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浦江县第四中学、堂头中学两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浦江县第四中学、堂头中学两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浦江县第四中学、堂头中学两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进了开皇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2.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C.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D.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统一繁荣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地方军阀割据 D.南北政权对峙
4.史论即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或科学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
C.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发展 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5.(2021七下·淳安期末)唐朝时期书法和绘画艺术成就斐然。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举办一期“唐代书画展览”。下列人物作品可以参展的是(  )
①颜真卿 ②苏轼 ③欧阳询 ④吴道子 ⑤阎立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6.(2023七下·义乌期中)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虚心纳谏 B.知人善用 C.完善制度 D.鼓励农耕
7.“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当时北宋实施的政策是(  )
A.尚武轻文 B.尊孔崇儒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阅读年代尺,回答下列小题。
8.朝代②初年,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制其钱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副宰相分割相权 B.派文臣当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统兵权 D.地方设置转运使
9.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特征。下列符合年代尺中③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B.政权分立
C.疆域空前辽阔 D.小说京剧大放异彩
10.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项是(  )
A.明朝设立厂卫机构—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宋朝与辽议和—辽宋出现和平局面
C.唐朝文成公主出嫁—新疆社会经济发展
D.明朝提倡八股文—人们思想被禁锢
11.(2021七下·淳安期末)比较学习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型水利,促进了经济交流 ④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宋代文化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在从十世纪后半期到十三世纪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内,都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下列发明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指南针 ④火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辽国出土的一些皇室和贵族的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这些反映了(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农牧文化的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举制度的沿革
14.文学作品能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演变中能说明(  )
A.市民文化日趋繁荣 B.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C.民族融合日益加强 D.人才选拔越发民主
15.生产工具的革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下列属于宋代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是(  )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小小邮票展现历史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邮票①中玄西行前往何地求法 邮票②中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得益于哪些发明或技术的应用?
(2)将邮票③补充完整。此船队最远到达何处 此次航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以史为鉴。你认为上述历史对我们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17.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什么制度?材料中“宣政院辖地”的出现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以上材料体现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信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可知,此内容反映了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A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加强了南北联系、巩固了封建统治、结束了分裂局面,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
2.【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 依据图示所给信息“唐太宗时期”、“唐玄宗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755—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因此, 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3.【答案】B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辽、宋、夏、金时期有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因此, 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辽、宋、夏、金时期有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并且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在南宋完成。所以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4.【答案】C
【知识点】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这是历史史实而不是对人物的评价或科学结论,所以不是史论,故A选项错误;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是叙述历史事实,是史实内容,不属于史论,故B选项错误;
“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是对科举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故C选项正确;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不是对科举制的评价或科学结论,不属于史论,故D选项错误。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史论指的是对历史事实或者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史实是对历史事实或人物的阐述。
5.【答案】C
【知识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解析】【分析】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欧阳询。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不属于唐朝,②排除,人物作品①③④⑤可以参展。
C项①③④⑤的作品可以参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的相关史实记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生产。“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反映了唐太宗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
AB两项虚心纳谏和知人善用属于唐太宗的任用人才方面的举措,不符合题意;
C项完善制度属于制度建设上的举措,不符合题意;
D项鼓励农耕是最能体现题干思想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最能体现题干思想的措施是鼓励农耕。
7.【答案】D
【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
【解析】【分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当时北宋实施的政策是重文轻武。 D项重文轻武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当时北宋实施的政策,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答案】8.D
9.C
【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点评】 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财政大权,设置枢密使分化宰相的军事大权。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施,宋朝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中“制其钱谷”所采取的措施是地方设置转运使。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9.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最终完成统。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实行行省制。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北宋与辽、西夏并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番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与新疆地区无关,故 C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 史实准确,有因果关系,排除。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明朝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加强君主专制。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11.【答案】D
【知识点】隋的兴亡;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不是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隋朝是由汉族建立的政权。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元朝修建了会通河和通惠河,隋朝和元朝都修建了大运河,都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故①③④符合题意。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排除②选项。
D项①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注意识记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我国就有植物纤维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①;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故②③④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使用、火药的广泛使用都属于宋朝的成就。
13.【答案】B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 辽朝是由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由材料“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反映了农牧文化的交融,故B符合题意;
礼乐文明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确立于西周,排除A;
材料与经济中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沿革,排除D。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辽代契丹族公主墓采用汉族的营造法式,浮雕风格深受宋朝画界影响,可以看出宋朝对辽国的文化影响。北宋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辽国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两者的交流属于农牧文化的交融 。
14.【答案】A
【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文学作品能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迎合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学日益平民化,即市民文化日趋繁荣,故选项A符合题意;
中外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选官制度,人才选拔越发民主不是主要因素,排除选项BCD。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体现出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平民化,原因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
15.【答案】D
【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 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是耧车,B是筒车,C是曲辕犁,D是秧马。 秧马是宋代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宋朝农业的发展。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6.【答案】(1)天竺(古印度)。造船技术高超,罗盘针(指南针)技术的应用。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启示:①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②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文明成果等。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邮票①中玄西行前往天竺(古印度)求法。邮票②中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得益于造船技术高超,罗盘针(指南针)技术的应用。
(2)、邮票③的内容是郑和下西洋。此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上述历史对我们今天中国的发展启示:①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②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文明成果等。
【点评】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以及相关史实、宋朝的海外贸易以及发达的原因、郑和下西洋以及目的、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明确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文明成果等。
17.【答案】(1)三省六部制。
(2)行省制度。意义: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4)趋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材料中“宣政院辖地”的出现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材料三中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4)、以上材料体现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点评】 图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图二中的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制度。
