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鱼我所欲也《孟子》知识积累壹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明道理。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字词明确恶(wù):讨厌,憎恨。患:祸患、灾难。辟(bì):同“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有甚于:比...更。甚于:胜过,超过。于:表比较。由:凭借,根据。为(wèi)(wéi)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丧:丧失。非独:不仅仅。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激、感恩。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已:停止。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羮(ɡēnɡ):用肉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蹴(cù):踩踏。熟读课文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疏通文意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想要;喜爱也想要;喜爱兼得,同时得到也也想要;喜爱想要;喜爱兼得,同时得到生命道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超过超过苟且偷生厌恶祸患,灾难同“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假如,假使没有超过没有超过躲避祸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文】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是贤德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不仅仅这种心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译文】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的给别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不食嗟来之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侍奉同“欤”,语气词同“德”,感恩、感激(wèi)为了的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做了坏事、错事而感到羞耻、憎恶的心情。梳理思路肆作者的论点舍生取义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运用了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形象生动。开头问题一: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鱼——生熊掌——义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问题二:作者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通过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论述为何要“舍生取义?”首先,正面: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得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反面: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所恶有事甚于死——何不为接着,举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勿失其本心。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论证了贪求富贵而舍弃义的可耻。然后,“乡为身死而不受”和“今为......”两种不同的做法形成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突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羞恶之心的观点。运用排比句,分析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者见利忘义的原因。使论证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增强了无可辩驳的论证气势。特别关注伍关注一:理解“本心”。1、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2、本文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关注二:如何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1、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将“义”置于“生”之上。2、孟子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富贵之欲,而是在利益的取舍中,加入了礼义的考量。舍生取义是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下的选择,并非常态。孟子秉持“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仪、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关注三:分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2、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节奏感强,富于气势和文采;3、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如“鱼”和“熊掌”取意浅近,使所讲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接受,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素材积累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道出了“舍生取义”的洒脱;苏武漠北牧羊,成为忠贞不屈的典范,流芳千古;刘胡兰面对反动军阀的铡刀,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放弃大义;邱少云在大火烧身之时,宁愿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舍生取义”事例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