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4.1《修辞立其诚》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填空题
1.给加点字注音。
①捐( )弃 ②嗜( )血成性
③着:( )着手成春 ( )高着 ( )着火
④晕:( )头晕目眩 ( )月晕成风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是一个近代兴起的词汇,在中国古代,与美育大体相当的词是“乐教”, ① ,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用诗歌、音乐等艺术来教导人,以使人神相和的记载。
中国自进入近代以来,真正对美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蔡元培。他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来,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他特别说明,虽将美育单独提出来, ② ,因为在教育实践中,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蔡元培的这种教育观对于当代的美育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而,在新时代的教育工作中,要想做好美育工作,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紧紧遵循美育特点,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③ 。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水平,培养其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坚持立德树人,从而真正实现当代中国美育的宗旨。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修辞立其诚”古已有之,是中国传统修辞的核心与精华。
B.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
C.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
D.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 )应当求“真”,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 )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 )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陈说的窘迫情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思考还不够深入,情感还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写作的“真”与“诚”,需要端正对写作的态度。古人曾言,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梁萧纲《答张缵谢示集书》)也就是围绕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为目的。以随便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为文造情、言不由衷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更 不仅 从而 即使 B.也 即使 进而 虽然
C.更 即使 进而 即使 D.也 不仅 从而 虽然
5.结合文段,分析画波浪线句子是如何强调“真情实录”这个意思的。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和两处标点使用错误,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三、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这是古人深思熟虑,得出来的独到见解。
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 ① ;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
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表现的文字上, ② ,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
“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
“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难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
所以, ③ ,而只有真诚,才能使辞感动听者,达到修辞的目的。
材料二:
修辞的作用也就决定了我们学习修辞的目的。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裹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学习修辞,善于运用并熟悉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圆满地达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7.请在材料一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日前,《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引发众人关注。可想而知,“清华附小”“小学生”“大数据”等要素的组合,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艳羡,获得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师生家长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毕竟,认认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第二,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一教育行为是否合适?换言之,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②先看第一个问题,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③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生命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个生命体——这不啻为对诗词与苏轼的解构。这就正如,一个美女唯有从整体来看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④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其要义在于“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选”的功夫需要在浸润式地细读品味中获得。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归”字诸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更为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⑤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小学生使用大数据会不会为时尚早?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延绵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诗可以兴”,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将诗教作为成人教育的开端。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非但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⑥传统诗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对知识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强调相当充分,而在感性启发方面则似有不足。就笔者在高校开展诗词教育的经验来看,不少大一新生在古典诗词面前或多或少地丧失了“感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急于展开的研究若非难以令人信服,便是冷冰冰地欠缺生命的厚度。语言文字的隔阂固然是导致“感动”能力衰退的一个因素,情感上的疏离却更为关键。伟大的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诗词又是对人类个体感思与共通情怀的高度凝练。想要获得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首先应该让自己能够“被感动”,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切体会诗词的精妙所在与诗人的魅力所在。从古典诗词中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感性认识,与诗词内外岁岁枯荣的自然生命发生共鸣,当从娃娃抓起。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9.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解构”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诗教”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我国一直有延绵不绝的“诗教”传统,它是儒家成人教育的开端。
