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授课单元 第五讲 课题 建安文学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内容分析 本单元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五讲中国古典文学部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了代表作家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文学和语文区分不清的问题。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认为文学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文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特点和情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2.熟悉曹操诗歌内容; 3.掌握建安风骨的特点。能力目标 1.具有梳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具有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素质目标 1.提高文学素养; 2.增厚爱国情感。重点 曹操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要注意把握他这个地位,在此基础上掌握他在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建安风骨的特点。难点 曹操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要注意把握他这个地位,在此基础上掌握他在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教学设计 1.课前收集: 2.课上交流鉴赏 3.课堂小结评价二、教学过程步骤用时 课 前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教师 学生任务1在线问卷:关于建安文学的小问卷 任务2资料准备 :中国建安文学相关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课 中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教师 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5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导语: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中涓弄权,朝政昏暗无比,以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屡屡遭到播迁,需要仰仗权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以经成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中轰然倒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纷纷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权威,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当时的社会,一切都处于失范状态之下。人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改变,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行的状态。 无论是从文化的进化还是演变的角度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都是一件值得我们给予其充分赞扬和肯定的事情。正是有了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才使得各种文化思想能够纷纷登场以及流行。 建安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儒家思想的坍塌,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思考问题的层面,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提升了人们的个性意识,刺激了文士的创作欲望。建安时期的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2.教师导出问题:这种环境,文人会有怎样的诉说?文学又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1.教师导语。 2.教师导出问题 1.学生听课。 2.学生思考。 资料 查询30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导语:七哀诗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2.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年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大体上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间,即汉末魏初以建安为中心的这一段时期。献帝初年,王粲等作家已开始进行创作。魏初的十几年虽不属于建安,但建安时期的一些主要作家还在世,直到太和六年曹植去世。人们在习惯上把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作建安文学。 3.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建安文人以三曹为领袖,主要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蔡琰、繁钦、杨修、吴质、应璩、祢衡、缪袭等。 4.曹操 曹操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三国志·魏书》:“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裴松之:“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文心雕龙·时序》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其中一部分诗歌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 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薤露 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 第二:曹操的较多诗歌抒发了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强烈的进取心。《度关山》、《对酒》 ;《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 等等。 曹操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 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 5.曹丕、曹植 6.建安文学的特点 建安文学在内容、风格和创作方法方面又有下列基本特征。 1、 崇尚自然通脱 鲁迅说: 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建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道家和其它思想开始流行。作家的思想、行为,都趋向于自然真率,不拘一格,表现于作品,便产生了通脱的文风。曹氏父子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他们的作品都以自然通脱著称。其他作家也程度不同地带有这种特点。人们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敢于自由大胆地表达真实见解,抒写真情,形成了崇尚个性和真情的创作意识。 2、追求华丽文风 鲁迅在论及建安文章的特点时又说:“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又说建安七子的文章“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吧。”并且认为其华丽好看的特点“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同上) 汉代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华美的文辞大都持贬抑的态度,例如批评汉赋“靡丽”、“淫丽”。