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第07讲 议论文第四部分写作目录CONTENTS0502网络构建03教材回归04考点解读考情分析考情分析真题剖析01教材回归考情分析考情分析写作命题方向重点突出“一点四面”,即以“立德树人”为重点,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导向,其中“一点”是宏观风向标,“四面”是具体的命题切入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居于“四大主题”之首,且涵盖内容极广,应该占据作文备考的核心地位,在“四面”中凸显“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四种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行文的素材引导取向是“讲好中国故事”,考情分析2024年高考还应顺着这个思路选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考核以上的内容应该是备考的重点,如结合疫情期间全国动员考核“团结精神”和“制度自信”;结合医务、科研工作者的贡献考核“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结合疫情期间中医的运用考核“文化自信”等,如结合“脱贫”“科技成果”的主题考核“新时代”“新梦想”“新的中国故事”等。网络构建客观选择题(3道,共计9分)主观简答题(2道,共计8分)网络构建考点解读一、审题1.脱离材料自立山头。一般是强调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作文,即学生的写作主旨应该来自材料,但是,就有那么部分学生,喜欢另起炉灶。2.着眼局部忽视整体。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要仔细阅读命题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仅抓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一定要注重整体性。3.误抓关键句缺失思辨性。写作考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思辨。但是,有的学生在平时听惯了老师的“关键句”之说,在考场上面对“对立”的材料,就不知哪个是“关键句”,以致随便拉来黄牛当马骑,在具体的行文中缺少了应有的思辨性。写出不符合作文要求的文章。二、语言语言和思维是写作的一-双翅膀:语言需要依靠思维去提升表达质量,而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形式得以呈现。论述文写作语言需要理性客观,能够由表及里,将思考引向深人,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体现一定的思辨色彩和思想深度。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语言的思辨效果。1.以论断性语言展开说理起点。“论”即论断,明确亮出观点;“述”即阐述,清晰陈述理由。所谓说理或者论述,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说理的表达过程。其语言特征是以判断、推理、演绎为特征来展开说理。而在说理过程中,判断是处于起始阶段,是说理过程的起点。例如著名的“三段论”,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从思维过程来看,任何三段论都必须具有大、小前提和结论。2.以概述性语言支撑说理分析论述类文章与叙述类文章有较明显的文体差异,但并不意味这两者之间泾渭分明。叙述类需要议论来画龙点睛,而论述类文章需要简洁叙述的事例来支撑观点分析。这里要注意到,论述文语段中,论述为主,叙事为辅,叙事是为了证明观点而存在的,必须简洁明确,不能喧宾夺主,以叙代议。3.以关联词语体现说理逻辑论述文不是例证文,而是论证文,要有论证过程,体现思维推进的过程,而关联词语在体现语句内在联系以及展现思维推进上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三、思辨论述文考察的就是学生的思辨性,想要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思辨必不可少。思辨能力,近年高考作文尤为强调。但学生作文仍是思辦能力不强。1.思维停留在同一层面,缺乏深度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中档的议论文有思维的线性发展而缺乏开阔感和灵动感,下等的议论文思维没有延伸或者断裂为几个片段。论述类文章如何在“论证”过程演绎推进?有些观点看似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论点,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层面。这在一些“并列式”议论文的考场作文中问题特别严重。真正有逻辑性的“并列式”议论文在本论部分,它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三、思辨要避免思维停留在同--层进上就要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议论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的实质就是议论的层次,议论的层次实质就是议论的推理逻辑性强,层次感彰显议论文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只有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2.用例并行,结构单一,缺乏广度论述类文章需要事例来支撑观点的分析与证明,但是观点之间应该有层递性,同样,事例应该为不同的观点服务,而不能围绕-一个观点反复证明。三、思辨3.说理肤浅,认知偏狭,缺乏高度部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足,知识积累、理解还没有达到--定深度,思想感情不够成熟、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评判不够深刻与全面,导致论述类文章写作存在浮光掠影的现象,不能深人分析,以至于说理肤浅,缺乏一定的认识高度。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选段:四、结构所谓结构是指文章的框架。立好总体框架是提高作文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因为时间匆促,不可能反复琢磨,必须以基本结构建构模型,迅速立好框架,才能写出与试题要求切合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优化论述文结构,首先要明确常见的论述结构有哪些,然后在常见结构类型上加以优化。三、思辨1.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指围绕文章中心论点,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平行排列展开论述的一种论证结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有时还可以辅以“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体现并列。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分论点来。2.对照式结构。所谓对照式论证结构,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剖析、论证,从而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的一种论证结构。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从而泾渭分明,论点突出,给阅卷者以鲜明的印象。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比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高考作文题--般具有一-定的思维开放度,也就是说正反两方面均有一定说理空间,在问题正反的两个维度上都可以延伸。如果观点正反两方面均需要展开论述,就需要对照式结构了。运用对照式结构,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作用。三、思辨对照式结构普遍适用于论述文写作,前提是要确保正,反两面实际上指向同一个中心论点,能够达到殊途同归的论证效果。如果指向观点正反两个方面,那么就不能平均用力,而应该有所侧重,体现出观点的倾向,这样既体现思辨,又能突出中心。3.层递式结构。层递式结构是一种纵向开拓,层层深人,步步推进,深化议论的论证模式。--般围绕着“是什么一为什 么一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一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行文,展开论述分析。应该说层递性结构是最适宜于呈现论述文写作思维的论证结构,因为其结构特点决定了思维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五、论证所谓论证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用材料来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证过程最能体现考生的逻辑思路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密。好的论证过程如同裁缝制衣,运针过处了无痕迹。强化论证能力主要强化论证方法的使用和材料与观点的衔接。优化论证过程,首先要明确常见的论述方法有哪些,然后在材料与观点的衔接上加以优化,重要的手法就是多运用关联词语,强化句子之间的联系,使论证过程密不透风,让人信服。1.因果:增添逻辑密度。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事件发生的条件;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情况。原因与结果--般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议论文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因果思维是普遍而根本的论证方式,因为我们能够提出观点、表达倾向,背后--定有原因,对原因的追溯,让我们的思维走向深刻。