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钟扬)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Ⅰ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钟扬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之后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毕业后他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成为著名植物学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乐学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2年,植物学家钟扬在复旦大学校刊上,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写道,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达到了生命的高度。然而,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先锋者敢为人先,不断攀登,虽可能失败,但对成功者来说,仍有意义和价值;成功者以先锋者为基石,他们的成功是对先锋者最好的回馈。当然,成功者与先锋者的身影往往是重叠的。以上关于“先锋者与成功者”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探界者”钟扬》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生命的意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复旦大学2012年7月6日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中写道:“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请以“生命高度的形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③不得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40行。④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答案:1.例文:“跨”与“守”,因人因时而异“跨界”是博取,“守界”是专精。跨界如酿蜜遍采百花成佳酿,守界如坐禅兀兀穷年得大道。“跨界者”有跨界者的广博与宏阔,“守界者”有守界者的执着与坚韧。其实,跨界与守界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人并非必须给自己贴上一个“跨界者”或是“守界者”的标签。我们既是“守界者”,也是“跨界者”;“跨”与“守”,因人因时而异。比如我们中学生,我们有语数英、政史地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要学习,而且每门功课都要学好、学扎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是跨界者,也是守界者。只学一门课,我们无法全面发展;若对每门课的学习犹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到头来我们终究还是学了个寂寞。及至进入大学,我们要选择专业,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继而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专业与职业赋予我们“守界者”的角色,然而若不拓展眼界,只是一味地守界,无异于故步自封,终难事业有成,所以我们还要勇于跨界。守界的功能若是强本固基,跨界则是开拓创新。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守界者”或“跨界者”的身份,不过是在强调“守界”或“跨界”的占比而已:守界者,“守”为主“跨”为辅;跨界者,“跨”为主“守”为辅。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固然需要“跨界”吸纳外来文明的先进经验,但更需要我们炎黄儿女固“守”华夏道统,初心不改,本色不移。如此,中华文脉才能绵延不绝,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若是只知“跨”而不知“守”,华夏文明的衰亡绝非危言耸听。世界上那些消亡于历史长河中的文明,曾经自由开放,光芒万丈,它们的消亡固然有政治、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民族文明的“守界者”没有尽到守护的职责。“跨”而不“守”,民族殆矣;不“跨”不“守”,民族必亡。如今,我们要想摆脱欧美强国的科技封锁,不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那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科研攻关,充分发挥“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精神。科研人员需要“守界”,也需要“跨界”。科研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创性需要广阔的视界与活泼的思维,人类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大多博学多才。爱因斯坦身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不仅钻研物理,还富有社会责任,他反对战争和暴力,还对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兴趣。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同时又是作家、哲学家,曾提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让人类意识到思想的伟力。理性思维需要感性思维来调剂、弥补,创新意识需要人文精神来激励、唤醒。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守界者”,而是一个丰富的“跨界者”。总而言之,我们既要做“跨界者”,也要做“守界者”。是“跨界”,还是“守界”,不是由我们个人主观意愿决定,而是要结合个人发展和时代需要的实情来进行通盘考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结合语言文字运用Ⅰ“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引出“跨界者”这一话题,对于这一层材料,我们主要通过阅读语用的材料来进行理解,主要就是理解钟扬故事的核心内容,就是“跨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无线电电子学系——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科学追求——诗歌创作。这里既有学科的跨界,又有研究对象的跨界,还有个人爱好的跨界。通过钟扬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跨界者”的内涵、特点与精神。