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老子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老子 教案(表格式)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 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
授课单元 第一讲 课题 老子的思想 课时 2 类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第一讲老子部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了老子的思想智慧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老子智慧思想陌生和缺乏应用的问题。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他们虽然有对老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仅限于概念理解,并没有让他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 2.掌握“道”的思想内涵; 3.熟悉老子的主要智慧思想。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老子的智慧思想指导生活实践。 2.能够阅读《道德经》。
素质目标 1.增加学生对老子的敬仰之情。 2.激发学生阅读《道德经》的欲望。 3.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重点 老子的思想内涵。
难点 “无用之用”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步骤用时 课 前
课 前 准 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任务1在线问卷:老子调查问卷 任务2资料准备 :老子相关资料。 1.制作课前任务单发布到平台。 2.查看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登录网络教学平台,领取任务单。 2.完成相关任务。 3.为思考题准备相关资料。 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提前在平台沟通交流讨论,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 中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 手段
教师 学生
10 介绍本课程的相关情况 教师介绍 学生听课
10 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 1.教师导语:美国作家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说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人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写成的《道德经》。 在西方社会,《道德经》比儒家经典更受欢迎,至今少说也有40种译本。除《圣经》以外,任何书籍在数量上都无法与《道德经》相提并论!。 李约瑟一生倾慕道家和道教,他原来并不叫李约瑟,而是(尼德兰)。因为他崇拜中国的老子,老子姓李,又叫李聃,所以他取姓李,加上Joseph,就成了“李约瑟”。李约瑟坚信:道家有不少东西可以向世界传授,尽管宗教道教今天已经垂死或已死亡,但或许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哲学的。 2.教师导出问题:你同意李约瑟的意见吗?为什么? 3.老子的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 ”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 ” 秦佚道;“有何不可 ”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 ”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 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 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 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 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 ”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 ”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4.《道德经》将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教师导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巡查各组并适当提出建议; 3.老师简介老子的生平; 4.《道德经》简介 1.学生听课并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4.学生听讲。 资料 查询
65 环节二:知识学习,解决问题 1.关于“道” 道是“无”,人的肉眼虽无法企及,但却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灵魂。 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是那种无法描述,却可推动世界万物运转的混沌力量。 道是“常”,是万物变化多端背后的“不变”。是规律,是所有的存在都必须依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 自知与知足 “知足常富”,“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也。” 这是老子的至理名言,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不能满足,人生许多过失,过错都源于贪得无厌。老子明确指出,极度的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最后反而使人麻痹了,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告诫人们要知足,要认识老子的精神所在,在人道上,老子叫人知足止欲,淡化物语,提倡精神文明,进而净化人的本能,达到修德符道的目的。知道了知足的人,才能够经常保持充足。对于欲望应当要加以适当的节制,知足常乐。 3. 守柔与不争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 无用之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 “上善若水” 《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它从来不说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万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脏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净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老子说刚强是死的特征,柔弱则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时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弹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风吹即动,但死了就硬了、枯了,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涵义。 2.教师各组巡查并提出适当意见。 3.教师总结“道”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1.学生分组讨论“道”等道家术语的涵义。 2.学生代表回答。 3.学生听课。
10 环节三:答疑、总结 1.请教师与学生问答互动,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清晰、深入。 2.总结本节课内容。 古代德高之人常被冠以“子”相称,老子道学高深,为世人所尊敬故名“老子”。不管哪一种传说都表达了老子在世人心目中的非同凡响。世人对老子评价非常之高。但老子对自己的评价却很出乎人们的意料。 道德经第二十章老子原话是这样讲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都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 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一章老子用自己举例对比,说明世人眼中的美与丑,善良与险恶等等各色社会形态对于得道之人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它们的根源只有一个:“有”或“无”。世人所敬畏或者在意的只是“不敬畏或在意”所产生的后果。老子认为自己并不像世人那样为各种社会顾忌或欲望所左右。他不在乎自己被别人怎么认为,被遗忘也好,认为“我”混混沌沌也罢,“我”的行为始终与“我”心中的道相和,它才是“我”最重视的,也是“我”生存的根本。 老子在这里用自己切身体会,诠释了忙碌的人们被世间的思想束缚,迷失了自我还不自知,不知道自己畏惧的根本是什么,看不清自己失去了什么,需要的是什么,逐渐沉迷于世俗的纷争,被社会洗脑,忘记了奋斗的“初心””。老子能够“少私寡欲”,坚守自己一生悟出的“道”,现代社会中又该如何在混乱与孤寂中坚守自己的“初心”,不妨学学老子,不必在意眼前呈现的得失,放下心中的执念,“上善若水”,敢于奉献,乐于助人,诚于守信,则功德无量,大道可期。 1.老师引导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以此体会老子的智慧。 2.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 3.教师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并引导学生读相关经典文献。 1.学生举例。 2.学生疑问。 3.学生听讲。
5 环节四:布置任务 2.布置任务。 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讲解 学生记录
课 后
课 后 拓 展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教师 学生
1.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2.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 1.传送拓展资料。 2.与学生互动。 1.拓展学习。 2.与老师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拓展课后资源和师生交流。
后记(经验、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