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走近细胞单元检测(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走近细胞单元检测(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1章 走近细胞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细胞或生物体中,具有细胞壁,但无细胞核的是( )
A.植物成熟的箱管细胞 B.支原体
C.草履虫细胞 D.洋葱表皮细胞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不包括下列内容中的( )
A.缩手反射的完成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 B.植物体的单个细胞也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C.遗传和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D.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3.下列哪一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
A.艾滋病病原体和流感病原体 B.烟草花叶病病原体和变形虫
C.绿脓杆菌和枯草杆菌 D.衣藻和酵母菌
4.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在科学探索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有关细胞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B.细胞有自己的生命,所有细胞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促进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完善
D.“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
5.细胞学说是19世纪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主要建立者是( )
A.孟德尔 B.施莱登和施旺 C.达尔文 D.格里菲思
6.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蓝细菌的模式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B.③④形态、结构的不同,体现了原核细胞的多样性
C.①②③④都有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体现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D.在同一个多细胞生物体内,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化,细胞也呈现多样性
7.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旺和施莱登 B.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
8.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示有,“﹣”表示无),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
核仁 叶绿素 叶绿体 线粒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纤维素酶处理
甲 ﹣ ﹢ ﹣ ﹣ ﹣ ﹢ 无变化
乙 ﹢ ﹣ ﹣ ﹢ ﹢ ﹢ 无变化
丙 ﹢ ﹣ ﹣ ﹢ ﹣ ﹢ 外层破坏
丁 ﹢ ﹢ ﹢ ﹢ ﹢ ﹢ 外层破坏
问:甲、乙、丙、丁4种细胞最可能取自下列哪种生物
A.乳酸菌、青蛙、水稻、衣藻
B.水绵、青蛙、水稻、衣藻
C.乳酸菌、颤蓝细菌、青蛙、水稻
D.颤蓝细菌、青蛙、水稻、衣藻
9.果醋具有水果和食醋的营养保健功能,果醋的制作离不开醋酸菌。下列有关醋酸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醋酸菌细胞质中含核糖体
B.醋酸菌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C.醋酸菌的遗传物质是环状DNA
D.醋酸菌属于异养型生物
10.如图显示的是SARS病毒结构,其中刺突糖蛋白是抗原位点,下列有关SARS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裸露病毒
B.遗传物质为DNA
C.可自我复制遗传物质并合成蛋白质
D.利用刺突糖蛋白可制备相应的疫苗
11.下面甲图是洋葱根尖分生区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5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c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0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
A.(1)×(3);左上方 B.(2)×(3);右上方
C.(2)×(3);右下方 D.(1)×(3);右下方
12.下列关于硝化细菌和蓝细菌共同点的叙述,准确的是( )
①都是原核生物 ②都是自养型生物 ③都是单细胞生物 ④都是需氧型生物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多选题
13.对图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将图①中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想观察清楚图②中c细胞的特点,则需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C.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图③中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逆时针流动
D.当图④视野中的64个组织细胞变为4个时,视野明显变暗
14.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其原因是低倍镜视野大,易找到目标
B.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
C.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应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上盖玻片
D.显微镜对光时,应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15.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显微镜,应先用高倍镜 B.标本固定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C.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镜柱 D.转动粗准焦螺旋可使镜筒的升降
16.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图中②③⑤组合
B.若在低倍镜视野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在目镜上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也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三、非选择题
17.下面是几种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请据图回答:
(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D对应的层次有 、 。
(2)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 、 (填字母)。
(3)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A、D,因而属于 型生物。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型生物。
18.为了解当地的水质情况,兴趣小组同学在池塘中采集了适量水样,带回实验室观察、检测。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兴趣小组同学将水样制成临时装片,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1所示,若①处观察到“q”形状,则物体实际形状是 。欲将在③处观察到的某生物移到视野的中央,需将装片向 方移动,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该生物,有同学换用高倍物镜并使用 螺旋进行调节。若换高倍镜观察后,发现低倍镜观察到的该生物不见了,前后多次调焦依然未找到目标,此时应考虑的合理操作是 。
(2)图2是兴趣小组同学在水样中观察到的几种单细胞生物,其中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填图中序号),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一个生物③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层次。图中五种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是 。
