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初夏诗(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初夏诗(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初夏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
陆游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作此诗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逍遥自在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携手同游,这让诗人对村居生活感到了一丝快慰。
2.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中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行平水道中①
陆游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市桥压担莼②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
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
【注】①此诗是陆游在晚年居乡间时所写。平水,陆游家乡浙江绍兴以东四十里,以产茶著称。②莼: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作者的年事与时节,作者流露出几分惆怅之情。
B.颌联对莼菜和豆荚的特征勾勒,让我们领略到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乐趣所在。
C.颈联则转写自然景观,选取的是最具有江南和初夏特征的风物。
D.走在郊野,感觉稍微有些中暑,旁边树立的小桐树长出的新叶像换了件夹衣一样,农村清新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陶醉!
4.全篇无一“喜”字,诗人欣喜之情却漫溢于画面之中,令人读之心醉神怡,请以“颔联”为例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即事①
北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②,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弯碕(qí),指曲折的堤岸。
初夏
南宋朱淑真①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注】①朱淑真(约1135-约1180),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富的女作家之一。
5.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初夏即事》第一句“石梁茅屋有弯碕”,写岸边景。诗人只把“石梁”“茅屋”和“弯碕”三种物象用白描的方式依次排列出来,不加任何形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初夏即事》第二句“流水溅溅度两陂”,诗人的观照由岸边转向流水,写溪水流淌的气势,展现夏初时节水涨流疾的情状。一、二两句描绘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画面。
C.《初夏即事》第三句“晴日暖风生麦气”,诗人的观照由溪流转向田野风光。“晴日暖风”,让人眼明身热;“生麦气”,又让人联想到小麦在阳光的照耀下拔节猛长的势头。
D.《初夏》既写了竹影笼罩窗户、鸟儿尽情喧噪、海棠花谢、柳絮飘飞等初夏景物,又写了白昼变得漫长,炎热的天气让诗人感到乏困。虽然只是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6.两首诗都写了初夏之景,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两诗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吴淞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7.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步”字写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颔联中“翻”与“拂”写出水鸟、飞燕的生气和自在。
B.诗歌第二句是说诗人发现前面绿树掩映的地方是一个小村子,认为里面一定会住着几户人家,写出了山村景色的朦胧深远之美。
C.诗歌五、六句写江村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其中“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D.诗歌前三联选取视觉角度写诗人步行所见,尾联补充听觉角度写诗人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江南雨季来临时的乡村景象。
8.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初夏
陆游
天①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②傍。
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③已两忘。
[注]①指朝廷。②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③《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交代回乡务农的原因,“天遣”二字暗含作者内心的愤抑不平之气;下句以“三亩”言山园之小。
B.“如秧绿”“似茧黄”既是比喻,也是实景,一静一动,以“莎”“蝶”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
C.颈联透露出农家生活的艰苦:以只鸡斗酒待客,菜品粗陋,遭人取笑;风雨灾害频仍,反衬丰年难得。
D.尾联写诗人沉醉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人生得失,呼应首句“天遣”,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
