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达州重点学校高2026届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方志与古代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共同性。方志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是以“正史之补”的形态而存在的。古代小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同样也以“补史”形态而得以存续,明人甄伟在《西汉通俗演义》中写道:“予为通俗演义者,非敢传远示后,补史所未尽也。”这反映了作为文献形态的古代小说的实际地位。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初衷,在价值功能上往往都以教化为先,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有云:“凡旧志所载,多有怪诞不经、幽眇难明、惑世诬民者,悉去之不录,为名教虑也。”。明清时期,方志迅速发展。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较之以前更为繁富,但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尚待加强。系统整理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对扩大古代小说研究视野、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空间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研究价值大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扩充古代小说文献存量,丰富古代小说研究对象。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研究之所以能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境界,这与《古本小说丛刊》《古本小说集成》等大型小说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密切相关。就当下古代小说研究而言,既有小说文献固然值得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发现新的小说史料也非常重要。而明清方志就是一个早已存在却亟待深挖的可贵矿藏。在明清方志的人物传记、逸事、仙释等门类中,有不少属于小说类的文献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不乏佳作,值得辑录。第二,有助于考证小说家生平,填补对小说家生平认识的空白。古代小说在文体序列中备受轻视,因而小说作者往往无意署名,这使得大量小说作品难见真正著者,即使有些小说能明确作者,但其生平情况往往也模糊不清,这给小说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而倘若将视野投向明清方志,往往能有一些意外收获。例如,明末清初《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学界一直以来对其生年、字号、交游等情况的认识有不少错误,有学者在梳理《南浔镇志》《震泽县志》《乌程县志》和《湖州府志》等诸多方志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考辨,得出了“陈忱生于1615年,字遐心而非字敬夫,号雁宕或雁荡,平生交结对象主要为惊隐诗社成员”等结论,修正了既有的不当认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摘编自杨志平《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材料二: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方志的内容涉及一地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该地历史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方志在某种意义上还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相比于诗文研究,学界在小说研究中对方志的价值认识尚显不足,对方志的运用尚不充分。其实,方志中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在方志中,有不少近似于“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的文艺作品,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入小说一类。辛谷在《“方志小说”探源》中将之称为“方志小说”。虽然辛先生将方志中的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命名为“方志小说”有待商榷,但在历代方志中存在大量异闻逸事资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往往虚构故事,叙写传说中的奇人奇事,类似于古代小说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将这些异闻逸事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之列,定位是准确的。但这种小说与当代文学评论界所称的“方志小说”不同。近年来,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铁凝的《笨花》、野莽的《庸国》、迟子建的《白雪乌鸦》等以某个真实存在或虛构的地域为叙写对象,借鉴志书结构和叙述方式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当代小说评论界将这些在创作中借鉴了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这比辛谷先生将方志中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显得更为科学。因此,为了避免与当代“方志小说”概念混淆,我们将方志中的一些记载当地异闻逸事称之为“方志中的小说”。“方志中的小说”一般都是民间神话与传说故事。有的是神话故事,如广东《海丰县志》中的《盘瓤》、《新安县志》中的《休咎禅师》、《龙门县志》中的《道士斗妖》、广西《续修兴业县志》中的《洞庭湖神》、湖南《衡山志》中的《南岳夫人》等;有的是民间传说故事,如《肇庆府志》中的《勿学你翁》、《海澄县志》中的《柔娘》、《高要县志》中的《巧对》、《海阳县志》中的《制敌妙法》、江苏《震泽县志》中的《笠泽古柏》等等。这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按照中国古代小说观念,都可归入小说之列。其实,在中国各地的方志中,一般都会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方志中保存的小说是相当丰富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方志中的小说”的收集与整理。(摘编自伍光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与方志文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清方志中有很多小说史料,系统整理这些小说史料,可以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空间。B.古代小说研究想要更上层楼,既需要对既有文献进行研究,也要发现新的小说史料。C.方志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都可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范畴。D.《休咎禅师》《道士斗妖》属于神话故事;《勿学你翁》《制敌妙法》是民间传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介绍了方志中的部分内容可归入小说范畴,这很好地印证了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B.两则材料都认为学者在古代小说研究方面对方志的利用还不够,应该加强对方志的整理。