第二层指出“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件事的‘守界者’”,这一层给“跨界者”一个修饰语,就是“勇敢”,当然“跨界者”并不止“勇敢”这个特点,但是“勇敢”是“跨界者”跨出第一步必须要具备的心理特质,这一层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守界者”,让其与“跨界者”形成一对关系。“守界者”如何呢?材料没有具体的人物,没有具体的事迹,只给了“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这样的描述。考生要理解好“守界者”,需要结合“跨界者”的所有资料进行推断,进行补充,如“守界者”甘于寂寞,凝神聚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写作要求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作,要体现自己的“权衡与取舍”,这就是说要权衡“跨界者”与“守界者”的意义和价值,得失利弊,要进行“取舍”,且由理要清晰。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话题,并明确自己的选择,如选择“跨界者”,要在比较“跨界者”与“守界者”不同的内涵、特点与精神的基础上,谈出自己更倾向“跨界者”的理由,可以从“跨界者”的勇敢的品质、跨界对于创造的作用、“跨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等来谈自己的理由;如选择“守界者”,同样要在比较中谈出更倾向于“守界者”的理由,可以从“守界者”甘于寂寞,聚精会神做好一件事以及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角度入手。立意:1.潮流涌动,拓界以新。2.跨界者智,守界者坚。3.守界者不忘初心,跨界者谋求进步。4.在追逐“跨界”的时代,坚信“守界”价更高。5.行者无疆,身有“界限”而心无界。2.例文:展乐学之翼,揽有为之月诚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忆往昔,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终成孔子名下杰出弟子;看今朝,钟扬追求热爱,转读植物,在兴趣之火中铸就植物科研新辉煌……他们都寓学于乐,终大有作为。或许,是时候在乐与为之辩中寻求一个理性的支点,乐学在有为的理想中蓬勃,有为在乐学的精神中彪炳。无数伟人之事例无不凸显出一个道理:乐学是有为的灵魂。若不乐于所学,岂能有所作为?然而,从知学到好学,以至于乐学之路亦非平坦。省视自身,我们中的大部分或许都仍在“知”的领空里盘旋,仅仅停留在应试层面,而又谈何乐?北大创建之初,蔡元培校长曾殷殷嘱托:大学应以研究学术、振兴中华为大计,岂能为求取功名利禄而碌碌无为?这番话语于今仍然使人受益匪浅。如今,我们手中有充足的“面包”,更应心向远方,以探索未知的求知欲充盈自己,飞向乐学之彼岸,为有为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为是乐学的躯干。有了乐学为灵魂,方能行有为之事,诚如叶嘉莹老先生,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将个人之爱上升为家国情怀,为中华文化的传统与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乐中学,这种乐会日积月累,最终汇聚起一股力量,在提高个人学识水平的同时,推动了领域的向前发展,这便是有为了。然而,在横流泛滥的当下,物质的洪水漫过了心灵的堤防,人们渐渐生出不解,乐学尚且难至,为何要有为呢?诚如马克思所言:“如果斗争都在极为顺利的条件下进行,那么改造世界的壮举未免太容易了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泱泱中华亟待发展。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对个人发展怀有期待,更要看到国家、民族复兴的大势。因此,有为是对个人的交代,更是对国家的负责。既无国,何有家?非有为,岂能进?少年强则国强。国强仍须少年有为。少年有为,应从此刻做起,心怀乐学之意,眼有有为之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展乐学之翼,揽有为之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写钟扬因为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而改了专业;又因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而在植物学研究方面成为专家,取得诸多科研成果。钟扬的事例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能让一个人“有为”。所谓“乐学”是指出于兴趣爱学习,或者是把学习转化成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以学习为乐事,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钻研。这种以兴趣为原动力的学习,能让学习者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让学习者快速成长、扎实成长,在学业和事业上收获硕果,变得“有为”。可见,“乐学”更易“有为”。引导语要求以“乐学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富有思辨性的关系型话题,考生要阐述二者的关系,即分析为何“乐学”更容易“有为”。写作时,可以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乐学更易有为。在主体部分,可以联系《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述“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然后谈“乐之”的作用: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乐之”才能够持之以恒,面对困境才能不懈怠不放弃,面对诱惑才能坚守初心……;接下来分析“乐之”者多“有为”,可以采取例证法,以颜回、季羡林、袁隆平等人为例,阐述“乐之”与“有为”的关系;最后,告诫青年,以兴趣为老师,寻找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乐学之,然后努力在此领域有所作为。立意:1.始于兴趣,进于有为。2.源于兴趣,乐学之;水到渠成,有所为。3.学有所乐,学有所成。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分别阐释“成功者”和“先锋者”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各自生命的高度;后一部分主要阐释“成功者”和“先锋者”的辩证关系。前者可以视为后者的铺垫,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紧紧围绕“成功者”和“先锋者”的辩证关系来展开思考,不能仅仅只关注“成功者”或者“先锋者”本身。关于“先锋者与成功者”的深入思考应具有思辨性。如先锋者不一定成功,但往往为成功者奠定基础;先锋者既是先驱、先行人、探路者、引路人,也可能是成功者;成功者往往是先锋者,先锋者更易成功;先锋者没能等到成功的时刻,但他们敢为人先,勇于为群体做出有益的探索,从此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成功者。