10.有人认为本诗“有陶(渊明)诗风味”,请结合本诗以及你对陶诗风格的理解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初夏中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幽居初夏》为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②箨(tuδ)龙:竹笋的异名。③木笔:木名,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即点题。以“湖山”二字,突出环境之“幽”、居处之“幽”,槐树成荫,则暗点“初夏”。
B.颌联上句用“观”字写所见静景,下句用“蛙鸣”写所闻之声。以声衬静,突出环境之清幽。
C.颈联“箨龙”“木笔”,描写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画面。
D.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
1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八首·其一
明·陆深
雨打蜗牛篆,水回科斗文。
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一、二两句从味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初夏风物的美好体验,画面感强,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B.杨诗第二句中的“分”和“与”字采用拟物修辞,生动地描绘出芭蕉葱绿又十分慷慨的特质。
C.杨诗三、四句描绘习见的生活场景,写出儿童的活泼天真,也写出诗人的闲逸和安适,别具情趣。
D.陆诗一、二句描绘初夏风物,将自然和人文巧妙关联,把蜗壳和蝌蚪的形态分别比作篆文和籀文。
14.陆诗“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妙在何处,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注】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题目看,这是写景诗;从内容看,这是闺情诗。全诗借初夏景象,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朴实情感。
B.词人精于炼字。首句中“咽”字,表现蝉声时鸣时止,尚不流利;下片中“燃”字化静为动,突出了榴花的红艳。
C.上片写“昼眠”后所听所见:棋声惊眠、新蝉鸣叫,惹人烦恼,而绿槐高柳、和风碧窗、熏香缕缕,让人欣喜。
D.本词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初夏的别样景致,语言自然,风格质朴,感情细腻,富于生活情趣。
E.本词上片写静态美,蝉声、棋声衬托庭院的阴凉和幽静;下片写动态美,小荷翻、弄清泉,突出生机和情趣。
16.这首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C2.①“闲”在观景自在:诗人行于村落间,可任意而细致地欣赏美景,清闲自在;②“闲”在畅游之乐:诗人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③“闲”在与友携手同游:诗人路遇隐士,产生相知之感,一路携手同游,安闲自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喝了酒,趁着酒意,在村落间闲游。走累了就回家,累了就大睡一场,醒来的畅快适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并非是在梦里。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联第一句是抬头看到天上层层薄云,太阳隐晦其中,算不得晴天,是阴天。第二句写四处汩汩水声,蜿蜒汇聚到池塘里,水面都快逼近堤岸了。这一联写雨后天阴,池水渐平。颔联接着写池塘四周景物。池塘边,绿叶忽低,原来是鸟儿立在了上头;池塘里,青萍微动,原来是鱼儿悄然穿行。这两句细致描摹了眼前动景,增添了村行的情趣。首联与颔联主要写雨后闲适村景,诗人行于村落,可以任意而细致的欣赏美景,清闲自在。由此可概括为:“闲”在观景自在。
颈联写诗人喝了酒,趁着酒意,在村落间闲游。既然是闲游,也就没有一定的目的地。所以叫做“初何适”。这是闲情的体现。走累了就回家,累了就大睡一场,醒来的畅快适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行止由心,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由此可概括为:“闲”在畅游之乐。
尾联写诗人在湖边偶遇一个隐逸的君子,并和他一起同游。“忽遇”二字,写出诗人偶遇另一个隐士时的欣喜。这两句似乎在说:吾道不孤。原来不是我一个人隐居山村,还有同道中人!这让他在村居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丝快慰。由此可概括为:“闲”在与友携行。
3.D4.①颔联写桥畔村头的集市风光,有桥畔莼丝担和村中小酒店。很快就冲淡了首联中的那一味惆怅,取而代之的是撩拨人心的轻快和愉悦。②颔联中的“压”“滑”写出了莼菜量足、色鲜、味美的特征;“堆”“肥”同样又写出了豆荚量足、味美的诱人特征。③对其特征勾勒,不仅满足了读者的视觉享受,更是激发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力,让我们领略到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乐趣所在。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稍微有些中暑,旁边树立的小桐树长出的新叶像换了件夹衣一样”错,应是,在郊外游玩感到暑气侵人,在梧桐阴下站立片刻,便取出单衣换下了夹衣。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的描写,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的是作者因光阴流逝和人生易老的事实而产生的几分惆怅之情。不过,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诗的颔联却很快就冲淡了首联中的那一味惆怅,取而代之的是撩拨人心的轻快和愉悦: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桥头的集市办得很热闹,莼菜压得担子沉甸甸的,村边小店的盘子里装满了诱人的豆荚。看到颔联的时候,我们仿佛步入了人影往来的乡村集市,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接地气的小吃,也听到了各种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一种亲切感不由而生。
