,奉行金丹术。 二是内丹,主要是指通过集中精神调养呼吸达到精神上的超越,如引导,断谷。 三是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从而成仙或死后封神。 4. 尊“道”贵“德” 道的观念来自于先秦道家以清净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自然之道。 “道”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德”在道教经书中有两种解释:一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亦即指事物具有与的赖以生存的灵性禀质;二是指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的品德。 5.性命双修i 要想得道成仙,就要“性命双修”,即心性品德和身形生命两个方面同修,以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生活。去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道保养广行善举,利物济热闹,积功累德。生命的修炼则是以品德修养为根基,通过服食导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精神化炼、静功动功等修炼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最终达到神形同一的境界。 6.道教对我们的影响 文化: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南北朝以来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包含大量道教元素、明清小说包含大量道教神学思想、当代流行的以丹道为主题的修真小说。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 科技的发展方面:修炼方术、炼丹术、关于化学的火药。地理学方面:魏晋时期的五岳真形图。天文方面的占星望气之术。 医学养生: 《金匮药方》《神农本草经集注》等还有很多关于养生的方法:食疗、导引、按摩、气功。 习俗: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拜天公、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 国民性格: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道教既奉行“尊道贵德”,提倡“忠孝仁义”,把道德践履作为修仙条件,积极推广传播各种劝善书,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学,激励国人刻苦磨练、知行合一,为求道得道而努力探索、不懈奋斗;道教贵生乐生、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求真务实的品性; 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道教的相关知识。 2教师总结道教基本思想。 3. 教师各组巡查并提出适当意见。 4.教师汇总道教对后世的影响。 1.学生分组讨论道教对后世生活乃至今天的影响。 2.学生代表回答。 3.学生听课。10 环节三:答疑、总结 1.请教师与学生问答互动,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清晰、深入。 2.总结本节课内容。 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能给人以精神慰籍和寄托外,尤其重视现世生命存在、渴望长生成仙。道教的“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终极目标尽管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但其生死观所包含的乐生主张、自主精神、养生之道和超越情怀则烘托和彰显出一种热爱生命、充实生命、升华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独特涵蕴。 1.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读相关经典文献。 1.学生疑问。 2.学生听讲。5 环节四:布置任务 2.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课 后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教师 学生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