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宪法的框架下为工人争取具体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②恩格斯并不绝对追求暴力革命
③强调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德国国会选举中获得成功对整个国际工人运动有很大的意义
④恩格斯具体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党进行合法斗争
⑤相对于马克思而言,恩格斯更倾向于务实地为工人阶级实现权益
⑥而是在民主国家里组织无产阶级合法政党社会民主党
A.⑤⑥③②①④ B.⑤②⑥①④③
C.④②①③⑥⑤ D.④⑤②⑥③①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烘云托月)。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的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援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地被它牵引着,不由地为它心驰神往!
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
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八点钟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大卫·科波菲尔》)
B.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C.经济关系不管受到——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4.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下面这首小诗。
恍惚中, 这一株杜鹃, 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 ① , 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 这一株株杜鹃, 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 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 ② 。 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 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 )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①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 )。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②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③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 )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 ),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5.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②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八点钟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大卫·科波菲尔》)
B.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C.经济关系不管受到——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
6.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 鱼肉荤腥 怨恨 一听天命
B.已经 珍馐美味 后悔 一听天命
C.完全 珍馐美味 怨恨 听天由命
D.完全 鱼肉荤腥 后悔 听天由命
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修辞生动,用词贴切,请分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尊敬的先生:
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濯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是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代我……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它使我十分高兴。
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的弗·恩格斯
8.以下哪一项可能不属于第一部分加点词“理性的东西”所指涉的内容( )
A.电荷性质 B.电磁感应 C.电力运用 D.电流成因
9.对第二部分a小节的理解符合文意的是( )
A.国家的全部意义在于发展经济。
B.经济状况恶化动摇了德国封建统治。
C.宗教艺术对经济难以施加影响。
D.改造社会可以无视当时的经济关系。
10.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如果费迪南大公未被刺杀,一战便可以避免。
B.王朝的兴衰主要由统治者的能力素质所决定。
C.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文学自身的演化规律。
D.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先决条件。
11.以下做法不是文中恩格斯向博尔吉乌斯所建议的一项是( )
A.参与革命实践 B.把握总体关联 C.研读经济史 D.多读马恩原著
12.本文论证手法多样、有效,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尊敬的先生:
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一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 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是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 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代我……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它使我十分高兴。
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的弗·恩格斯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在回信中开门见山,揭示写信的目的,并从广义上指明经济关系是什么。
B.恩格斯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的角度进一步阐明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C.偶然有如曲线,从该曲线中可以找到一条与经济发展规律完全重合的中轴线。
D.针对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困惑,恩格斯具体推荐了三部著作,指明方向。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评说德国在撰写科学史时把科学看成是从天而降的,这是一种否定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错误认知。
B.文章是以书信体形式写作的政论文,结构严谨,在行文时用简洁、鲜明的方式做了标识,层次清晰。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论证充分,说服力极强。
D.文章“这并不是说”“而是说”“并不像”“而是”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的特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恩格斯启示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必然性中发现它的偶然性。
B.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交集,但各自独立。
C.恩格斯提醒收信人注意学习研究的方法,并表达了自己对书信内容叙写翔实的高兴之感。
D.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学习经济史,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笼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节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6.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繁芜丛杂:指意识形态多种多样,思想观念繁杂混乱。
B.豁然开朗:指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让人心胸开阔。
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没有深入钻研。
D.卓有成效:指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成绩突出、效果显著。
17.在材料一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植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 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节选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8.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对科学有依赖性,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科学更加依赖于技术。
B.政治、法等的发展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又彼此互相作用,在历史发展中也是积极的因素。
C.在现实关系中,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对经济关系影响很大,这动摇了经济的基础性地位。
D.人创造历史具有偶然性,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19.材料二中反复出现“归根到底”一词,意在强调 这一观点。
材料三
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毛主席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又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强调实戏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就是承认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或最终完成,就是承认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将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