19.若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下图。
(1)视野最暗的是图像 (填序号),图像太暗则应换 (大光圈或小光圈)和使用 (凹面或平面)反光镜。
(2)选择目镜10×,物镜10×,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 倍,这个放大倍数是指 (填“长度或宽度”、“面积”、“体积”);若使用目镜10×和物镜10×的视野中细胞为160个,则换物镜40×,视野中细胞为 个。
(3)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调光和观察时操作者的两眼应
A.左眼注视目镜,右眼闭着
B.右眼注视目镜,左眼闭着
C.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着
D.右眼注视目镜,左眼睁着
20.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发蓝藻爆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控制蓝藻疯长,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包灾害”的有效途径。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细胞结构分析,蓝藻属于 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 和固氮作用,这在生物界是十分独特的,对整个生物圈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 ,由于某些蓝藻具有气囊,在水域中有趋表聚集的现象,从 的角度看,这些蓝藻处于其上层。
(3)下表为某湖泊不同营养状态的各种藻类种群组成情况。
营养 状态 藻类种群组成
铜绿微 囊藻 鱼腥藻 斜生 栅藻 汉氏菱 形藻 薄甲藻 小定鞭 金藻
重度富 营养 50% 25% 14% 10% 0.5% 0.5%
中度富 营养 5% 40% 42% 12% 0.5% 0.5%
轻度富 营养 0 25% 605 14% 0.5% 0.5%
贫营养 0 0.5% 10% 11.5% 10% 68%
据表分析,检测水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 ,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 。
(4)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如图所示)可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其机理正确的是 ( )
①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 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③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④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5)蓝藻资源化利用有多种方式。从蓝藻中可以提取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 。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丰富的 类物质。
21.除了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外,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该小组的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叶下表皮装片,在低倍镜(10倍镜)下观察到如下图甲、乙、丁所示图像,应分别如何调整以观察到清晰的丙图。
(1)从甲→丙(  )
A.向左移动玻片 B.向右移动玻片 C.向上升载物台 D.向下降载物台
(2)从乙→丙(  )
A.切换高倍镜 B.切换低倍镜 C.调亮电源 D.调暗电源
(3)从丁→丙(  )
A.更换物镜 B.更换目镜 C.调节细准焦螺旋 D.移动玻片
(4)该组同学打算用高倍镜(40倍镜)进一步观察上述丙图中箭头所指细胞(低倍镜下已观察到清晰图像),需要拨动(  )更换物镜。
A.物镜 B.目镜 C.转换器 D.拨片
(5)切换到40倍镜后,改组同学发现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中,细胞数量变 (选填“多”或“少”),视野变 (选填“亮”或“暗”)。
参考答案:
1.A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原核细胞包括细菌、等,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动物和植物,其中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和食用菌。
【详解】A、植物成熟的箱管细胞属于成熟高等植物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A正确;
B、支原体无细胞壁,B错误;
C、草履虫细胞有细胞核,C错误;
D、洋葱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核,D错误。
故选A。
2.B
【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缩手反射的完成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不符合题意;
B、植物体的单个细胞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需要靠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合作,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符合题意;
C、遗传和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C不符合题意;
D、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艾滋病病原体和流感病原体均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烟草花叶病病原体为病毒,变形虫为真核细胞;绿脓杆菌和枯草杆菌均为原核细胞;衣藻和酵母菌均为真核细胞。
故选A。
4.B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由细胞学说可知: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发育而来,A正确;
B、并非所有的细胞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B错误;
C、细胞学说内容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建立过程,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的结合促进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完善,C正确;
D、魏尔肖提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D正确。
故选B。
5.B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B正确。
故选B。
6.A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①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液泡等结构,属于植物细胞;②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等细胞器,属于动物细胞;③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并且具有鞭毛,为原核生物中的细菌;④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有类似类囊体的叶绿体泡,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细菌。
【详解】A、①属于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④是蓝细菌,由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③是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③是细菌,④是蓝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两者大小、形态、结构多种多样的,体现了原核细胞的多样性,B正确;
C、①②是真核生物,③④是原核生物,四种细胞都有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体现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C正确;
D、在同一个多细胞生物体内,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化,细胞也呈现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7.D
【分析】1、细胞学说的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强调细胞具有相对独立性,无论单、多细胞生物,细胞都是其基本功能的单位。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2、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具体体现在:
