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佛教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佛教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 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
授课单元 第二讲 课题 佛教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二讲佛教部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佛教的基本思想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佛教认识误区的问题。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他们道教的认识停留在迷惑和迷信的基础上,不能辨析佛教的基本思想,不能客观的认识和对待佛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佛教的发展历史; 2.熟悉佛教的基本教义; 3.了解中国佛教的发展史; 4.熟悉禅宗的基本思想。
能力目标 1.能够客观的认识和对待佛教。 2.能够辨析佛教对生活有益的思想和智慧。
素质目标 1.珍惜亲情、友情、爱情的,珍惜一切缘分。 2.增加对佛教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情感。
重点 佛教的基本教义
难点 佛教的基本思想
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步骤用时 课 前
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任务1在线问卷:道教调查问卷 任务2资料准备 :佛教相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 中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
教师 学生
10 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
10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导语: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哲学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也在中国艺术文化如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镌刻下深深的印迹。 2.教师导出问题:你的生活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吗吗? 3.原始佛教的发展史。 1.教师导语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巡查各组并适当提出建议; 3.老师简介原始佛教发展历史; 1.学生听课并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4.学生听讲。 资料 查询
65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1.导语:道教是以道家学说为基本理论,吸收民间信仰和各类方术,以得到成仙,长生不老为目的的宗教。 2. 缘起论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中心理论是“缘起说”,认为世间万物万事均因缘而生,因缘灭。“因”指产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缘”指产生事物的间接原因。 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法,才得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 3. 第一,诸行无常——一切事物生灭不定 第二,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主宰 第三,涅槃寂静——超越生死烦恼为清净永恒 4.四圣谛 四圣谛即佛教所讲绝对正确的四个真理。这四圣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 生苦:诞生时的痛苦。 老苦:老年时的痛苦。 病苦:生病时的痛苦。 死苦:死亡时的痛苦。 怨憎会苦:指不由自主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串聚会在一起的痛苦。 受别离之苦:指不由自主与相爱的人或物离别的痛苦。 求不得苦:指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 五盛阴苦:指人生之色、爱、想、行、识五种基本因素生灭无常,满是痛苦。 (二)集谛: 集(或因):“集”是指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三毒”,也称为“三大根本烦恼”。此外,还有慢、疑、恶见等诸多烦恼。因为这诸多的烦恼使(身)、言语(口)、思想(意)“三业”所造成不善之业,因为因果报应,使自己陷入无休止的生死轮回的痛苦中。 (三)灭谛: 灭(或尽):“入灭”,脱离世间的轮回之苦,进入“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也称为“涅槃” 。 (四)道谛: 戒学:遵守佛教僧团组织所规定的许多清规戒律,以保僧众在共同的准则下笃信佛法,防止造身、口、意三业。如四戒: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戒再加不饮酒。 定学:定即入禅坐定。在修行时静坐息虑,专心不贰,不开小差,不瞌睡,思想集中地参悟佛理佛法。通过定,可远离并进而断除爱、欲、乐、触等苦恼,获得无漏的智慧。故定必须以离欲守戒为前提和基础,又以离欲生慧为目的。 慧学:按照闻、思、修的程序,努力领悟佛法以洞彻四谛的道理,达到无漏的解脱。 5. 中国佛教发展史 对于佛教,人们一般的说法是:生发于印度,大成于中国。如果说,印度佛教是一粒种子,那么中国就像一块水草丰美的广袤土地,给了它肥沃的土壤,使得它落地生根,并逐渐枝繁叶茂,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流派。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是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流派。 6.禅宗 以心传心、直指心性的修行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的灵山一会。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 摩诃迦叶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禅宗至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时传入中国。 (1)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心是佛” 一切修行的目的与路途只是认识本心,认识自性。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来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弘忍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慧能 (2)顿悟和无念 顿悟 对于自心的禅悟不是累世修行,是一种直指本心的“顿悟成佛”。顿悟不需苦修,而是受某种机缘的启示,凭主体的心灵感悟,所见意境瞬即升华,佛即成。 排除心中的欲念,它是明白心性和顿悟的必然延伸。 自性虽清净如明月,但人心的妄念却如浮云一般遮盖着清净的佛性;只有赶走妄念的浮云,才能真正成佛。“无念”是禅宗的最高法旨。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佛教的相关知识。 2教师总结原始佛教基本思想。 3. 教师各组巡查并提出适当意见。 4.教师汇总佛教对后世的影响。 1.学生分组讨论佛教对后世生活乃至今天的影响。 2.学生代表回答。 3.学生听课。
10 环节三:答疑、总结 1.请教师与学生问答互动,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清晰、深入。 2.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为一种宗教,佛教对我国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民风,均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佛门香火突然空前兴盛起来。一方面,一群群善男信女们无比虔诚地涌进庙门,焚香顶礼,倒头膜拜,另一方面,一处处佛门圣地争先恐后地大兴土木,广建庙宇,重塑金身。 不管怎样,我想误解佛教的人很多。其实信佛与否都是个人自由,我想说的是佛法中所蕴含的那些生活态度,那些人生哲理和智慧,是普世的,刚好可以给我们的心灵一点慰藉吧。 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我们以平常心看平常事,肯定能从平常事中悟出佛法。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不信佛,当你静下心来去感悟时,你会发现佛法中蕴藏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1.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读相关经典文献。 1.学生疑问。 2.学生听讲。
5 环节四:布置任务 2.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
课 后
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
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