材料要求就“先锋者与成功者”谈启示意义,所以不能脱离此情境空谈 “生命的高度”。材料既肯定成功者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也肯定先锋者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先锋者和成功者一样都可以达到生命的高度。具体写作时可以概述材料,亮出观点:作时代的先锋者,为成功之路奠基。第一部分写成功者固然可喜,但做先锋者何尝不值得点赞?可以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为例论证;第二部分写 面对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成功”的理解和看法大相径庭,先锋者同样属于成功者,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为例论证,正是先锋者不断探路,付出巨大代价,才为后人登峰开拓了路径;第三部分写作为青年人,既要做成功者,必要时更要做先锋者,这才是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知。立意:1.先锋者是成功者的基石。2.先锋者与成功者同样值得尊敬。3.没有先锋者哪来成功者?4.用成功向先锋致敬。4.例文:生命的意义钟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为国为民、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之中,只要事业有后继者延续,只要所做的事有意义,他便无惧死亡。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做正确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做有价值的事,做为国为民的事。将这种生命的意义撒向人间,便如钟扬采集的种子一般,开出绚烂多姿的花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出人样。人是万物之灵长,占据着生物链的最高端,俯瞰众生,就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行走世间。有一类人,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却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无欲无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硬生生将自己活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这样的人活着,毫无意义,与死去何异?也有一类人,斯人已逝,早已作古,却青史留名,流芳百世,永生不灭,使生命实现了精神意义上的“长生不老”。这样的人死去,影响犹在,与活着无异!我们生而为人,即便不能活成流芳百世,但也要昂扬向上,活出一个人的精气神,这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我们芸芸众生最基本的生命意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出分量。泰山岿然不动,屹立千载;鸿毛轻若无物,毫无依托。生命终将终结,但人活一世,总归要活出点意思,活出点重量。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介汉人,震得整个匈奴心怀忌惮,束手无策,如泰山般耸立成一个大写的人。李存勖,身负家仇,一雪国恨,如擎天之柱支撑住一个国,但是很快安逸享乐,宠幸伶人,大失人心,又如鸿毛般轻易被人灭了国。到底是选择生命能承受之重,还是选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意义的砝码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要知道,活得有分量,才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至高至大,丹心为民。回首历史,彪炳史册、照耀千古的生命至今鲜活如初:屈原心系家国,初心不改,自沉汨罗,以死明志;文天祥,毁家纾难,身先士卒,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邓稼先,投身科研,身受辐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许这些人身材并不高大,但是却丹心无我,只有家国,倾心付出,为国为民,无怨无悔,赋予自己生命以至高至大的意义,像巨人般屹立在史册中,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所以,大千世界,既然有了你我的一席之地,那就应该让自己做正确的事,活成一个人样;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活成一个有分量的人;做为国为民的事,活成一个脱离低级趣味、胸怀天下的人。我想,生命的意义就应该是这样地递加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材料引用了钟扬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一段话,他认为生命终结不可怕,因为自己的探索之路有后来者延续,自己采集的种子也可能在几百年后完成很多人的梦想。可见,钟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做正确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做有价值的事,做为国为民、造福人类的事。的确,生命的结局都一样,最终都会走向消亡,但是生命的意义却各不相同。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命,只是行尸走肉,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告诉世界我来过,认真生活,努力活着,积极向上,这是普天之下芸芸众生最普遍的生命意义。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勇于奉献,敢于探索,拼搏奋斗,服务人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为国为民、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中,这是生命价值的最大化,也是生命意义的最高境界,钟扬就属于这个层面。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通过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也是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应该思索和努力践行的问题。文体要求写议论文,考生可以用层进式结构,谈生命意义由浅入深的几个层面。或者运用层进式结构,谈生命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理解,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应该如何践行这种生命意义。还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生命意义最佳的几种体现形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立意:1.