五、论证2.对比:撑开思维宽度。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上,有比较才有鉴别,考生有意识地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阴与阳、实与虚等对照来写,可以鲜明地揭示论证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考生若能有效地运用对比论证,可以在一定程度破解其语言平面化的难题。但是考生在使用对比论证时要注意两点:--是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对照,突出事物的特征;二是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如此行文,考生的意图就能得到充分表达,进而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获得发展等级的分数提供可能。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五、论证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3.假设:彰显论证力度。运用假设论证,即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很有说服力。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如未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它的逻辑思路即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五、论证4.关联:体现说理效度。关联就是要体现论据与观点之间的相关性,要找出论据与观点之间具体的中间环节。不少学生写作恰恰缺少分析的具体过程,而是将论据和观点强行拉扯在一起,这种“捆绑”式表述自然就缺少说服人的力量。要尽量杜绝自说自话地讲“空道理”,而要学会运用关联的视角将观点与论据一步步地连接起来,从而使论证过程具体化、清晰化。论证时要尽可能将论据和观点“关联”起来,借助一步步的具体环节,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论证链条。这样,读者才能循着作者的推理轨迹,理解你的观点从而接受认可你的观点,这样的论证就呈现出效度。教材回归教材回归新高考语文第四道大题写作,对写作语言是评分标准之一,锤炼好语言是作文制胜的要素,在教材中是有其依托的。针对高考这道写作试题的考查对教材中出现的文本进行归纳总结。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木輮为轮 金就砺利劝学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其中说明了什么道理?加工蓝——————青胜于冷冻水————冰寒于輮 绳直木————轮 木————直砺金————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是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第三段是围绕哪句论述的?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分论点比喻句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善假于物”的?寓意是什么?学习的作用是什么?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 ,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善假于物也借助学习弥补不足第四段作者运用了几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是从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正面设喻反面设喻积累对比对比对比专心坚持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持什么态度? 要点滴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正反对比反复设喻 小结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学习的意义(比喻5则)学习的作用(比喻5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比喻10则)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弥补不足达到目标积累坚持专一喻证道理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课文分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生动鲜明有理真题剖析真题解读 九、(2023全国乙卷)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真题解读 【答案】例文:一枝独放不是春,和谐共赢春满园透过历史长镜头端详,哥伦布远航,帆影幢幢;古丝绸之路,驼铃声声;鉴真东渡,烟波浩渺……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魏紫姚黄姹紫嫣红,各有千秋,世界文明异彩纷呈,春色满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生存的题中之义。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全球抗疫为护佑人民安康共同努力;“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全人类对保护地球母亲已达成共识;深化航天合作 造福各国人民,成为探索宇宙奥秘的不竭动力……真题解读 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携手并进,互惠互利,共担责任,共享荣耀是当今时代生存之道。亮自己的灯,别吹灭别人的灯;走自己的路,别阻挡别人的路,这是发展的必奠之基。有人“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走唯我独尊,自私狭隘之路。殊不知当吹灭他人之灯时,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更黑暗,当阻挡他人之路时,也让自己无路可走。修筑美墨边境围墙,拉开贸易战序幕,非法打击华为……真题解读 在文化排异、种族歧视的滤镜下,文化专制与强权政治只会让唯我独尊的民族走向傲慢与偏见、无知与疯狂。中国始终坚持走“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吹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角,汇聚团结合作的力量,让中国与世界在合作中走向共赢,在共赢中走向共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未来的时之所需。真正的“美”是将天下之美汇聚一处,恰如世界文明共生共荣恰,美美与共。“各美其美”,首先要有“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有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认同,对民族价值和内涵的坚守。“美人之美”要有“和而不同”的广阔胸襟,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真题解读 当下,我们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因文明的交流而多彩;气象万千的时代洪流,因文明的互鉴而滚滚朝前。多元文化共生并进,让姹紫嫣红的文明之花,绽放在时代的沃土,成和谐共赢的春色满园。真题解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两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第一句强调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吹灭别人的灯,世界将更加黑暗,自己也会置身于更加黑暗的环境中;阻挡别人的路,一方面会消耗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也不能借助他人的力量实现共同进步。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没有人能闭门造车、独善其身,社会发展更需要各个国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等都讲的是这个道理。真题解读 第二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基础上的。花卉姹紫嫣红,组成美丽的花园;社会多姿多彩,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图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理解个性、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和而不同才是发展之道。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共同指向团结协作,包容共存,互惠互利的普遍道理。真题解读 第一句是从反面说明不应怎样,材料二则从正面提供了行动的思路。写作时,应当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思考与联想。行文构思上,可以从国家发展、国际局势的广阔视角展开思考,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我国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胸怀和思路,阐述如何携手共进,既能让自己走得更远,也能让别人得到光明。还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对合作共赢,包容互惠的认识等。真题解读 立意:1.和谐共生,纷彩共赢。2.在利他中利己,在合作中共赢。3.合作共赢谋发展,勠力同心创未来。4.一枝独秀不是春,和而不同春满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