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传统教育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中国传统教育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 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
授课单元 第四讲 课题 中国传统教育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四讲中国传统教育部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了中华传统教育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教育尤其传统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教育已经陈旧,不能在当代社会起到相应作用,因而不能汲取传统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精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 2.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3. 熟知中国古代教育的精华思想; 4. 理解中国家训文化。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指导今天的学习; 2.能够运用优秀家风建设好自己的家庭教育。
素质目标 1.提高自身对教育的的理解,扩展自身教育的视野。 2.能自觉传承和发扬家风文化。
重点 中国古代教育教育的精华思想;中国家风文化。
难点 中国家风文化。
教学设计 讲授、引导; 辩论、实践。
二、教学过程
步骤用时 课 前
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任务1在线问卷:中国古代教育调查问卷 任务2资料准备 :中国古代教育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 中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
教师 学生
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
10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导语:从南京一门四博士事件引入教育,再引入中国古代教育。 2.教师导出问题:中国古代教育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值得当代社会借鉴的? 1.教师导语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3.教师汇总学生答案。 1.学生听课并进行思考。 2.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资料 查询
70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导语: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 官学: 汉代独尊儒术,经学的兴起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太学是中央官学的主体,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地方官学除传授儒学外,还包括识字教育。 国子监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正在逐步规范完善,并已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阶段。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并一直延续到清末1905年,成为我国古代最高教育管理机构。 由上可知,唐代官学教育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系统,从教育教学到管理制度,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唐代官学教育的发达和完备程度已达到鼎盛阶段,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私学:作为官方办学力量的补充,对于普及平民教育和开发民智有其历史功绩;办学层次较高的私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独立性,授课较自由,既可不囿于成说,又可开展学术争鸣,教学内容也较官学丰富灵活;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受业,以接受符合个性需求的教育。 书院教育: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一般认为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书院制度的形成则在宋代。 书院教育具有如下特色: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提倡创造与求真 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手段。 学生个人研究为主,教师指点为辅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义理付之于亲身实践。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不求一律。 百家争鸣,开放讲学 书院的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 ,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 门户开放,来去自由 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书院有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师生前来听讲,来着不拒。 2.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 西周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孔子的“新六艺”教育: 《诗》、《书》、 《礼》、《乐》、 《易》、《春秋》 儒家经典教育 3.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君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之乐,乐在安贫乐道。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古代教育的思想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合一原则 学思结合原则 启发问难原则 顺性量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 乐学善教原则 5.家庭教育 蒙学作为古代社会的基础教育,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编写出一系列蒙学读本。有综合各种常识的识字课本、浓缩中国历史的历史知识读本和学诗作文的诗文选本等。较著名的通行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名物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等,多融知识性、伦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家训教育也是重要的家庭教育形式。自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后,家训著作层出不穷,较流行的有司马光的《居家杂议》、朱熹的《蒙学须知》、吕本中的《童蒙训》、焦循的《里堂家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其中包含不少生活真理和传统美德中的精华。 6.曾国藩家风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然而,他有个成就更应该被世人记住,他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家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心。 曾国藩为官几十年,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每天坚持写家信。一生修家书近1500封。他的家信体现了他对家风的要求。他在信中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勤俭之风是曾国藩对家人的第一要求。 读书是他对家人的第二要求。 曾国藩家训对曾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一百多年后的的今天,曾国藩家书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这1500多封家书,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家教子、治军从政,尚志祖父父辈、中对诸弟、下至儿辈。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传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子孙后世,更成为中华传世家教之经典。 1.教师播放视频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目标。 3.教师巡查各组并适当提出建议; 4. 教师各组巡查并提出适当意见。 5.教师汇总并讲解思考题。 1.学生看视频并总结中国古代教育形式。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4.学生听课。
5 环节三: 总结本节课内容。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长项短项都在于什么。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天才,带着他的奇思妙想。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所以,我们应向古人学习家庭教育的智慧,这才能做好教育的根本。 1.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读相关经典文献。 1.学生听讲。
5 环节四: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
课 后
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
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