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授课单元 第三讲 课题 中国传统礼仪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三讲中国传统礼仪部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了中华传统礼仪精神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认识浅显及礼仪素养不够胜的问题。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他们认为中华传统礼仪已经陈旧,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因为对当代人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不能客观的认识和传承中华礼仪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传统礼仪的常识和特点; 1.认识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底蕴; 2.掌握礼仪的用处及意义。能力目标 1.能够践行中华传统礼仪精神。 2.能够运用中华传统礼仪的行为规范指导今天的行为。 3.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角度学习好现代礼仪。素质目标 1.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素养。 2.更好地塑造中国人“礼仪之邦”的文明友好形象。重点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角度学习好现代礼仪难点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角度学习好现代礼仪教学设计 讲授、提问、调查; 演示、探讨、实践。二、教学过程步骤用时 课 前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教师 学生任务1在线问卷:礼仪调查问卷 任务2资料准备 :中华传统礼仪相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课 中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教师 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5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导语:从空姐与乘客的故事引入“礼仪之邦”的说法。 2.教师导出问题:中国素有美称“礼仪”之邦。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 3.观看“礼仪之邦”动画视频。 1.教师导语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巡查各组并适当提出建议; 3.教师汇总学生答案。 4.教师播放《礼仪之邦》动画视频; 1.学生听课并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4.学观看生《礼仪之邦》视频。 资料 查询40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1.导语:看了这段视频,你应该直达古代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了吧? 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2. 为什么学礼? 礼是人类区别与禽兽的标志。 《礼记》里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 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唐人孔颖达(唐)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 这些都充分说明礼仪是这些都足以说明,为什么要学礼了,因为如果无礼,真是禽兽无别了。 3.礼的涵义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与“仪”两个概念。 那么礼是什么呢?我们看看古人的解释。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 有礼者,敬人也 。 ——《孟子》 礼者,敬而已矣。 ——《孝经》) 所以,礼是对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是对人的的尊敬的态度。 仪又是什么? 仪则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而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仪是礼仪是人们在生活中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 古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礼仪三百”,指的是大的礼节,过去叫经礼,也就是恒常不变的大的礼仪。从国家社会来说,相应的祭祀、外交等场合,也都有一套相应的礼仪。 所以礼仪是两个范围:礼和仪。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则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而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礼是内核,仪是形式,二者互为表里。 3.礼仪的用处 知礼,行礼的用处也有很多。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经》中包罗万象,读了诗经,能了解各种知识而博物。所以一个人学了诗经,就可以变得有内涵,说话更有条理。礼是文化的根本精神,所以不学礼,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具体我们再看看学礼有什么用处。 (1) 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 《礼记》中曾说: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就是说:富贵的人乐于学礼守礼,就不会傲慢放纵,贫贱的人乐于学礼守礼,在任何场合都能使自己的心志不惑、不怯懦畏惧。 一个有礼仪素养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给我们留下彬彬有礼而富有教养的印象。相反,一个举止无礼而又粗俗的人则会给我们留下极差的印象。 (2)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大家有没有去过安徽的桐城?如果你去过,你一定会去六尺巷看看,六尺巷的故事至今流传。 六尺巷的视频: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礼是我们生活和谐的基础。 (3)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其中的“三顾茅庐”耳熟能详。我们都想想,刘备是用什么请到了诸葛亮?是许诺高官侯爵?还是金银财宝?当然都不是。是刘备对诸葛亮发自内心的敬意和十足的礼节打动了诸葛亮。才有了他与曹、孙三分天下的地位。 所以,礼仪是人人可学,处处可用之道,可谓“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珍贵”。 1.教师总结“礼仪之邦”的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礼、何为礼、礼有什么用?。 3. 教师各组巡查并提出适当意见。 4.教师汇总并讲解思考题。 1.学生听课。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4.学生听课。40 环节三:学生表演 1. 见面礼仪;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2. 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用膳礼仪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让我一一道来。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3. 总结本节课内容。 1.教师观看。 2.评价并讲解,并引导学生读相关经典文献。 1.学生展示。 2.学生听讲。5 环节四: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课 后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教师 学生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