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服务社会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服务社会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八 年级 上 册教案
备课序号:第 16 节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行教学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7.2服务社会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知道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促进全面发展;懂得服务社会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2.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能够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
3.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教学重点 服务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 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
教学模式 “一心二导三力”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课件、教材
教 学 过 程 个性思考
【故事导入】——故事提兴趣,学习更有趣 故事导学:萤火微光 一生守护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河北沧州人,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95岁的乡村老师叶连平,是留守儿童们的“雷锋”。他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从未收取过学生一分钱费用。 他说: “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 问:从老人的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老人对乡村留守儿童真挚的关爱、无私的奉献,这种行为也是在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过渡: 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把关怀和爱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奉献社会,不是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是平凡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我们要积极服务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那么,服务社会有什么意义?如何在生活中服务社会?让我们在这节课中一探究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服务社会》。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 1.懂得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 2.明确服务社会的责任和途径,知道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青年担当责任。 3.明确在日常小事和本职工作中也可以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必备知识清单 1.为什么要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有何意义) 2.如何服务和奉献社会? 一 、奉献助我成长 【教学故事一】——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故事研学:照亮留守儿童的“烛光”   他叫叶连平,是安徽和县卜陈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从1978年走上讲台至今,45年来,他将全部身心扑在农村教育事业上。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捧着教材和黑板擦,他哭得稀里哗啦:“当老师没当够,我舍不得孩子们,我舍不得离开!” 退休后,叶连平不愿闲着,学校里哪位老师生病或有事,他就第一时间出现在课堂。2000年,他把自家的一间房屋腾了出来,建成“未成年人之家”,平日里免费帮周边的孩子们辅导作业,周末集中给孩子们上英语课。寒来暑往23年,叶老师这里迎来又送走2000多名学生。 每年寒暑假,“未成年人之家”都会迎来各地的志愿者。“不仅辅导学习,还带孩子们学音乐、做运动,为这些乡村的学生打开了视野。”“这是叶老师第十二年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了。”居校长说,2012年,叶连平同当地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至今已为379名农村孩子发放奖学金37万多元。 近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奋斗者”等众多荣誉。有人说他是“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叶连平却说,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一只萤火虫,还没有达到烛光的亮度。眼下,他只希望自己能再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情,“乡村孩子的未来,值得我用一生来守护。”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活动要求: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交流分享, 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思考: 思考: (1)叶连平老师的行动影响到你了吗?为什么能影响周围的人? (2)叶连平老师的付出是否得到了回报?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1)影响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叶连平老师老师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2)获得的回报(“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奋斗者”)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启示:只有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服务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研学活动:谈一谈 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结合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谈谈你的收获。 预设:义务植树、当志愿讲解员、当义务交通劝导员等。收获有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等。 研学总结 1.为什么要服务社会? ①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只有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②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 ③有利于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奉献社会我践行 【教学故事二】——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故事研学:立德树人的“阳光”  “教师的职责自然是教好书。但是,教书可不是唯一的任务,教师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简而言之,就是育人。” 从2000年开始,每个暑假,叶连平都会自费包车带他的学生去附近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参观。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以此培育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涵育家国情怀。 叶连平说:“只要看到这些乡村孩子在公开场合用英语和别人交流,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博物馆里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又一颗爱国的种子正在萌芽。”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活动要求: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交流分享, 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思考:从叶连平老师的故事中你有什么感想? 预设: 奉献社会我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不是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是平凡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叶连平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更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呼唤与关注。他的奉献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鼓舞着更多人以他为榜样,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正是因为有了像叶连平这样的人,才使得教育事业能够蓬勃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研学活动:谈一谈 (1)我们青少年能通过哪些公益活动来服务和奉献社会? 你都知道有哪些方式? 是不是只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才能服务社会? 提示: (1)敬老院慰问老人、街头清除小广告、爱心义卖递温暖、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2)不是,服务社会就在日常生活中,大到一次有计划的公益行动,小到一个善举。服务社会不在于个人力量大小,而重在行动,重在做出了贡献。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活动要求: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交流分享, 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思考:思考: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何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预设:有利于我们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研学拓展: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纲要》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活动要求: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交流分享, 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中分享展示。 思考: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何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有利于我们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和奉献社会, 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研学总结 2.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 (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 (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拓展1: 你了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吗? 在我们班级中,有多人加入共青团,那在你的心目中,它是个什么样的组织?让我们一起观看《共青团》视频,进一步了解共青团的性质、作用、使命。 ①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②作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③使命与责任:在新时代,共青团要组织青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功立业。 拓展2: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与红色的背景构成爱心图案。标志寓意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面向世界、奔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 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习近平 【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 【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 1.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2019年6月16日,因暴雨心系所驻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她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遇难,年仅30岁,中共中央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A ) ①黄文秀同志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和认可,实现了自身价值 ②黄文秀同志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是应提倡的,但作为研究生因此而辆牲是不值得的 ③黄文秀同志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④黄文秀同志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2023.永州中考题】一束光能照多远?从抢险救灾一线到疫情阻击前沿,从关爱孤寡老人到帮扶贫困学子,从教室中讲课助学到黄河边上捡拾垃圾……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都有志愿者无私奉献的身影。志愿者这一束束光彰显了( D ) ①志愿服务,按劳取酬的现实 ②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情怀 ③不言代价、展现自我的作秀 ④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品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22.常德中考题】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在车站里、马路边、敬老院、风景区等地方看到青少年志愿者的身影,如下图(作者:冯可轩)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志愿者”的行为进行判定和评价。 要求:“判定”具体,“评价”简明。 (1)判定: (2)评价: 【答案】(1)判定:志愿者的行为是一种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行为)。(答出一种即可) (2)评价:他们的行为展示了良好的公民素养(1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若答“他们的行为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完善的人格,建设和谐社会。”)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材料中“在车站里、马路边、敬老院、风景区等地方看到青少年志愿者的身影”中的“志愿者”行为就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第1问是判定行为的性质,也就是什么行为,不是判断对与错;第2问就是要评价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所在,以及你怎么学习这种行为。
板书设计 服务社会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情境创设,选取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奋斗者”叶连平老师的故事作为学习的材料,真实案例,真实故事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讲授部分,结合叶连平老师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志愿公益活动,启发学生理解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促进全面发展;懂得服务社会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总体教案设计是一案到底,深挖故事,启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和情境为背景,设置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了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