诗人用“压”写出莼菜的量足,用“滑”写出莼菜的特点,可以想见这样的莼菜一定是色鲜、味美的;“堆”写出了豆荚量足,可见乡民之淳朴,而“肥”同样又写出了豆荚的饱满,其味道一定很不错。诗人边走边欣赏这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他选取两种食物加以描写,不仅满足了读者的视觉享受,更是激发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力,让我们领略到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乐趣所在。
5.D6.①王诗前两句描写了初夏时节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画面,表达了诗人离开官场、身居山村后悠然自得(安然自乐)之情;后两句写看到了水源充足、日晴风暖、麦苗长势良好,因而感到丰收在望,表达了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关心之情。
②朱诗写了“禽噪”和春末夏初的“困人天气”,抒发了诗人忧闷烦躁、郁郁寡欢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海棠花谢、柳絮飘飞等初夏景物”错误。诗中并没写花谢絮飞的情景,只是用花已谢、絮飞尽来表示春天已经过去。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王诗首句“石梁茅屋有弯碕”,写岸边景物,一条河岸曲折的流水上,有一座石桥,临近桥头,又有茅屋数间。这幅画面简淡、空旷,没有鸟语,没有花香,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人物的活动,找不到“巧语”的痕迹。第二句“流水溅溅度两陂”,诗人的观照由岸边转向流水,由近及远地写溪水流淌的气势。“溅溅”,可作流水声来理解,亦可作水疾流的样子来理解,把以上两种理解合起来,也是可以的。这一句亦没有什么奇巧,但却展现了春末夏初季节水涨流疾的情状。前两句写出了诗人别具一格的住居,展现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画面。往昔重楼飞檐,雕梁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对于这种悬殊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了一种安然自乐的态度。别致的“茅屋”,幽雅的“石梁”,天然的“弯碕”,动听的“流水”,点出了诗人摆脱官场身居山村后独得的情趣。第三句“晴日暖风生麦气”,诗人的观照由溪流转向田野,写其风光。“麦气”,指日光照射麦苗时散发的草香气。“晴日暖风”,使人眼明身热,“生麦气”,使人可以联想到麦苗在日照下拔节猛长的势头。末句“绿阴幽草胜花时”,写诗人进一步放眼远处所见及他当时的心情。后两句写看到了水源充足、日晴风暖、麦苗长势良好,因而感到丰收在望,表达了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关心之情。
朱诗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朱诗写了“禽噪”和春末夏初的“困人天气”,抒发了诗人忧闷烦躁、郁郁寡欢之情。
7.D8.①诗人借江边悠闲漫步,见到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听到缫车鸣响、蛙声阵阵,营造出江南水乡初夏清幽秀美、充满生机意境。②诗人赞美和热爱美好的农村景色和生活,同时表现出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闲适。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诗歌前三联选取视觉角度写诗人步行所见”错误。前三联中不仅有视觉描写,也有听觉描写,如“林外时闻响纬车”。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问:“轻衣软履步江沙”,诗人悠闲自得地在乡间轻脚细步行走;颔联“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描写野鸭、莲叶、燕子、桐花;颈联“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描写渔船、纬车;尾联“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描写蛙声,通过这些活泼、美丽、典型的景色,营造了乡间清幽秀美、充满生机的意境。
第二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野鸭、莲叶、燕子、桐花、渔船、纬车、蛙声等景色,表现了乡间宁静、舒适、清幽的生活,再现农村简单淳朴的生活情景和村民闲适、无拘无束、惬意的精神面貌,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清幽、淡雅舒适,诗人喜爱这种充满惬意和闲情逸致的隐居生活。
9.C10.①写景手法相似。本诗用白描手法,就近设喻,把平凡普通的乡村景色写得诗意盎然,意境深远。与陶诗简洁勾勒式的写景手法相似。②表达情感相似。本诗表现乡村美景及闲适自得生活的无限魅力,抒发的是回归田园之乐。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诗歌主题相似,其中“桑麻长”更是直接化用陶诗。③语言风格相似。本诗用语平淡质朴,通俗易懂,虽有多处用典,但自然贴切,即便看不出用典,就字面意思理解,也通顺无碍。与陶诗质朴实在、不矫揉造作的语言风格相似。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语言、手法、情感的能力。
C.“以只鸡斗酒待客,菜品粗陋,遭人取笑;风雨灾害频仍,反衬丰年难得”错误,“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是说人们开怀大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用鸡酒来招待客人。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分析本诗与陶诗风格相似之处,诗歌的风格可以从诗歌语言、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写景手法上,陶诗写“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诗多采用白描手法;本诗同样使用了白描手法,“天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描写村居环境,写嫩草经过雨水之后如同秧苗,小小的蝴蝶穿过花丛像蚕茧一般嫩黄。既是简笔勾勒,又是就村居的常见景物进行比喻,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表现了乡村生活的诗意。