C.材料一引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中的内容,证明了方志与小说在文献地位上有共同性。D.材料二列举了大量的方志中属于神话和传说的篇目,从中可看出方志对小说研究很重要。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胡适与鲁迅据《淮安府志》之《人物志。近代文苑》 《艺文志淮贤文目》和《山阳县志》之《人物》 《艺文》等书中的相关内容,判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B.赵景深治学严谨,他在判定《野叟曝言》的作者时,重视用其他文献内容来印证方志内容,他在《江阴县志》找到证据后,又以《浣玉轩诗文集》等文献来佐证。C.有关清代小说《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的生平,学界认识一直较模糊,许隽超通过整理《蔚州志》相关史料,发表了《<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生平家世考实》。D.陆林在《德清县续志》中找到了清代笔记小说家徐承烈小传,印证了《听雨轩笔记》的作者清凉道人是徐承烈,并让我们对徐承烈的生平事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4.杨志平为什么认为“方志与古代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共同性”?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回答。(4分)5.文章认为将《盘瓤》 《笠泽古柏》等称为“方志中的小说”比称为“方志小说”更合适,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回答。(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二个太阳(节选)刘白羽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男女老少,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刹时间,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像海浪般回环激荡。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他要亲自去做,不愿意让旁人知道。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风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的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打鼾,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可是,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停了下来。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家里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寒,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这是第一件大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前面还有多少人,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怔地站了一小会。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披着棉大衣,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那人也朝他走来,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报告:“六连一排二班班长牟春光。”“你认识我是谁 ”“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瞪着两颗大眼睛,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你大喝一声:‘闪开!’你带着一群马队,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咳,都是执行任务嘛!”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兴安岭老黑林子里伐木,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披麻袋片。人嘛,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那时给人当牛做马,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遭点罪,痛快!”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你说吧!”“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你?”“一九二七年。”是的,二十二前,大革命失败,阴云密布,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赶往南昌……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注]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从解放战争中的武汉战争起笔,以战争进程为经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广阔背景下,描写了秦震等解放军官兵的革命历程,用小说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折射中国革命的伟大与神圣。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解放大军到达武汉时受到武汉人民的热烈欢迎,正面表现了秦震带领的解放军部队的所向披靡。B.小说开头交代秦震要亲自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却又没有明说是什么事,这样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兴趣。C.战士们生存条件如此艰苦,如何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保障,这是作为将领的秦震必须要有的责任与担当。D.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明秦震从被战士们的刚毅不屈感动,到被他们坚定乐观和崇高追求震撼,对革命前途的认识得到了升华。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在描绘艰难紧张的军事场景的同时,也涂抹着旖旎多姿的人情伦理、信念情操等精神形态的画图,构成更加逼近战争生活真实的整体风貌。B.小说通过牟春光讲述“夏季攻势,进公主岭”的情节,表现了秦震作为指挥员性格中霸道蛮横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C.小说后半部分采用对话描写,不仅表现了牟春光快人快语、豪爽勇毅的性格特点,也使叙述前后富有变化。D.这篇小说将叙述与抒情有机结合,不仅激荡着革命的豪情和温情,也使小说具有了散文化的特点。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作用。(6分)9.有人认为,该小说的主人公是秦震,有人认为是以牟春光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闻魏世祖殂,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张永等至碻磝,引兵围之。诸军攻碻磝,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拔。