(1)细胞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2)细胞学说中关于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
(3)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详解】A、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旺和施莱登,A正确;
B、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C正确;
D、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没有涉及到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8.D
【分析】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2、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生物细胞也含有光合色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细菌。
【详解】分析表格可知:甲有叶绿素和核糖体,但没有核膜、叶绿体、线粒体等复杂结构,可推测很可能是蓝细菌,如颤蓝细菌;乙有核仁、线粒体、心体和核糖体,无叶绿体和叶绿素,并且纤维素酶处理无变化,说明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动物细胞,能为青蛙;丙有核仁、线粒体和核糖体,并且纤维素酶处理外层结构被破坏,说明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属于植物细胞,但是没有叶绿体和中心体,推出该细胞可能是水稻中的非叶肉细胞;丁有核仁、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和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可能为衣藻。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B
【分析】醋酸菌属于细菌,细菌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环状的DNA分子,属于异养型生物。
【详解】A、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核糖体,A正确;
B、醋酸菌属于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B错误;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环状DNA,C正确;
D、醋酸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异养型生物,D正确。
故选B。
10.D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一种核酸组成,并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详解】A、裸病毒即无包膜的病毒,SARS病毒不属于裸病毒,A错误;
B、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自我复制遗传物质,也不能合成蛋白质,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刺突糖蛋白是抗原位点”可知利用刺突糖蛋白可制备相应的疫苗,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SARS病毒结构图解,考查病毒、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结合题图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1.B
【详解】根据甲图是有丝分裂各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可知c时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结合丙图细胞分裂图形,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形位于右上方,欲将其移至视野中央,根据同向移动的特点,向右上方移动即可;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根据目镜和物镜的结构和放大特点,(1)和(2)无螺纹是目镜,其镜筒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3)和⑷有螺纹是物镜,其镜筒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所以欲放大600倍,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2)×(3),综上所述,B正确。
故选B。
12.D
【分析】蓝藻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蓝藻是光能自养型生物,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二者都是单细胞的、需氧型生物。
【详解】①硝化细菌和蓝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①正确;
②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蓝细菌是光能自养型生物,②正确;
③硝化细菌和蓝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③正确;
④硝化细菌和蓝细菌都能利用氧气,属于需氧型生物,④正确。
故选D。
13.ABC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基本操作:(1) 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2) 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观察的细胞数呈反比例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少,视野越暗,反之亦然。(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x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4)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
【详解】A、若图①为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若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错误;
B、若图②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显微镜呈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c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侧,要想将c细胞移到视野中心应将装片向左侧移动,B错误。
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是顺时针,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C错误;
D、当图②视野中的64个组织细胞变为4个时,放大倍数变大,显微镜在放大倍数越大的视野中,光线通过越少,视野越暗,D正确;
故选ABC。
14.ABD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像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②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③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像,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像(切勿用粗调节器)。
【详解】A、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其原因是低倍镜视野大,易找到目标,A正确;
B、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以免压坏玻片,B正确;
C、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 ~ 2滴生理盐水,并且盖玻片先一边接触载玻片,然后再慢慢放下,C错误;
D、显微镜对光时,应使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D正确。
故选ABD。
15.AC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3、观察:(1)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2)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使用显微镜应做到:先用低倍镜找到物像,再用高倍镜进一步放大观察,A错误;
B、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时,要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B正确;
C、取出显微镜时,应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不能握镜柱,C错误;
