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短歌行》教学设计课题 《短歌行》 课时:一课时教材 分析 《短歌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中的第一首诗歌, 本单元汇 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短歌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按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课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都极 具特色,诗人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就, 情绪有高昂有低落,感伤却不深 沉, 雄浑而细腻,忧虑而豪壮,展示了曹操一代枭雄不同寻常的心胸抱负;本诗善用比兴、典故或引用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将抒情与言志相结合。因此,学习这首词,我们既要基于“文”的诗意审美,又要基于“人”的生命体悟,使二者互为表里。学情 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而且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对四言诗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就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分析和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教学 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曹操及其写作背景;熟练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教学 重点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分析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 难点 通过概括“诗人之忧”,体会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教学 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2.点拨法:教师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 3.探究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创设情境, 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学 准备 课件内容准备: 1.《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视频 。 2.曹操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 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 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 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 苦, 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 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3.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 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 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 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 空, 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 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4.诗题:《短歌行》属于乐府旧题。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 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 与诗歌内容无关。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 而短歌的节奏 短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一) 创设情 境,导 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他被称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而他后世的名声也从流芳千古,横跨到遗臭万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大奸贼,还有人说他是追求千古一世却功亏一篑的大英雄,当然更有人说他是横槊赋诗的大文豪。如此饱受争议的评价,可知我们今天的这位角儿啊,来历并不简单,大家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没错,他就是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曹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曹操的脚步,走进《短歌行》,去看看他那波澜壮阔的人生吧。现在就请同学们齐声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短歌行》曹操开始。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句,加强与 诗人的交流。(二) 吟咏诗韵, 请一名学生以“曹操”身份大声诵读, 教师评价指导。 通过多媒体出示易错字音。 全班齐读。 找诗眼——“忧”。(提示:诗眼的概念)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根据抽读正音,反复诵读,熟悉文本。 2.学生通过“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等句 能够较容易找出诗眼—— “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跳读— 发现—提炼” 中准确找到诗眼的 能力, 把握诗歌情感 基调, 为进一步分析 诗歌做铺垫。过渡:全诗当中反复出现“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这些“忧”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在原有认知的基础 上, 加深对诗人及诗 歌的了解。(三) 设疑讨 论,品 诗论诗 一、小组讨论:分析为何而忧? 1.忧——人生短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代) 借代: 不直接说出某人或者是某个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他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2.忧——贤才难得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引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借姑娘的相思之情比喻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同时含而不露地表达出“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的用心。 补充: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比兴) 《诗经·小雅·鹿鸣》,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表达对宾客的尊重。诗人引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贤才如果愿意主动前来投奔,他也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们。 补充: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比喻:将贤才喻为明月。 比兴:以“明月”之可望而不可即,引出和比喻贤才之难得。 “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比喻贤才之难得。诗人因求贤才不得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3.忧——功业未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比喻,比兴)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化用《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达希望贤才多多益善。(用典)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以周公自比,说明自己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表明诗人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用典) 事实上,曹操的手下是有很多有志之士,有才之人的,为何还会忧贤才难得呢?他要这么多的贤才来干什么? 出示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54岁,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准备横跨长江消灭孙刘势力,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在长江北岸,曹操盛宴摆酒与诸位将士们共同畅饮美酒,诉说着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于是便写下了这首《短歌行》。由此可见,人生短暂和贤才难得之忧来看,作者实质上最想表达的是?功业未就,天下尚未得到统一,这也是他的第三忧。忧“功业未就”。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帮他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找出曹 操“忧”的原因,归纳整合形成答案,交流成果。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深入挖掘, 探究诗 歌, 把握诗人深层思 想内涵。(五)总结升华 1.诗文中紧扣一个“ 忧 ”字, 微吟低徊,娓娓道来: 生命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 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渴求贤才之叹;天下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建立伟业之叹。 主旨归纳: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表现了诗人渴求贤才的急切心情。 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虽然曹操在《短歌行》中三次写忧,但是这首诗歌读起来有没有一种悲伤消极之感呢?你如何看待曹操的忧? 补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忧国忧民之心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兼爱尚同,疏者为戚”(《度关山》)——太平盛世之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锐意进取之志 虽然这首诗三次写忧,但读起来却截然不同于那些没落阶层的颓废伤感,而是康慨悲凉,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源于曹操内心的焦急和渴求,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因此,这是远大理想还没实现时产生的“忧”,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3.如何看待曹操? 名著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都选用了《短歌行》来表现曹操形象,请大家思考这里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人物形象理解是否正确?(播放《三国演义》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断)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 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明确:“尔等”“破”“擒”“灭”等词可以看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不见了,求贤若渴的期盼不见了,周公吐哺的谦虚不见了,天下归心的风范不见了,剩下的几乎是一个小人得志的嘴脸,雄才大略变成了趾高气扬,雄心勃 勃变成了目空一切。这里的曹操不可一世,骄傲蛮横。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明确: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是为后面曹操赤壁大败的剧情服务的,为塑造曹操奸雄的形象服务的,过分看到曹操的雄心勃勃,而忽略了他求贤若渴的深意。名著和电视剧的理解的确偏离与悖误了《短歌行》原本的诗歌主旨。《短歌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曹操,一个爱才惜才的曹操,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 课堂练笔:理解性默写 (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 小雅 鹿鸣》中的诗句,“ , , , ”,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2)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 , 。 (3)曹操为成就大业,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的四句诗是: , , , 。 (4)《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 。 客观公正的认识曹操。(六)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诗歌,完成练习册。(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朗读应具体提出要求:比如要读准节奏、情感基调,注意声音的长短、断续、轻重、疾徐、抑扬,声情并茂等。 2.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实现了“听-说-读-写-练”的语文教学要求,但在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忧”是积极性质的“忧”时,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展开,以后教学时应多注意扩展,放慢速度。 3.课堂上讲得太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应让学生多说多思考,提升鉴赏能力。 4.背景有争议时应该要明确的告诉学生你比较认可哪种?不能太过于绝对,过度解读文章。比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写作背景是否是赤壁之战两个地方。 自我反思结合教师点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