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毀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乘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解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恭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宋文帝图恢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若中州震A动B黄河以南C自当消D溃E上意止存F河南G亦不H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A.“元嘉”与“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元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C.“魏人乘之”与“乘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中的“乘”含义相同。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不求甚解”中的“解”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碻磝的北魏军。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文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C.碻磝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4分)(2)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4分)14.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一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此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 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C.“今如许”三字陡然转折发问,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腐败无能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D.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写作者以酒祭月,既有对自己壮志难酬的些许消极思绪,又有词人胸襟宽广的旷达胸怀。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0分)盛夏时节,陆军某旅秘密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高炮营指挥控制班班长、中士赵万忠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路① 却又只能深深沉默。第一阶段是摩托化行进。部队行至某市市区时,身兼驾驶员的赵万忠发现路牌上写着一个熟悉的路名——他的岳父母家就在这条路的路口。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赵万忠陷入了美好的回忆里。他多想停下来去看看,只能② 地路过。次日,部队转为铁路运输,军列将会经过赵万忠的家乡县城。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而他父母的老房子就在铁路旁边!夜幕降临,军列已行至村口,再往前不远就是赵万忠家了,他记得打儿时起只要有火车经过,母亲就会抱起他飞奔出来指给他看……时光真好像是③ ,十八年匆匆过去了。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巧妙”地提醒他们出来一下?哪怕只是站在窗口?赵万忠随即否定了这个念头。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车轮的“咣当”声变得格外的响,那栋老房子“撞”进了赵万忠的眼睛。只要他喊一嗓子,父母应该就能听见。赵万忠终归没有喊出声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王愿坚《党费》)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D.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孙犁《荷花淀》)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撞”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辽阔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种植粮食、搭建房屋、组成部落、建立城市, ① 。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勘探,我们能够推测古人的文明程度。不过,历经千百年时光无论是广袤的草原以及茂密的森林,我们对世界的探索都能被轻易阻挡。然而,激光雷达技术却能揭开这些“面纱”,探寻大地的原始“面貌”。普通相机是一种被动的成像装备,它接收外界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后,才能形成照片,激光雷达② ,它自己会发出激光去探测外界的形貌。比如对于森林这种复杂形貌,激光雷达的光线能够到达树林下的地面,将探测得到的数据送入计算机,哪些是地面的。接着滤除森林的数据, ③ ,从而完成对地形的绘制。激光雷达这种“超能力”,广受全世界考古学家的欢迎,危地马拉的玛雅保护区调查和中国良渚古城的勘测工作都用到了这项技术。可以说,让我们从遗迹中寻找到对未来的启发。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路上的情形,可能让人欣喜,也可能让人忐忑。你有什么样的“在路上”的经历呢?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方志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错)2.C (“证明了方志与小说在文献地位上有共同性”错)3.B4.①文献地位:都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文献;②价值功能:编纂都往往强调教化功能。(每点2分,共4分)5. ①“方志小说”强调的是创作理念(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借鉴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方志中的小说”强调的是载体或出处,②而《盘瓤》《笠泽古柏》只是记载中于方志中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所以应称为“方志中的小说”。(每点2分,共4分)6.(3分)A(“正面”表述有误)7.(3分)B(“霸道蛮横”表述有误)8.(6分)①营造了凄冷紧张的氛围:本段通过“黄色的雾”“淡淡的黄影”等描写,烘托了阴暗、凄冷、紧张的气氛,暗示武汉笼罩在战争的威胁中;②烘托了人物心情,凸显人物形象:阴冷的环境烘托了秦震此时内心的迷茫和压抑,也侧面凸显了解放军战士们的刚毅不屈;③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凄冷的景物描写为下文写战士们克服物资匮乏,心存必胜信念做了铺垫;④有助于凸显小说主旨:在阴冷昏暗的环境中,战士们却没有抱怨和责怪,依然坚持信仰,凸显了解放军战士的刚毅不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歌颂和赞美。(每点2分,任意答出3点得6分)9. (6分)示例一:小说主人公是以牟春光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①从题目上看:题目“第二个太阳”是指解放军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内心依然保有的对革命的热忱乐观和战争必胜的信念;②从主题上看:小说主要通过对战士修整场面的描写,歌颂了解放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③从内容上看:小说对战士休息时的细节描写丰富细腻,详细刻画了战士代表牟春光的形象;④从叙述视角看:虽然小说大部分篇幅在写秦震的所见所感,但是他只是小说的视角(线索)人物,而不是主要人物。