D、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显微镜的镜筒将缓缓上升;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显微镜的镜筒将缓缓下降,D正确。
故选AC。
16.AB
【分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题图分析,①②表示目镜,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④表示物镜,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⑤的放大倍数大于⑥;丙的放大倍数大于乙。
【详解】A、题图分析,①②表示目镜,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④表示物镜,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⑤的放大倍数大于⑥;丙是高倍镜观察到的物像,需要选择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故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图中②③⑤组合,A正确;
B、进行污物存在位置的判断时,移动某一结构,若污物不动,则说明污物不在该结构上,若在低倍镜视野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在目镜上,B正确;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长度或宽度增大为原来的10倍,故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C错误;
D、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错误。
故选AB。
17.(1) 细胞 个体
(2) C D
(3)自养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A是植物细胞;B是动物细胞;C没有被核膜包裹的成形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细菌细胞);D没有被核膜包裹的成形细胞核,属于蓝细菌(蓝藻);E没有细胞结构,属于病毒。
【详解】(1)D是蓝细菌(蓝藻),是单细胞生物,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D对应的层次是细胞和个体。
(2)科学家依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据图可知,图中的C和D没有核膜包裹的成形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
(3)图中的A属于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D蓝细菌(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属于自养生物。
18.(1) b 左下 细准焦 重新回到低倍镜观察,再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2) ①②③ ①⑤ 细胞、个体 核糖体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基本操作:(1)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3)反光镜和光圈都是用于调节视野亮度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用于调节清晰度的,且高倍镜下只能通过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4)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1)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因此观察到“q”形状,则物体实际形状是“b”。③处位于镜头的左下角,实际在装片的右上角,因此需要向左下方移动。换用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节。若换用高倍镜后无法找到目标,应当重新回到低倍镜观察,找到目标后,再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2)图2中①是衣藻,②是草履虫,③是变形虫,④是杆状细菌,⑤是蓝细菌(旧称蓝藻),其中属于真核生物的是①②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①衣藻和⑤蓝细菌。③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生物③既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图中五种生物既有原核生物又有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9.(1) ③ 大光圈 凹面
(2) 100 长度或宽度 10
(3)C
【分析】有关显微镜的知识:
1、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5、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
由题图可知,①、②、③、④中③细胞体积最大,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暗,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野变亮。
(2)
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指物像放大的长度和宽度。目镜10×,物镜10×,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10×10=100×,如果换成目镜10×,物镜40×,物像的长度和宽度放大了4倍,面积放大了16倍,因此若A视野中细胞为160个,则换上目镜10×,物镜40×,视野中细胞为160÷16=10个。
(3)
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调光和观察时操作者的两眼应是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0. 原核 光合作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群落垂直结构 铜绿微囊藻 鱼腥藻和斜生栅藻 C 荧光示踪物质(标志物) 脂质
【详解】试题分析:
(1)从细胞结构分析,蓝藻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原核生物;很多蓝藻不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能进行固氮作用;这对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很重要;
(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从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布上看,蓝藻处于其上层;
(3)据图分析,检测水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铜绿微囊藻;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鱼腥藻和斜生栅藻;
(4)浮床生态工艺法(如图所示)可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其机理是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又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5)从蓝藻中可以提取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荧光示踪物质;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丰富的脂质类物质。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21.(1)B
(2)C
(3)C
(4)C
(5) 少 暗
【分析】光学显微镜成的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光学显微镜的扩大倍数为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扩大的是长度或宽度,而非面积。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观察时,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越近。使用光学显微镜应先用低倍镜找到合适的视野再换用高倍镜,高倍镜的视野比低倍镜的视野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视野较暗,高倍镜下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详解】(1)显微镜成像的原理是倒置的虚像,甲中物像在右侧,故从甲→丙应该向右移动玻片。
故选B。
(2)乙中视野较暗,应调亮电源。
故选C。
(3)丁中视野不够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故选C。
(4)从低倍镜到高倍镜是进行物镜的转换,需要拨动转换器进行更换。
故选C。
(5)切换到40倍镜后,细胞变大,导致细胞数量变少;观察到的范围减小,导致视野变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