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国传统节日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中国传统节日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 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
授课单元 第七讲 课题 中国传统节日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单元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七讲中国传统民俗部分。本讲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淡漠和模糊的问题。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本课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传统节日,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学生大多有一些节日生活见闻和体验,但是对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缺乏了解,对节日的文化内涵也理解不深,因而对传统节日及习俗心不在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与习惯;
能力目标 1.具有梳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素质目标 1.提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素养; 2.通过“洋节”和“土节”比较,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正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素养
难点 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1.课前收集:①分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②探究:节日起源和演变、节日习俗和文化、节日作用和影响;③整理:小组合作,作PPT、简报、粘贴画等,准备在课上交流。 2.课上交流展示 3.课堂小结评价
二、教学过程
步骤用时 课 前
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任务1在线问卷: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任务2资料准备 :中国传统节日相关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 中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
教师 学生
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
5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导语: 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点,这些日子叫作节日。节日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从远古走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团圆与亲情、浪漫的爱情、狂欢的喜悦、追思的深沉……中国人的各种情感都融入到了传统节日里。
2.教师导出问题: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原因是什么? 1.教师导语。 2.教师导出问题 1.学生听课。 2.学生思考。 资料 查询
30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1.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传统节日 的起源和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所以,中国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2.分组汇报(普及节日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新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农历一月七日:人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二月二日:龙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4月5日前后:清明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六月六日:谷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11月22日前后:冬至节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小年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 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春节是亲人家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闹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二、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花、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三、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鬼避邪说,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送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五、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节相传起于牛朗织女的传说,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的佳期,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六、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明月,设宴赏月,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还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八、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日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 或者23日之间。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九、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 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腌腊八蒜的习俗,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十、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开始扫尘迎春节了。 十一、 除夕(除岁):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是除旧布新之意。 3. 节日的分类 农事性节日 农事性节日是与源于自然物候变化和劳动生产需要的节日基本上相一致的一类节日结构类型,它将自然物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劳动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节日习俗中,起源历史非常悠久、内容非常丰富的节日类型结构。四季变化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以及打春牛、清明等是具有代表性的节日。 季节性节日 季节性节日是以季节周而复始的变化为主要依据的节日习俗,它与农事节日有一定的关系,但它又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即它常常以对季节变化进行人为分割或庆贺为内容。元宵节、三月三、七夕、中秋、冬至、腊八节等是这种节日类型的典型代表。 信仰性节日 这是一类因信仰等原因而形成的节日习俗,在民间非常丰富多彩,各地除了一些全国性的信仰节日外,也有自己具有特色的一些地方性节日。这一点我们在源于宗教信仰的节日中已有所涉及。祭祀性的节日也属于信仰节日范畴。如七月十五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宗教传统超度亡魂的大祭祀日。每年腊月二十三(四)为祭灶神日,古代亦为大祭日。 庆贺性节日 庆贺性节日是一种主要以庆贺为目的的节日习俗。比如,比如春节。这类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兴旺、平安幸福为主题。比如农历过大年这个大节,虽然兼有祭神祭祖等内容,但还是以喜庆丰收,预祝来年吉祥、万事如意为主要内容的。 娱乐性节日 这是一类以游艺活动为主的节日习俗。这种类型结构的节日习俗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都有存在,如汉族的正月元宵节、三月踏青、钱塘江沿岸的观潮节等。 纪念性节日 其主要内容是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受到崇拜的人物。尽管其礼仪中也有祭祀祈福祝祷形式,但都是纪念人物,不是祈求神佛。如寒食节纪念被焚而死的介子推。 4.传统节日的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在节日这一天,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共同的情感和期盼,这是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 1. 人们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能够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 2. 历经千百年,不论海内外,这些传统节日依旧能够吸引中华儿女广泛参与和共享,根源就在于她是美好人性的再现,是中华美德的缩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遗产。同时,它又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标志着民族的认同感,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其传统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鲜明的文化和精神特征。这些节日的存在,已经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纽带。 3. 中华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 所以,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是对民族精神的追求,是对人生态度的探索,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的价值就在于它彰显民族情感、昭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它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尽管各个传统节日的内涵不同,各自纪念与庆祝的形式不同,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就是对民族之根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巨大文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节日是值得全民族人民来纪念的重要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是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既代表过去,也代表未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 今天,我们纪念传统节日,体悟各节日纪念的对象及意义,使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周而复始,岁岁年年,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取向,体会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和谐。 1.教师讲解。 2. 教师听取小组汇报。 3.教师巡查并发表意见。 4.教师讲授。 1.学生听讲。 2.学生汇报。 3. 学生讨论。 4.学生听课。
5 环节三: 总结本节课内容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1.教师总结。 1.学生听讲。
5 环节四: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
课 后
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
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