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资源简介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题精选
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 伐竹取道 万道霞光
B.与外人间隔 选贤与能 与游者相乐 与人为善
C.屋舍俨然 怡然自乐 佁然不动 杂然相许
D.妻子邑人 不独子其子 子固非鱼也 孺子可教
2.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理解:人们没有私心,能珍惜劳动产品,做到货尽其用,这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
3.请结合上面两个文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①,甚畏有司②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③,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④,不朋党⑤,倜然⑥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节选自《荀子·强国》)
①〔挑〕同“佻”,苟且,浇薄,不稳重。 ②〔有司〕泛指官吏。 ③〔楛(kǔ)〕态度恶劣,不合礼仪。 ④〔比周〕结党营私。 ⑤〔朋党〕指同类的人为私利结成的集团。这里是结为朋党的意思。⑥〔倜(tì)然〕超然远离的样子。
上面两个文段与链接材料所描述的美好社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桃花源记》中的“ ① ”与《大道之行也》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都体现出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桃花源记》中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链接材料中的“ ② ”都体现出民风淳朴的特点,《大道之行也》中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与链接材料中的“不比周,不朋党”都体现出 ③ 的特点。
【答案】1.C
2.丙
3.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③社会安定
二、(2023洛阳中考模拟) 阅读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 jì)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释】①象耕鸟耘: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袁晁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
4.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语 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 解释
悉如外人 查阅词典法:①详尽、详细;②尽;③全、都 A     (填序号)
处处志之 词类活用法:一狼洞其中 B    
及郡下,诣太守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 C    
5.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便舍船/人舍中唯祭得杀
B.此人——为具言所闻/为众所服
C.具答之/具以实告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以容
7.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8. 比较【甲】【乙】两文,从内容与形式上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答案】4.③;做记号;等到
5.①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6.C
7.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8.①两篇文章的情节非常相似,都是“发现乐土—辞别乐土—再寻乐土而不得”;②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④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2023八下·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9.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落英缤纷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寻向所志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成语推断法”,联系“无所事事”,推测文中“事”字意为“从事”。
B.字典中的“洵”字有“流泪”“非常”等义项,通过“语境分析法”,推测文中的“洵”意思是“流泪”。
C.通过“课内迁移法”,联系“便舍船,从口入”推测文中的“舍”意为“离开”。
D.通过“偏旁推断法”,“顾”与头有关,推测其意为“回头看”“看”。
1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3. 你认为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乡村生活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9.花;邀请;先前的(之前的)
10.(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1.B
12.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3.①景色优美,宁静舒适,自然而富有生气。②人们都淳朴勤劳,安居乐业,万物都和谐融洽。
四、(2023八下·青岛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未。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半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导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蜀氏遇晋饥,辈①三五人,挟木弓竹矢,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因问人曰:“此何处也?”答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quān),悛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
(选自唐末五代 杜先庭《神仙感遇传 药氏》)
[注]①梁:某一等级、某一类别的人或物。
14.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具答之    
②未果,寻病终    
③徐行市中    
④密志归路    
1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俊。
1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从“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B.乙文中“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C.甲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乙文“子不宜久住”,短短几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凸显与世隔绝之人的谦逊豁达、不喜张扬的品质。
D.两文故事内容不同,但在情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发现者都是偶然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之地,那里的人生活自足,安顺和平;发现者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而回头再找时已无迹可寻。
17. 【甲】【乙】两文作者不同,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不同,但讲的都是人们“避难入山”的故事。请你推测这类“避难入山”故事被广泛流传、改编的原因表达了人们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14.同“俱”,全,详细;不久;慢慢地;做标记
15.①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 这个人于是又从洞穴中出来,秘密地作上标记,回来后就向太守刘悛报告此事 。
16.C
17.这种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人们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五、(2023八下·东莞期末)文言文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渔人甚异之:
③阡陌交通:
④乃大惊:
⑤便要还家:
1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的   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21.“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18.沿着,顺着;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 的意思;交错相通;于是,就;同“邀”,邀请
19.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
②(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0.淳朴、热情好客;;不想让人打扰自己宁静美好的生活。
21.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②桃源人和睦相处,风俗淳朴,社会平等;③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④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六、(2023八下·东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①,焚茅筏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③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④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⑤洼然,若垤⑥若穴,尺寸千里,攒蹙⑦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节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榛莽:丛生的草木。②茅筏:茅草。③箕踞(jī jù):两脚伸开如簸箕状,一种随意的坐姿。④衽(rèn)席:席子。⑤岈(xiā)然:山谷空阔的样子。⑥垤(dié):蚁穴外的积土。⑦攒蹙:聚集收缩。
22.解释下列加点词。
欲穷其林 穷: (  )
便要还家 要:(  )
处处志之 志:(  )
缘染溪 缘:(  )
23.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则 凡 数 州 之 土 壤 皆 在 衽 席 之 下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25.下列对选文甲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处处显示桃花林的美,为桃花源的出现做了铺垫。
B.结尾处桃花源隐没在奇山秀水中,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
C.文章言简意丰,仅“具答之”三字就突出了桃花源内外生活的巨大差异。
D.“世外桃源”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承载着人们对清静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26.乙文中作者站在西山之上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答案】22.尽;同“邀”,邀请 ;做标志;沿着,顺着
23.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4.①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 (我)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远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25.C
26.①地势高低不平,尽收眼底;②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与天相接。
七、(2023河北中考模拟)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芯如外人。黄发垂鬟,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撕,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山深幽境,真趣颇多。当残春初夏之时,步入林峦松竹交映遐观远眺曲径通幽。野花隐隐生香,而嗅味恬淡,非檀麝之香浓;山禽关关①弄舌,而清韵闲雅,非笙簧之声巧。此皆造化机局,娱目悦心,静赏无厌。时抱焦桐②,向松阴石上,抚一二雅调,萧然③景会幻身④,是即画中人物。远听山村茅屋,傍午鸣鸡,伐木丁丁,樵歌相答。经丘寻壑,更出世外几层。此景无竞无争,足力所到,何地非我庐哉?又何必与尘俗恶界,区区较尺寸哉
(选自《四时幽赏录》)
【注释】①关关:拟声词。②焦桐:用烧焦的桐木造的琴,泛指古琴。③萧然:潇洒闲适貌。
④幻身:佛教语,肉身,形骸。
2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便得一山 又不得入(《周亚夫军细柳》)
B.不足为外人道也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当残春初夏之时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D.是即画中人物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8.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步 入 林 峦 松 竹 交 映 退 观 远 跳 曲 径 通 幽
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经丘寻壑,更出世外几层。
30.甲乙两文都有优美自然环境的描写,但其作用不同,甲文中的作用是   
   ;乙文中的作用是   。
【答案】27.D
28.步入林密/松竹交映/遐观远眺/曲径通幽
29.①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里的人,桃源中的人都感到惊叹、惋惜。
②经过山丘又临深谷,仿佛更远离这尘世几分。
30.侧面烘托了桃花源中生活的和谐、安定、幸福;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烘托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