(节选自1978 年 5月 11日《光明日报》的《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对真理所作的探索。请任选一则并结合其相关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 ,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____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____。但是,( )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____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发泄 鄙薄 俯拾即是 价值感 B.宣泄 鄙薄 俯拾即是 存在感
C.宣泄 鄙夷 数见不鲜 价值感 D.发泄 鄙夷 数见不鲜 存在感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探寻,更需要“该不该”“能不能”的判断。
B.中国的进步,与其说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毋宁说更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C.中国的进步,虽然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但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
D.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复杂的矛盾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B.复杂的矛盾也许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也许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C.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D.难道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六、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二男生宿舍有这样的一段对话:甲同学说,我觉得《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枯燥乏味,我不想读,还是我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有趣;乙同学说,第二单元鲁迅的文章太深奥,我读不进去,我喜欢看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丙同学说,从《乡土中国》中我了解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体系,既要看清前方的路,也不应忘记来时的路。
对以上阅读中出现的现象,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开卷有益,阅读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人认为,阅读应该经常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才会进步……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把你的认识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以小明的身份在班级的阅读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①比喻或通感:将杜鹃比作一首歌,以听觉写视觉,写出了杜鹃花开放的生机活力及其给人带来的生命感染力与精神愉悦。②排比:“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构成一组整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意递进,语势增强,情感渐深,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③拟人:“唱”“歌唱”让杜鹃人格化,生动地体现出杜鹃花的精神愉悦与价值追求。 4. 化作了熊熊燃烧的火焰 汇成了照亮河山的光环
5.D 6.A 7.①修辞生动:
示例1:“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刻画了“带工”游说同乡的骗人嘴脸,形象生动。
示例2:“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运用借喻手法,用稻草和金条两个喻体分别代指包身工生活的艰苦事实和带工夸大其词的宣传,形象地写出了带工的骗人功夫。
示例3:饲养,这里使用了拟物手法,把人写作牲口,形象地写出了包身工身份的低贱。
②用词贴切:
示例1:嘴巴,这里故意使用口语,形象地刻画了带工的嘴脸,也照顾到了文章的读者层次。
示例2:饲养,把人当牲口写,形象地写出了包身工身份的低贱,颇有讽刺意味。
示例3:不忍,巧妙使用否定词和情态动词,写出了同乡被迫出卖儿女的无奈。
8.C 9.B 10.D 11.A 12.①举例论证。举拿破仑、凯撒、奥古斯都等人的例子,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③假设论证。假设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也会有别人发动法国大革命,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13.C 14.A 15.D
16.B 17.不仅如此
理由:由位置来看,这是两个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过渡句;由语境来看,横线要填的内容和横线后面的“马克思还发现了……”不的“还”相呼应的关联词,即“不仅”;从内容来看,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答案可以确定。 18.C 19.经济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必然性)基础。 20.真理探索:材料一中,马克思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规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是剩余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在马克思发现它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决定了人们的经济发展程度,马克思的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例如,社会对某一事物产生强大的需求的时候,资本自己会不请而至,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这一发现,是经过了实践检验了的真理。现代社会中经济现象一再印证了它的正确性。
启示:真理并不是浮于面的东西,它往往需要拨开重重的迷雾才能找到它,甚至需要披荆斩棘才能抓住它。但它一经发现,往往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前时的动力。
21.B 22.D 23.C
24.例文:
突破舒适区,在阅读中成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对于阅读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要努力尝试突破舒适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我们不能仅仅把阅读当作娱乐,而是应该勇敢尝试突破舒适区,让自己在阅读中进步。
诚然,当我们把阅读当作“悦读”时,我们会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从而孜孜不倦地不断深入下去。但是,就我自己的阅读经历而言,读完《福尔摩斯探案集》后,我似乎只记得了其中部分紧张精彩的情节,但若问我从中学到了什么分析归纳能力,或是什么人际交往能力,我却知之寥寥。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只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时,我们大多只得到当下的满足,而对长远的提升却无甚裨益。
所以,勇敢突破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去勇敢挑战那广阔的未知世界吧!
挑战阅读的舒适区,我们能对生活本身产生更深刻的体验。比如,初读《瓦尔登湖》,我们或许会觉得进度过于缓慢、语言过于平淡。但克服枯燥感深入阅读下去,我便会领略到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之美。比如“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春光让一切琐碎事都变得毫无意义,让我得以认真品味“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既如此,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大自然时,难道不会报以同样认真欣赏的态度吗?
挑战阅读的舒适区,我们能对人性本真获得更完满的认知。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考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能感受到先贤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读“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我能感受到高洁的人格之美;读“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看到向死而生的人间真情……时间有限,人生苦短,为何不努力挑战一下舒适区,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多和书中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呢?
挑战阅读的舒适区,让我们探索社会历史的规律与本质。古语云“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那些看似枯燥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乡土中国》等,其实都是在漫长光阴和浩瀚书海中历经大浪淘沙而依然闪耀的宝石。它们虽艰涩,却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揭露历史的真相,描绘人类文明进步的图景。正因思想太过深邃,才需要我们突破舒适区去字斟句酌、反复品味。但是,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帮助理解,更会在读后回味无穷。就比如,读鲁迅的杂文,让我们对国人的人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明白当初那段“国不强,国之不国”的噩梦为何产生。读书就是鉴往,在突破舒适区的同时多读多式,我们才更能明白未来的路应该怎样走。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努力突破舒适区,领略经典杰作中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让我们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让我们的心能在阅读中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谢谢大家!
小明
2022年X月X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