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子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孔子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 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
授课单元 第一讲 课题 孔子的思想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一讲孔子部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了孔子“仁”的思想及其人文精神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孔子只是概念理解的问题。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他们虽然有对孔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仅限于概念理解,并没有让他走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没有用“仁”的精神指导实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理想 2.掌握“仁”的思想内涵; 3.熟悉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 4.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 2.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能够“人文”的对待人和事。
素质目标 1.增加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2.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重点 1.孔子的理想及其启示; 2.“仁”的思想内涵。
难点 “仁”的思想及其人文精神。
教学设计 教授、启迪、探讨; 探讨、故事、辩论。
二、教学过程
步骤用时 课 前
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任务1在线问卷:孔子调查问卷 任务2思考问题:孔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任务3资料准备 :孔子相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 中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
教师 学生
10 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
10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播放《孔子》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探究的主动性。 教师总结: 2.“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 。 3.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后因宋国发生内乱迁居鲁国,至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地位已不及先辈,叔梁纥是鲁国武士,曾任鄹邑大夫。 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就死去了,家境进一步衰落。史载“孔子贫且贱”。年轻时曾当过吹鼓手,替人办理丧率,也做过管理粮库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等小宫,他自己也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幼年时没有机会受正规教育,但他勤奋好学,又不耻下问,十分虚心。因此,孔子到成年时,已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各国大夫季氏逐君,鲁昭公被迫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些近臣逃到齐国。这一年,孔子也只身到了齐国。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向他问政,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景公听后,十分高兴,想予以重用,但遭到齐国重臣晏婴及一些士大夫们的反对,景公只好对孔子敬而远之,说“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在齐几年,不得重用,只好返回鲁国。 孔子回国后,开始聚徙讲学,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由于孔子博学多能,当时有许多人纷纷向他求教,孟僖子在临死之际还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要拜孔子为师。因此,孔子的学生很多,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对他们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各弟子的学业进步很快,不久,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形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孔子的声誉也随之越来越高。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季平子死,其家臣阳货发动叛乱,控制了鲁国的政权。孔子反对季氏,季氏用周天子的乐舞,他反对,愤怒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平子逐君,他认为是僧越行为,十分愤慨,但阳货反叛季氏,孔子同样认为是不道行为,所以对阳货也避而不见。有一天,阳货趁孔子不在家时送去蒸猪,按礼节,“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孔子因不愿见到阳货,也选择阳货不在家时回谢,但不巧,却在路上遇见了阳货,阳货劝他出来做官,孔子不感兴趣,后来阳货失败,逃到了外地。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以孔子为中都宰”,不久,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又由司空为司寇。鲁定公十年,“孔子摄相事”。当时,正值春秋末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息,人民饱受流离丧乱之苦。孔子在位期问,理政有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两件事最为著名。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夏,齐鲁两国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县东南)会盟,孔子为鲁君相礼,机智勇敢,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使齐侯“归而大恐”。不久,齐就归还了以前侵占的鲁国的郓(今山东郓城)、灌(今山东宁阳县北)、龟阴(今山东泰安东)等地。 两年以后,孔子又参与了鲁国著名的“堕三都”事件。从前,各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大夫,势力强大,各有私邑,后来,家臣反叛,三家的都邑成为家臣们攻守的屏障。孔子为了“张公室’,铲除逾越,恢复君臣秩序,提出了“堕三都”。叔孙氏的郈邑顺利撤除,在撤除季孙氏的费邑时,家臣公孙不狃、叔孙辄反对,并率领武装袭击首都,孔子临危不惧,下令鲁国大夫申句须、乐颀讨伐,公孙不狃等失败,费邑被堕毁。将要毁孟孙氏的成邑时,又遇到很大阻力,“公围成,弗克”。“堕三都”没有完全成功,这反映了鲁国公室实力的衰弱。孔子任鲁国司寇时,曾“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镇压反叛公室者。“孔子与闻国政三月,齐人闻而惧”,孔子在鲁国的政治活动,引起了齐国的不安,便送美女与鲁君,使之疏远孔子,加之孔子的政见,为三家大夫所疑,不被重用,他不得不离开了鲁国。 孔子离开故国后,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学说。他先后到宋、陈、蔡、齐、楚等国游历,奔波十数年。但是,由于当时诸侯争霸,各图强盛,对孔子的学说并不感兴趣,结果到处碰壁,孔子到陈途经匡地,匡人以为孔子是曾经侵扰过他们的阳货,把孔子包围了五天,险些丧命。孔子带着弟子们到宋,在一棵大树下演习周礼,“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不得不离开宋国。到郑,被郑人称为“若丧家之犬”,被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问路,也遭到戏弄讥笑。孔子系陈蔡之问,被围于野,“不得行,绝粮”。司马迁对此总结说“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但孔子始终如一,坚持宣传自己的政治学说。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两鬓如霜的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开始了专门从事教学与著述的生活。他在洙、泗二水交界处设立讲坛,广招弟子,同时潜心于整理编写古代典籍。最后修成《诗经》、《书经》、《易经》、《春秋》、《礼)、《乐》等六部著作,后世称为六经,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七十三岁的孔子,怀着未酬之志,离开了人间。 1.教师播放视屏: 2. 引导学生讨论 3.回顾孔子的生平 1.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思考。 2.学生讨论问题 3.学习听课。 资料 查询
65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一)孔子的理想 1.从孔子的生平树立出孔子的理想; 2.分析孔子理想; 3.个人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 (二)“仁”的思想 1.导语: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2.“仁”的内涵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孔子理想的问题。 2.教师各组巡查并提出适当意见。 3.教师总结“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1.学生回答有关理想的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仁”的涵义。 3.学生代表回答。 4.学生听课。
10 环节三:答疑、总结 1.教师与学生问答互动,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清晰、深入。 2.总结本节课内容并作出号召: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1.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引导学生读相关经典文献。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号召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 1.学生问疑 2.学生听讲
5 环节四:布置任务 2.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
课 后
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
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