汉末文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在生活上不拘小节,追求享乐,在审美趣味上开始崇尚华丽,喜欢创作和欣赏富于形式美的东西。建安时期,在创作领域,游酣宴、述恩荣,表现感性快乐的作品日益盛行,这样的作品也必然要求形式华美,能以藻采和情韵给人以感染。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诗赋欲丽”,即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总之,到了曹丕的时代,文学创作已开始背离政治教化和实用功利的目的,转而去满足精神享乐的需求。华丽文风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盛行起来。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附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建安风力”与建安风骨的内涵是相近的。具体来说,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上述特点首先与时代有关。《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具体来说,建安文学在内容、风格和创作方法方面又有下列基本特征。 1、 崇尚自然通脱 鲁迅说: 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建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道家和其它思想开始流行。作家的思想、行为,都趋向于自然真率,不拘一格,表现于作品,便产生了通脱的文风。曹氏父子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他们的作品都以自然通脱著称。其他作家也程度不同地带有这种特点。人们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敢于自由大胆地表达真实见解,抒写真情,形成了崇尚个性和真情的创作意识。 2、追求华丽文风 鲁迅在论及建安文章的特点时又说:“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又说建安七子的文章“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吧。”并且认为其华丽好看的特点“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同上) 汉代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华美的文辞大都持贬抑的态度,例如批评汉赋“靡丽”、“淫丽”。汉末文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在生活上不拘小节,追求享乐,在审美趣味上开始崇尚华丽,喜欢创作和欣赏富于形式美的东西。建安时期,在创作领域,游酣宴、述恩荣,表现感性快乐的作品日益盛行,这样的作品也必然要求形式华美,能以藻采和情韵给人以感染。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诗赋欲丽”,即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总之,到了曹丕的时代,文学创作已开始背离政治教化和实用功利的目的,转而去满足精神享乐的需求。华丽文风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盛行起来。 3、浓厚的生命意识 王瑶先生曾说:“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感情。”(《中古文学史论》)建安时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加重了作家对个体生命的危机感,它与作家立名不朽的人生追求相结合,产生了建安文学所特有的慷慨悲凉的情调。建安作家时时慨叹个体生命的短促和脆弱,经常描写人生的痛苦和忧患,他们还把同情倾注在遭遇不幸的弱小者身上,为他们的命运叹惜不已。建安作家在追求个人生命价值的同时,都深切感受到人生的苦难与短暂,都在考虑个人如何在现实中安身立命。这种浓厚的生命意识,是构成建安文学的悲凉沉郁之气的主要原因。 4、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 《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刘师培认为,这一变化是从汉末祢衡开始的: 东汉之文,均尚和缓,其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实自衡始。《鹦鹉赋序》谓“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知他文亦然。是以汉魏之士,多尚聘辞,或慷慨高厉,或益气坌涌(孔融《荐祢衡疏》语)此皆衡文开之先也。(《中国中古文学史》第三篇《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附录) 自祢衡之后,任才使气,以气运词,逐渐形成风气,很多建安作家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使才任气的创作特点与建安作家的创作背景有关。他们往往创作于旅途之中、宴席之上,他们所要表现的,是即兴而生的自我感受,不须苦思,便能信笔而成。 使才任气的创作特点又受到当时崇尚自然通脱,追求率情任性的风气影响。曹丕提出的“文气说”集中体现了这种崇尚自然的创作意识。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有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论·论文》)他所说的的气,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作品的气势、气韵,而是创作主体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综合性的特质,它和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不同,不是出于人为的道德修养,不能凭主观努力去获得,而是自然形成,因人而异的的。使才任气就是在创作时保持一种昂奋的精神状态,让个人的情感、意志、才华、品质等不受拘束地自由显现。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来说,使才任气就是在精神上摆脱一切束缚,进入无所拘系的心灵自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赋家随心所欲地迸发才气,驰骋文思,似乎忘记了各种规范、技巧,只是任豪情逸兴洒落纸上。在这种状态中写出的作品,必然是墨光四射、酣畅淋漓,处处闪耀着真情与个性的光彩。使才任气的创作原则体现了道家重自然、重个性的价值取向,它是汉魏之际人的自我意识高涨的表现。 7.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先提出的: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衔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风”主要指内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语言方面刚健有力。“风骨”并非专指建安文学,但后来人们却以此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特征。钟嵘《诗品序》: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附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 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建安风力”与建安风骨的内涵是相近的。具体来说,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 上述特点首先与时代有关。《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1.教师讲解。 2. 教师听取小组汇报。 3.教师巡查并发表意见。 4.教师讲授。 1.学生听讲。 2.学生汇报。 3. 学生讨论。 4.学生听课。5 环节三: 总结本节课内容 时至今日,当我们对这些作品“温故而知新”时,是否想起他们曾经的风骨?还是用曹操的一句诗来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也如杨慎的临江仙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鼎盛一时的建安文人们,站在那大河之上,看大江东去,给我们留下了建安文学的作品,流芳千古。 1.教师总结。 1.学生听讲。5 环节四: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课 后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教师 学生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