B.为了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能力而使用大数据,却与“诗教”旨趣相异。
C.“诗教”既培养学生“感动”的能力,又助其对诗词深层地理解。
D.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种“诗教”为时尚早。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大数据来检索研究诗词,有一味寻章摘句之嫌。
B.用大数据检索、定位诗词,陷入了搜罗求全的误区。
C.第④段引用、举例等手法强调体察涵泳诗词的必要。
D.相关媒体的报道值得我们深思,没必要好奇和艳羡。
12.概括作者质疑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的理由。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修辞立其诚”,“修辞”当取何意?根据《周易》“卦辞”、“爻辞”,《文心雕龙》“祝史陈信,资乎文辞”、“修辞立诚”,“辞”取“文辞”意。“修”字貌似浅显却张力弥满。《说文解字》释“修”曰“饰”,有“拂拭”“去其尘垢”和“文饰”“加以缛采”两重含义。如果将“修”的对象锁定为“内”和“外”,或“心”与“文”,则第一重含义是对“内”、对“心”而言的。亦如儒家思孟一系的心学表述,重视内在之“质”,“修省”“反身而诚”。“修”的第二重含义对“外”、对“文”而言,在“质”的基础上强调“文”,强调打磨、装饰和匠心,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作为。由此可见,“修”字概括了中国文学两种表达范式,即偏向自然与倚重藻绘两个维度,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修辞立其诚”中的“修辞”亦因“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对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产生影响:“修省”与“修饰”之间的张力就是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就是既要穿过语言的文饰而抵达“真”与根本无法穿过语言,甚至只能宿命地在语言之中朦胧其“真”、文饰其“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中国文学真实观念实在“饰”与“拭”、“诚”与“辞”的沉浮起落、矛盾紧张之中展开。
“立诚”在语义上也有迷人的内在紧张。《尔雅》训“诚”为“信”,真实诚笃。“诚”还指虔诚。《礼记》:“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诚”的信、真实诚笃、虔诚诸义,皆经验性的“诚”。与之相对应的是,真理性的“诚”,既是天地之本质,又是人间常道,具有不容置疑的真理性,与“道”相近。《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中国文论而言,经验性之“诚”与真理性之“诚”,一者归趋文学之审美属性,叙述自我、体认自身,偏于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一者引领文学仰望、融入天地人间之道,偏于以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为现实标的之真理真实。
厘清“修辞”与“诚”各自的含义,还须剖析“修辞”与“立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还是两个单句。仅在《周易 乾卦》中逡巡,答案难觅,应当在更大的空间里探究“修辞立其诚”确切的内部关系。从传统之总体倾向和先秦其他文献组成的大视野中看,“修辞”与“立其诚”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合一”关系,即“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而非两个单句,是一事而非并列之二事。在“诚”与“辞”之关系中,“辞”从属于“诚”,“辞”以“诚”存。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
(摘编自姜飞《修辞立其诚——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
材料二:
“修辞立其诚”中“修辞”何指?孔颖达从“居业”的角度将其释为“修理文教”。“文教”为“文治教化”,含有政、教两方面的含义,不是一般的语言修饰,而是一种职务活动。从“修辞立其诚”的出处《易传》来看,修辞是从巫史的作辞、正辞、用辞发展而来, 并且《易传》所云之“辞”,是圣人用来揭示卦爻的特定含义的语言,它不仅包含着圣人对卦爻的深刻理解, 而且反映出圣人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修辞也是圣人职守之内的事业。唐孔颖达的解释是较为符合孔子所谓“修辞”的原意的。
《易传》中“辞”与诉讼有关。诉讼只有遇见善听之主才能有公正的判决,故讼的卦辞有“利见大人”之语,之所以“利见大人”,按照《彖传》的理解是“尚中正也”。因此,“修辞立其诚”的第一要义就是“中正”,“诚”的正解也应该是“中正”。“立诚”包含着历史传承的官守职业精神和敬慎持中的文化心理。
从语法结构来看,“立诚”是针对“修辞”而言,绝非“修辞”之外再讲“立诚”。“修辞立其诚”意为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而由此产生的中国人对立言的重视和敬言、谨言、慎言的传统也就可以理解了。“立诚”作为修辞的出发点与归宿,与道德人格紧密相关。道德人格不同,修辞效果迥异。如果因此说“修辞立其诚”谈的是道德问题而不是语言问题,与我们今天的修辞学搭不上界,这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以言者尚其辞”也是《周易》所具有的“圣人之道”之一。显然,孔子是重视语言修饰所达致的社会实践效果的,这不能说与中国的修辞学发展没有任何联系。
(摘编自王齐洲《“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文论话语中,“修辞立其诚”中的“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使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充满张力。
B.在中国文论话语中,“诚”包括经验性与真理性含义,使得“修辞立其诚”中的“立诚”在语义上有迷人的内在紧张。
C.对“修辞立其诚”作寻本探源考察,“辞”并不是普通的语言修饰,而是指圣人理解、揭示卦爻含义的一种职务活动。
D.按照孔子原意,“修辞立其诚”谈的既有道德问题,也有语言问题。就语言来说,它与中国修辞学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对“修辞立其诚”的含义作了解释,不过二者的观点并不相同。
B.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使得中国文学的真实观念永远无法实现。
C.“诚”两种语义,分别引领了中国文学偏于抒情言志和强调责任道统的两种真实。
D.中国人对立言的重视以及敬言、谨言、慎言的传统,与“修辞立其诚”不无关系。
1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修省言辞,诚所以立也;修饰言辞,伪所以增也。”
B.“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
C.“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D.“君子修其词立其诚,生以比兴宏道,殁以述作垂裕,此之谓不朽。”
16.请结合材料,说说姜飞、王齐洲两位学者对于“修辞立其诚”理解的异同。
17.有学者认为,屈原作《离骚》是“修辞立其诚”的典范。请根据《屈原列传》第3段,结合材料一关于“诚”的论述,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更快活林,大名府与扈家庄。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我会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大盗刘唐或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时光于是悄悄的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醒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而最重要也是最不幸的,乃是他时常发病,他不能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停好几天。
最后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就在不久以前,我已经好几年不曾听说书人的书。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为神圣的现在又如何可怜了啊!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
“他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说书人死了。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他病的很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动,有的挂在草上;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的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吗?你也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侠义勇敢的天地吗?埋葬的人走了,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18.文中三处写到说书人的长衫,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19.画线部分的描写巧妙地表现了说书人说书的魅力,请对此加以赏析。
