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15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学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1.会写“寇、副”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奋战、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等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概括出各部分的小标题。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分享背景资料,交流方法。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多年以前。因为离同学们生活的时代较远,所以我在课前就要求同学们搜集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时代背景,缩短我们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现在我们就来分享一下查找的资料吧!(课件出示)2.书壮士姓名,出示课题。(1)师生同写五壮士的名字,共读五壮士的名字。(2)教师出示“狼牙山五壮士”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②在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及汉字笔顺,运用形近字识字法,组词、换词记忆等方法学习生字。③小组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进行理解,学做必要的笔记。④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和大家讨论。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点拨易混读音和字形。(2)课件出示词语。①以接龙的形式读词语。②联系课文或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③观察词语,谈谈发现。生:前7个词语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后5个词语都是描写日寇的,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④齐读词语,想象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本文,边读边思考:这五位战士到底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呢?2.合作与交流,梳理课文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位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位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后,再次痛击敌人。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3.根据课文叙述的顺序,请学生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完成填空。(教师板书)接受任务→( )→( )→( )→英勇跳崖明确:可分别填入: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4.反复练读,读中感悟重点语句。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拓展学习。(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4)课下可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了解更多细节。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3.学习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提问五壮士的姓名。师:上堂课,我们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动人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你们能正确地说出这五位壮士的名字吗?能准确地写出来更好。(请学生去黑板书写)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巍巍燕山高,萧萧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在狼牙山上,我们的五壮士是怎么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诗篇的?本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场激烈残酷的战斗。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接受任务。(1)指名读第1自然段,设疑:五位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2)交流:从“集中”“大举进犯”“坚持”“一个多月”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这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2.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1)出示阅读要求。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时的表情、动作的词句。②找出描写敌人的词语,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③品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做出批注。(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点拨。①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的作用。②描写敌人的词语“横七竖八”为贬义词,说明敌人伤亡惨重,同时也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3)总结写作方法。要点一:本自然段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的刻画突出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要点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3.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引上绝路。(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圈出关键词语,交流第二次考验。思考: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战士们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明确:班长的态度是坚决果断的,选择走绝路,从“斩钉截铁”可以看出来。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2)指导朗读:注意“走”后的感叹号,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4.自主学习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1)师生总结前文学习的方法:读文——勾画描写人物的词句——品读人物品质——朗读——总结表达方法。(2)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引导质疑。①当胡福才打算拧开最后一颗手榴弹时,班长是怎样做的?请找出表示他的动作的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课件出示)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里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五壮士怎样的精神品质?(课件出示)(4)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品质。5.研读第6—9自然段——英勇跳崖。(1)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说说“屹立”一词在文中的意义。生:“屹立”本义是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指五壮士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突出表现了他们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②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知道自己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你觉得他们当时心里会怎么想?生:他们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为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经平安转移而高兴,表现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③找出描写五壮士跳崖壮举的语句,你从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引导学生从班长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能体会到他不给敌人留下一枪一弹,表明了他跳崖的决心。从“纵身”“相继”“昂首挺胸”能体会到五壮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2)总结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品质。三、回顾全文,拓展提升1.以问促思,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这样写?生:写了两次,第3自然段有一次,第6自然段有一次。重点写了第二次。这样写更突出了五位壮士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突出了他们高大的形象。(2)课文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上有什么特点?生:课文在描写战士们对敌人的恨、对祖国与人民的爱、对完成任务的坚决态度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都是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揭示出来的。2.引导学生课下搜集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学会质疑与思考。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只有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写、所悟、所感,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引导学生练习理清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这五个部分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学生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活动,也会对文章的结构和构思方法有一些感性的、整体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概括能力低,给课文分层的能力低。所以,理清文章思路的练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训练,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二是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首先从“文眼”入手。课题中使用了“壮士”一词,在初读之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原因,并说出想法。其次从重点语段入手。在山顶痛歼敌人和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最能表现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抓住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最后从关键字词入手。比如:班长马宝玉的“走!”体现了班长及战士们的坚决,表现出他们为了战友和群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抓住这些字词反复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