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查语文试题本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小题。材料一:儒家文化既是一门修身立德之学,又是一门治学求道之学。孔子更是视学习为“修己安人”之根本,并形成了“乐学弘道”的学习观。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始终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好学、乐学之学习态度,坚守求道、弘道的学习目标,最终达到了知行合一、成人成己的理想学习境界。孔子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孔子认为学习要秉持乐学情感,注重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乐学不仅被莘莘学子奉为治学圭臬,更是孔子所推崇的最佳学习境界。《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十分注重学习所带来的内心的愉悦感,并且将学习本身看作一件快乐无比的事,认为经常温习所学知识能让学习者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孔子还进一步阐释了学习的三个不同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乐学的前提是勤奋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孔子认为自己在学习天赋方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做到了勤学、好学、乐学,因而才有了博学多识的美誉。其次,学习要坚守“道”、志于“道”,致力于达“道”和弘“道”。孔子认为乐学、善学,终其一生,要对“道”这一正确学习方向执着追求。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亦是致力于求道的过程,是追求真理、明确目标、坚定方向和信念的过程。在学习中,只有内心坚守正确的方向,秉持仁义道德,立志于对“道”的追寻,才会最终学有所成,享受精神的富足。孔子特别强调学习以“闻道”,认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只有内心坚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加之日积月累的勤奋学习,才有可能“闻道”。闻道之后就应努力“达道”“弘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最后,学习的最终归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学习践行于现实生活中。孔子不仅强调好学、乐学以丰富学识,充盈精神世界,而且还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言”是“知”的一部分,言行统一即是要求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只有做到知中彰显行、行中体现知,心怀正确的“知”,践行实际的“知”,才会达到实践观的理想学习境界。(摘编自刘萌、王琇清《论孔子的乐学弘道学习观》)第1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