生命的意义在于如花般绽放。2.人生最求不同,生命意义不同。3.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4.青年当让生命的意义最大化。5.例文:探求不同的生命高度生命有高度,攀登无止境。自古以来,探求生命的高度就是中外思想家们心向往之、乐此不疲的人生目标。生命的高度有肉体凡身的高矮和精神层面的高低之分,而精神生命的高度是由人类深邃的思想和内化的修养共同赋予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自然生命的高度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无法违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于是才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而精神的高度却可以是永恒且无穷的,它体现在道德规范里,它隐匿在摒弃冲突中,它以格物求真的人生哲理而呈现,它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而屹立……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命高度,是在探求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达到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学习、交友的原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上升为国家提倡以德治国的重要根据。在《论语》中,诸如此类的思想不断在后世社会“再生”,从而成就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命高度。老子的生命高度,是在探求哲理的过程中完成的。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既反映了客观规律,又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庄子的生命高度,是在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中实现的。《逍遥游》中说:“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通过回归自然来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达到精神上的“逍遥”,庄子用豁达完成了对生命高度的探求。古罗马皇帝玛克斯·奥勒留在其不朽著作《沉思录》中表达的“反感和厌恶便是冲突”的思想,已成为和谐社会的另一种精神指导。虽然孔子、老子、庄子和玛克斯·奥勒留都已远逝,但他们生命的高度却永远矗立,为后人所敬仰,他们探求生命高度的过程也同样使我们深思。善于发现古人的生命高度,细心体会他们追求生命高度的人生历程,才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率性旷达,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仁者之心,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无不拉开了他们与俗世之人的距离,使他们生命的意义得以诠释,生命的高度得以彰显。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应本着学无止境、永不停息的勤奋精神,来探求属于自己的生命新高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材料+话题作文,材料中,引用钟扬的文章中的一段话,说明“成功”是生命的高度,而牺牲的“先锋”在生命的高度上也与“成功者”是一致的,这就启示我们需要思考“生命的高度”是否只有一种衡量标准。话题明确了探讨内容,“生命高度的形式”,即指生命高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政治上、经济上取得成功是一种高度,而能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同样是一种生命的高度;追求个人修养,以求达到高超的道德境界是一种生命高度;牺牲个人追求,尽力为国家集体发光发热也是一种生命高度。简而言之,形式多种多样,内涵则是拼尽权力去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若结合材料可以写失败者为成功奠基,它们的生命高度与成功者一致,通俗而言围绕失败犹荣来论证,赞扬这些人敢于挑战自己,不畏艰险具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前行的路上必然有牺牲者,若为了探求更好的生存条件而为大众牺牲,是值得颂扬的可贵,贵在无私奉献、大公无私、勇于挑战、开拓创新等等。文体:本文可以写议论文与哲理性散文,注意文辞优美,有深入思考。【立意】1.生命高度的形式各不相同。2.生命的高度不止获得成功一种方式。3.生命的高度在于实现人生价值/让人生有意义。4.看到先锋者的生命高度。5.人生无贵贱,生命无高低。【素材】1.鼠麹雪兔子并不是一个青藏高原特有种,它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和西北各地以及邻近国家,其中不乏低海拔和环境优越的种群。仅从生物学特性看,青藏高原种群明显要差得多,但这些矮小的植株竟能耐受干旱、狂风、贫瘠的土壤以及45℃的昼夜温差。生物学上的合理解释是: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分布最高的植物就是靠这些一群又一群不起眼的小草承担着“先锋者(奠基者)”的任务,向新的高地一代又一代地缓慢推进。(钟扬《生命的高度》)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追求,也就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也恰恰因为如此,每个人又都有不同的生命的高度。太平无事,暖衣饱食,这是凡人的高度;唇争舌战,高官厚禄,这是政客的高度;美酒盈樽,歌以抒怀,这是诗人的高度;安享渔耕,以乐天年,这是隐士的高度;带甲百万,决胜千里,这是将军的高度;天马行空,撼天动地,这是英雄的高度;并吞宇内,唯我独尊,这是帝王的高度;悲天悯人,先忧后乐,这是圣人的高度……有许许多多的高度,而这每一个高度的最好表现却又是自己的目标,追求和境界;而同时,这不同的高度又决定了一个人的责任、义务乃至于命运。3.陈涉注定不能推翻暴秦,这不是因为他兵少力单,而是因为他站在了凡人的高度——他所要的,只是更好的生活;吕不韦注定不能寄乐于万象,这不是因为他不近风雅,而是因为他站在了政客的高度——他所要的,只是高官重爵,财富名声;李白注定不能周旋于官场,这不是因为他才疏智短,而是因为他站在了诗人的高度——他所要的,是精神上的解脱;陶渊明注定不能辱于下吏,这不是因为陶潜浅见少礼,而是因为他站在了隐士的高度——他要安逸于属于他自己的山水之间;周公瑾注定不能儿女情长,这不是因为周郎无情,而是因为他站在了将军的高度——他要纵横于三江水面来演绎一幕气壮山河的赤壁鏖兵;霸王项羽注定不能重起江东,这不是因为项籍寡断,而是因为他站在了英雄的高度---他要给后世留下一个重情重义的真心英雄;刘文叔注定不能久居人下,这不是因为刘秀贪权恋位,而是因为他站在了帝王的高度——他要席卷天下,一统山河,来成就刘氏的千秋霸业;而孔子又注定不能安享余年,这不是因为他命运多舛,而是因为他站在了圣人的高度---忧国忧民忧天下,所忧者太多太多,又怎得安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