(每点2分,任意答出3点得6分)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秦震。①从内容上看:小说前半部分写秦震夜晚巡察战士休息时的所见所感,后半部分重点写了他和牟春光的对话;②从主题上看:小说表达了对秦震关心战士,在战争中不断反思,提升革命认知的赞美;③从情节上看:小说是通过描写秦震的行为、心理展开叙述,推动情节发展;④从题目上看:“第二个太阳”指秦震心中被战士们点燃的希望和信念。(每点2分,任意答出3点得6分)10.BEG(3分)11.C(A.正确。B.正确。“殂”:死亡。句意: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中途去世。C.错误。“乘”:趁机;/借着,就着。句意:北魏军乘机进攻。/相信借着风势破浪前进的时机总会到来。D.正确。“解”:解除;/了解,理解。句意: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不求深入理解。)12.B(B.“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错误,依据“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可知刘兴祖的建议是改变进攻路线“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来保证能从沿途获得粮食补给,并未提及“宋朝”的民力不足。)13.(1)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无所掠”“旬月”“拔”各1分,句意分)(2)文帝认为将领们多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以”“屡出”“专”各1分,句意1分)14.①体现第一个原因的史实是: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碻磝,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②体现第二个原因的史实是:张永没有通知其他将领,率领本队人马乘夜后撤,士卒大为惊慌,造成兵败。(3分)【参考译文】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想要攻占中原地区。彭城太守王玄谟贡献计策来取悦君王。宋文帝对身边的侍从说:“看了玄谟所陈的奏章,让人不禁有了封狼居胥的想法啊。”二十九年春,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又想着谋划北伐的战争。太子中庶子何偃认为:“淮、泗等州经历过战争的重创,民力还没有恢复,不应该轻易发动战事。”宋文帝不听。夏五月丙申日,文帝派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统领冀州刺史张永等奔赴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疏说:“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我认为应该直入中山,先占领这一险要关卡。冀州以北,老百姓的生活尚且比较富裕,加上这时正是麦子已经成熟的季节,借敌人的物资供应我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倘若中原震动起来,黄河以南的魏国势力自然而然就会土崩瓦解。”宋文帝的意图只是想保有黄河以南地区(无意深入北方),也没有听从。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碻磝,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秋七月,张永等到达稿嗷,领兵围城。各路大军进攻碣嗷,兵分三路:张永等从城东进攻,济南太守申坦从城西进攻,扬武司马崔训则从城南进攻。攻打几十天也没能攻下。八月辛亥这天夜里,北魏军从地道里偷偷出来,烧毁了崔训的军营及他们进攻所使用的武器。癸丑夜晚,北魏军又烧毁了围攻东城的宋兵营和攻城器械。不久,又摧毁了崔训攻城的地道。张永率领军队乘夜后撤,没有通知其他将领,士卒大为惊慌。北魏军乘机(进攻),刘宋军死伤者遍地都是。萧思话亲自前往,增兵猛攻城池十几天,仍未攻克。这时,又赶上青州、徐州庄稼收成不好,军内缺少粮食。丁卵日,萧思话下令各路大军全都撤退到历城驻扎,斩了崔训,逮捕了张永、申坦,(将他们)送进监狱。己丑日,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改任冀州刺史,镇守历城。文帝认为将领们屡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就下诏给萧思话说:“胡虏已经乘机取得了优势,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如果他们胆敢前来送死,那么我们父子兄弟自会共同抵挡他们。说到这里,更增加我的愤怒之情!可以把此诏让张永和申坦听听。”然后,(宋文帝)又给江夏王刘义恭写信说:“早知道各位将领们如此(怯懦无能),我真恨自己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督战。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不久,刘义恭奏请免除萧思话的官职,文帝批准了。15.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无中生有,全词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感慨苍茫,意 味深厚。故选 C。)16.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哀颓,怀 古是为讽今。(每个要点 3 分)【解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出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体描写 壮丽奇险的赤壁古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结合“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分析,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怀古是为伤己。《满江红 赤壁怀古》,“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 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 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自己再也无心观赏了。以无心观赏 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怀古是为讽今。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8、①心潮澎湃②悄无声息③白驹过隙19、A.文中“打”字是介词,意思是“自,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A.“打”字是介词,意思是“自,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B.“打”字为动词,撞击。C.“打皱”是动词,起皱纹。D.“打交道”的“打”是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动词。20、①撞,本义为冲打。列车飞驰,本是赵万忠自己靠近房子,而这里却说老房子“撞”进眼睛,赋予了静态的房子以动态,逼真地写出了老房子的出现给赵万忠带来的震撼。②这里写老房子“撞”进眼睛,字面上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是赵万忠迫切渴盼与紧张激动的体现。21、无论是广袤的草原还是茂密的森林,都能轻易阻挡我们对世界的探索。22、①都留下了文明的痕迹②则是主动的探测器③剩下地面的形貌数据。23.【写作参考】关于“路”,可实可虚。实:路,道也。往来通行的地方。道~、~程、公~、水~……虚: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人生之路。可实写在路上所见到的风景(自然风景、人文风景),也可虚写在人生路上所遇到的让人忐忑的挫折和坎坷。一定要写“在路上”的经历,写身体和心灵“在路上”的思考和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