表达情感上,陶诗的《归园田居》等诗大多表达诗人对田园美景、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写农家生活,风调雨顺,收获丰盛,农民生活富足快乐。“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已两忘”两句写作者的感受,描写自己沉醉于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了人生得失。本诗既描写了乡村美景,叙述了乡村生活,还抒发了诗人归隐田园的乐趣。因此,本诗与陶诗的情感主题相似。
语言风格上,陶诗语言平淡质朴,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斗酒只鸡人笑乐”“相逢但喜桑麻长”“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等;本诗“天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旁”“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同样通俗易懂。因此,本诗与陶诗的语言风格相似。
11.B12.①诗歌前六句借写清幽之景表现作者身居幽静之地的怡然自得之乐。②尾联“老来”二字体现了作者在万物欣然中对自己年华老去的失落感伤。③“交旧尽”写出作者晚年故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的寂寞、怅然。
【解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B项,“上句用‘观’字写所见静景”错,“观下鹭”写观看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落水中,是动景。故选B。
1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比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展开,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联,“湖山”二字勾勒环境,在湖光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然后写到居室周围。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颔联,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的初夏景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飞下,落到湖边觅食,悠然安详,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表现了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绿草丛中,蛙鸣处处,热闹喧腾,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幽静的气氛,也显出了一派生机。颈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机。林中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枝上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从章法看,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身居幽静之地的怡然自得之乐。尾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老来”二字体现了作者在万物欣然中对自己年华老去的失落感伤。原来,尽管万物欣然,诗人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年华老去,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寂寞、怅然。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13.B14.这两句写植物,是全诗的重点,静中有动,不只写了辛夷花(木兰花)盛开的气象,而且写出了辛夷花逼人的气势,想要绘出云朵的心志!拟人中又套用比喻——繁盛如雪的辛夷花多像空中的云朵!在写景中融合诗人热爱自然风物、热爱生活、壮心未泯的思想情感。
【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杨诗第二句中的‘分’和‘与’字采用拟物修辞”说法错误。应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4.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然后结合诗句的艺术手法分析思想内容,一定要根据要求作答。本题题干“陆诗‘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妙在何处,请加以赏析”。“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意思是:辛夷花(木兰花)正盛开,气势逼人想要绘出云朵。“咄咄欲书云”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辛夷花逼人的气势和绘出云朵的心志。同时又套用比喻,把繁盛如雪的辛夷花喻作空中的云朵。本句,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风物、热爱生活、壮心未泯的思想情感。
【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5.CD16.(1)词中塑造了一个闲雅、活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女子或少女形象。(2)①上片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琴棋、熏香之家写其情趣雅致,绿槐高柳的庭院写其性情沉静。②下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赏雨赏花写其兴奋好奇,纤手弄泉写其活泼天真。
【解析】15.试题分析:C项“新蝉鸣叫,惹人烦恼”理解错误。D项“风格质朴”,应为淡雅清新。
16.试题分析:首先答出形象特征“闲雅、活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然后结合文意分析手法“环境描写烘托”“细节描写”。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通过“环境烘托”和“细节描写”塑一个造“闲雅、活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女子的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