20.最后一段中,除了“说书人”和“我”之外,还出现了“你”和“我们”,分析这种人称转换的表达效果,
21.有人认为《说书人》作为小说缺少情节张力,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评析。
22.《修辞立其诚》提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以《说书人》为例,对这个观点进行分析。
七、小阅读-课外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却很难被压抑,更不可能被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也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甚至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很难完全将它约束,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一些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制定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到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努力中不妨做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就要从严克制自己,就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其实苦练比实用还难,但其效果却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一、要长时间严格地约束自己。
二、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收效也很不错。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最好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以便有机会可以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过分相信可以完全克服一种天性。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偷偷溜回来。就像伊索寓言中那只猫一样,虽然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看到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扑上去。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人在独处时要谨慎。只有在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才最容易显露出来。因为那时他不必掩饰。在激动的情况下,也易于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另外在脱离了所习惯的环境而处于一种不适应的新境遇时,人的真性也可能显露出来。
(摘编自培根《论天性》)
亚里士多德说:“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juān shì zhuó zhāo zháo yūn yùn
2.B 3.①乐教历史悠久 ②但并不意味着割裂美育与德育 ③让德育和美育充分结合起来
4.A 5.①“无不”:双重否定,强调语气更重;
②“历经千百年”:以时间久远来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力;
③“仍然”:运用副词,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不因时间久远而丧失。 6.语病:①将“围绕”换为“以”,或者保留“围绕”,将“为目的”换为“写作”;②“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交换位置。
标点:①删除冒号;②括号移至逗号与反引号之间。
7.①是为了立诚 ②如果是真诚感情的流露 ③有辞不一定有诚 8.学习修辞,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圆满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9.肢解 10.A 11.B 12.①诗词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意象和兴味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②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生命意境,不可对其肢解。③诗词的内涵和义旨需要在浸润式地细读品味中获得。
13.D 14.B 15.C 16.(1)同:都认为言辞能传递并反映修辞者的思想情感。(2)异:①角度不同。姜飞是从中国文论话语角度去理解修辞立其诚;王齐洲则对修辞立其诚的本义作了探微。②观点不同。对于修辞立其诚,姜飞认为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宇宙人间的真理性表达;王齐洲认为修辞者要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承担言辞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表达,预期达致成功。 17.①屈原痛心于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中含有屈原叙述自我、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②《离骚》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体现了屈原追求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的真理真实。(如若学生援引《屈原列传》第三段原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说明《离骚》中含有屈原叙述自我、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也算正确)
18.第一处描写,刻画出说书人的基本形象特征;第二处描写,突显出说书人生活的困顿:第三处描写,写出说书人生命的破败、卑贱。(从蓝布长衫,到灰绿色长衫,到破长衫,)长衫的变化折射出说书人境遇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现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说书人孤苦无依,被社会遗弃的景况。 19.先写钟声,将抽象的时间付诸听觉,变得具体可感。逐一写与说书人的声音相伴的“定更炮”“大钟”和“云牌”的声音,钟声的变化表现说书时间之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听众久久不肯离去,间接写出说书人说书之精彩绝妙、引人入胜。再进一步渲染听书之后的主观感受。以书中人物给人留下的印象之鲜活与其它切记忆之暗淡相对比,用听书者生动的联想和想象,从侧面表现并强化说书人说书之精彩。 20.这一段是“我”的直接抒情,采用第二人称“你”形成与说书人直接对话的效果,感彩更为浓郁,强烈表达出对说书人的赞美,从“我”到“我们”,更是跳出了个人视域,从一起听说书的听众(甚至包括读者在内的所有人)角度,生发感慨、反思,隐含着与读者的对话,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共情、共识。 21.答案示例一:将是否“以生动曲折的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作为评判小说的唯一标准有失偏颇。《说书人》以散文笔法叙事,淡化情节,虽然只写了关于说书人的若干断片,但以细节的变化暗示人物每况愈下的情形,直观而耐人寻味。同时,作者在回忆性的叙述中加入了议论和抒情,由“我”的情绪连贯起作品,充分表达出同情、感叹和反省,增强了故事的悲剧力量。
答案示例二:在有限的篇幅内巧设矛盾冲突,形成情节张力,构成读者的心理期待与落差,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如果小说对说书人曲折的命运有更直接、鲜明的表现,更能增加作品内涵的深度。 22.小说中的说书人以说书为唯一的生存方式,带给人感动与安慰:但其自身却处在社会最底层,他对大多数人的意义,只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作者借写说书人被轻视、被遗弃的人生境遇,显示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对立,造出一个在旧时代被凉薄、被遗弃的“多余人”形象。
23.①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肯定了习惯与天性的关系。人的天性很难被压抑,更不可能被根绝,长期养成的习惯能多少改变一些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还能融合到天性中成为其组成部分。②天性是狡猾的,它会在人警惕时潜伏,在人放松时又出现。在培养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应有意识地避免天性现出原形,并将好习惯自然地融入天性中,促成新的“天性”的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