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伯牙与锺子期这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由两部分组成,先是伯牙与锺子期因为音乐结缘成为知音,后锺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2.能够找出描写伯牙鼓琴的句子,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并交流,体会艺术之美。3.结合“资料袋”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能够找出描写伯牙鼓琴的句子,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并交流,体会艺术之美。2.结合“资料袋”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明确学习任务1.出示语文要素,明确单元学习任务2.创设情境,发布单元学习活动3.揭示课题二、初读文言文——感知“知音”故事1.初读文言文,解决字词难点出示学习提示一自由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结合《语文作业本》练习读好停顿3.师范读,感受声断气连4.借助注释,说说“知音”故事出示学习提示二借助注释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言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一个什么故事?三、高山流水遇知音——体会“知音”之乐1.寻音乐里的知音,体会艺术之美出示学习提示三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伯牙古琴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交流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3.聚焦第一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聚焦“巍巍”“善哉乎”,交流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朗读4.聚焦第二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用朗读表现想象到的画面(1)出示句子: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2)朗读表现想象到的画面5.想象画面说句子,感受“知琴”(1)当伯牙用音乐表达这些事物时,锺子期又会怎样说呢?课件出示:伯牙鼓琴而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2)师生合作,完成对话。6.借助资料,感悟“知志”(1)质疑:课文中为什么只写“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 (2)出示资料,感悟伯牙那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3)合作朗读,感受知音相识相知的欢乐。四、破琴绝弦祭知音——体会痛失知音之悲1.出示《语文作业本》资料:(配乐)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2.出示句子: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4.借助《语文作业本》交流感悟5.感悟悲痛,齐读句子五、中华诗文觅知音一一感知知音文化1.借助课后资料袋理解知音:正是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2.借助课后资料袋感知知音文化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唐·孟浩然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唐·李白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宋·王安石板书设计:伯牙鼓琴知 高山流水 知琴音 胸怀志向 知志教学反思《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从音乐、绘画、书法、戏曲等角度入手,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课文讲述了伯牙与锺子期这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知音文化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诠释。围绕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我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了统整,设计了寻音乐里的知音、聊书画里的学问、谈京剧里的奥秘、晒我的拿手好戏的系列学习活动。本文的教学属于活动的第一站——“寻音乐里的知音”。执教这节课后,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一、朗读指导有方法《伯牙鼓琴》这一篇文言文虽只有80多字,但读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以读为本是文言文教学的宗旨,为此我将朗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初读环节设计了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课文:借助《语文作业本》读出古文的节奏;三读课文:感受声断气连。在朗读过程中借助注释、《语文作业本》引导学生自主勾连之前学习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词。在理解文本环节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用朗读表现想象到的画面,最后在感悟知音情深后全体吟诵全文。整个教学过程以读贯穿,在读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化情感,感受伯牙和锺子期这份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和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想象破圈有策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本课的教学结合文本特点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描摹音乐的语言文字中,寻音乐里的知音。从“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到“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用朗读表现想象到的画面”,抓住伯牙鼓琴,锺子期称赞的话语,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在此基础上,想象伯牙用音乐表现其他事物时,锺子期又会怎样赞美,从一弹一和中感受伯牙和锺子期这份默契和知音相遇的欢乐。三、感悟知音有层次这篇文言文学生用学过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系上下文等来理解文章字面上大致的意思并不难,而要理解知音中包含的知琴和知志的意味,以及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的那份“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音心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教学上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在想象高山流水以及弹其他事物时锺子期又会如何赞美的环节,感知到伯牙琴声中表现的事物锺子期都能听懂后,引导质疑“那课文中为什么只写到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 这山仅仅是山,这水仅仅是水吗?”顺势借助资料让学生感悟锺子期不但听懂了伯牙音乐中想要表现的事物,还听懂了他内心的胸怀和志向。第二个层次是在学习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后,让学生质疑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借《语文作业本》感悟伯牙对锺子期情谊的深厚,也正因为此,高山流水、知音,被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化里的一个重要音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