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授课单元 第六讲 课题 中国传统戏曲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内容分析 本单元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六讲中国传统艺术部分。本讲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中国戏曲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中国戏曲不够了解的问题。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大部分认为中国戏曲已经过时,难以符合现代的节奏和品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魅力和包含的审美情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了解元杂剧; 了解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 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能力目标 1.能够鉴赏京剧; 2.能够随着唱腔中辨认出重要剧种。 素质目标 1.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重点 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难点 培养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步骤用时 课 前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教师 学生任务1在线问卷:关于中国戏曲的调查问卷 任务2资料准备 :中国戏曲相关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课 中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教师 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5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导语: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2.教师导出问题:有人说戏曲已经过时,任由发展。你怎么看? 1.教师导语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学生听课并进行思考。 资料 查询30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戏曲定义 戏曲是将曲词、说唱、舞蹈、音乐、表演,甚至杂技、武术、美术等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包括杂剧、南戏、传奇和各种地方戏曲。 2. 戏曲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在原始社会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3.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元剧代表介绍: 《墙头马上》是一出爱情喜剧。写裴少俊与李千金因相互爱恋而私自结合,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后被裴父发现,将李赶出。后裴考中状元,奉父命去迎娶自幼订亲之女,却正是李千金。裴父向李家赔礼,夫妻团圆。 《汉宫秋》是一出历史爱情戏,写王昭君出塞和亲。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只得将其送出。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元帝思念昭君,夜闻雁鸣,倍添痛楚。 《倩女离魂》是一出离奇的爱情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恋。王进京赶考,张的魂魄追随他一同前去,并在京城同他生活了三年。后王携妻回家探望,张之魂魄与身体才合而为一.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 元代剧本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戏曲的发展,以后的各戏种不断将之改编并搬上舞台。元曲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 中国戏曲的第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主,兼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按宫调联套的南曲体系,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5.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豫剧、越调、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婺剧、四平调等五十多个剧种。 6.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 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京剧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 1.京剧的产生过程 2.艺术手段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 所谓四功,就是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方法。 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头发)法、步法。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3.京剧行当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是根据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划分为四个行当,分别为生、旦、净、丑,下面就让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1) 生行 生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旦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等分支;净俗称花脸,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以表现其或粗框豪迈、或阴险毒辣等不同性格;丑一般在鼻梁、两眼之间画一块白粉,属喜剧角色。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如《捉放曹》中的陈宫、《卖马》中的秦琼、《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等。 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 、《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吕布与貂蝉》中的吕布、《穆柯寨》中的杨宗保等。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俗称“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 长靠武生如《长坂坡》中的赵云、《战冀州》中的马超等。短打武生《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冲等。 红生指勾红脸的老生,主要扮演关羽、赵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浑厚。 娃娃生专门扮演儿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扮演,头戴孩子发,身穿茶衣,运用本嗓演唱。如《宝莲灯》中的沉香。 (2)旦行 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又分为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花衫、老旦等专行。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等。 刀马旦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武旦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使用特技“打出手” (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 (3)净行 净行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正净 俗称“大花脸”。因以唱功为主,又称“唱功花脸”。正净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刚正的正面角色。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铡美案》中的包拯、《赵氏孤儿》中的魏绛等。 (4)丑行 丑行 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丑行的“丑”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扮演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文丑京剧中的各类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乌龙院》中的张文远等。武丑俗称“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雁翎甲》中的时迁等。 4.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脸谱也是种装饰性极强的图案艺术,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等,用作辅色暗示人物命运,如蒋忠、华雄、高登等;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程咬金、公孙胜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高、秦桧、司马懿等。 5.京剧的场面 京剧的乐队称作“场面”或“文武场”。其中, 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为弦管乐部分,武场为锣鼓乐部分。在演出过程中,各自发挥特有的演奏和伴奏功能,在通力合作、协调统一下,共同完成塑造人物,伴奏唱腔和念白,配合各种表演动作,烘托武打场面,制造各种舞台效果的任务。 1.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 2.教师听取并评价学生答案。 3.教师巡查各组并适当提出建议; 4. 教师播放京剧视频 5.教师汇总并讲解思考题。 1.学生听说。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4.学生鉴赏视频 4.学生听课。5 环节三: 总结本节课内容。 京剧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的表演在审美特征上是独树一帜的。尤其与西方的写实性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是演员通过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门的存在,使你必须承认有门。明明没有马,却让你承认有马,没有船,却让你承认有船。这就是京剧,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1.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读相关经典文献。 1.学生听讲。5 环节四: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课 后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教师 学生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