1 / 1浙江省浦江县第四中学、堂头中学两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进了开皇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A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信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可知,此内容反映了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A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加强了南北联系、巩固了封建统治、结束了分裂局面,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
2.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C.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D.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 依据图示所给信息“唐太宗时期”、“唐玄宗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755—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因此, 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统一繁荣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地方军阀割据 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辽、宋、夏、金时期有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因此, 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辽、宋、夏、金时期有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各民族政权之间时战时和,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并且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在南宋完成。所以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4.史论即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或科学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
C.科举制推动了教育发展 D.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答案】C
【知识点】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这是历史史实而不是对人物的评价或科学结论,所以不是史论,故A选项错误;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是叙述历史事实,是史实内容,不属于史论,故B选项错误;
“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是对科举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故C选项正确;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不是对科举制的评价或科学结论,不属于史论,故D选项错误。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史论指的是对历史事实或者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史实是对历史事实或人物的阐述。
5.(2021七下·淳安期末)唐朝时期书法和绘画艺术成就斐然。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打算举办一期“唐代书画展览”。下列人物作品可以参展的是(  )
①颜真卿 ②苏轼 ③欧阳询 ④吴道子 ⑤阎立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解析】【分析】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欧阳询。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不属于唐朝,②排除,人物作品①③④⑤可以参展。
C项①③④⑤的作品可以参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的相关史实记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的相关史实。
6.(2023七下·义乌期中)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虚心纳谏 B.知人善用 C.完善制度 D.鼓励农耕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生产。“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反映了唐太宗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
AB两项虚心纳谏和知人善用属于唐太宗的任用人才方面的举措,不符合题意;
C项完善制度属于制度建设上的举措,不符合题意;
D项鼓励农耕是最能体现题干思想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最能体现题干思想的措施是鼓励农耕。
7.“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当时北宋实施的政策是(  )
A.尚武轻文 B.尊孔崇儒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
【解析】【分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当时北宋实施的政策是重文轻武。 D项重文轻武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当时北宋实施的政策,符合题意;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阅读年代尺,回答下列小题。
8.朝代②初年,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制其钱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副宰相分割相权 B.派文臣当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统兵权 D.地方设置转运使
9.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特征。下列符合年代尺中③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B.政权分立
C.疆域空前辽阔 D.小说京剧大放异彩
【答案】8.D
9.C
【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点评】 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财政大权,设置枢密使分化宰相的军事大权。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这些措施,宋朝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中“制其钱谷”所采取的措施是地方设置转运使。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9.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最终完成统。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实行行省制。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0.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项是(  )
A.明朝设立厂卫机构—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宋朝与辽议和—辽宋出现和平局面
C.唐朝文成公主出嫁—新疆社会经济发展
D.明朝提倡八股文—人们思想被禁锢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北宋与辽、西夏并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番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今藏族的祖先,首领称赞普。以游牧、农耕为业,纺织、冶铸水平高。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与新疆地区无关,故 C 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 史实准确,有因果关系,排除。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明朝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加强君主专制。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11.(2021七下·淳安期末)比较学习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型水利,促进了经济交流 ④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隋的兴亡;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不是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隋朝是由汉族建立的政权。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元朝修建了会通河和通惠河,隋朝和元朝都修建了大运河,都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故①③④符合题意。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排除②选项。
D项①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注意识记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2.“宋代文化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在从十世纪后半期到十三世纪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内,都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下列发明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指南针 ④火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我国就有植物纤维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①;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故②③④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使用、火药的广泛使用都属于宋朝的成就。
13.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辽国出土的一些皇室和贵族的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这些反映了(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农牧文化的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举制度的沿革
【答案】B
【知识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 辽朝是由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由材料“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反映了农牧文化的交融,故B符合题意;
礼乐文明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确立于西周,排除A;
材料与经济中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沿革,排除D。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辽代契丹族公主墓采用汉族的营造法式,浮雕风格深受宋朝画界影响,可以看出宋朝对辽国的文化影响。北宋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辽国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两者的交流属于农牧文化的交融 。
14.文学作品能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演变中能说明(  )
A.市民文化日趋繁荣 B.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C.民族融合日益加强 D.人才选拔越发民主
【答案】A
【知识点】宋元社会生活与文化;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文学作品能反映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迎合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学日益平民化,即市民文化日趋繁荣,故选项A符合题意;
中外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选官制度,人才选拔越发民主不是主要因素,排除选项BCD。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体现出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平民化,原因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
15.生产工具的革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下列属于宋代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 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是耧车,B是筒车,C是曲辕犁,D是秧马。 秧马是宋代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宋朝农业的发展。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小小邮票展现历史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邮票①中玄西行前往何地求法 邮票②中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得益于哪些发明或技术的应用?
(2)将邮票③补充完整。此船队最远到达何处 此次航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以史为鉴。你认为上述历史对我们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天竺(古印度)。造船技术高超,罗盘针(指南针)技术的应用。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启示:①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②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文明成果等。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邮票①中玄西行前往天竺(古印度)求法。邮票②中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得益于造船技术高超,罗盘针(指南针)技术的应用。
(2)、邮票③的内容是郑和下西洋。此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上述历史对我们今天中国的发展启示:①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②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文明成果等。
【点评】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以及相关史实、宋朝的海外贸易以及发达的原因、郑和下西洋以及目的、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明确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文明成果等。
17.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什么制度?材料中“宣政院辖地”的出现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以上材料体现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答案】(1)三省六部制。
(2)行省制度。意义: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4)趋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材料中“宣政院辖地”的出现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材料三中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4)、以上材料体现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点评】 图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图二中的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制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