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土壤(第2课时) 课件 (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2 土壤(第2课时) 课件 (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课时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第五章第二节土壤
必修 1·
理解土壤特征与各形成因素特征的关系;
掌握分析土壤肥力高低的方法;
增强土壤保护意识。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哪些?
2.这些因素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
3.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有何影响?
阅读课本91页至92页,思考下列问题
岩石
风化作用
成土母质
低等植物
原始土壤
高等
植物
成熟土壤
土壤形成过程
含矿物养分,没有肥力
成土过程开始,土壤肥力发展
(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影响下,地表或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形成土壤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
微生物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1.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指出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作用: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形成腐殖质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② 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③ 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促进土壤颗粒团聚,改善土壤结构
2.生物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
主导作用 / 最活跃因素
枯枝落叶掉落地面
矿物质和营养物质渗入土壤
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2.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黑土)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红壤)相对贫瘠。
指出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气候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土壤肥沃;东北地区一年一熟,耕作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少。
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土壤贫瘠。南方地区一年两到三熟,耕作消耗的有机质多;南方降水更多,淋溶冲刷有机质多。
①影响土壤形成速度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②影响土壤黏度
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
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3.气候
亚马孙热带雨林——“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的原因?
土层深厚—气候湿热,生物循环旺盛,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土壤呈砖红色,酸性,土质黏重)
土壤贫瘠—①气候湿热,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快,不利于积累;②高温多雨的气候,植被生长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③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特点及成因:
4.地貌
A高度: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
砂土、壤土和黏土。
B坡度:陡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地容易发育深厚土壤。
C坡向 :阳坡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差;阴坡光照条件差,水分条件好。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砾质土
砂土
壤土
黏土
5.时间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6.人类活动
积极: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如南方的水稻土
消极: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和性状,导致土地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等。
观看视频,思考东北黑土肥沃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这里大风天气较多,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随着人类的开发和利用,黑土流失、肥力衰退等问题日益严重。面对黑土不断退化的问题,梨树县采取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具体做法就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
(1)分析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指出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原因。
(3)说出梨树县免耕法对恢复和保持黑土肥力的积极作用。
①夏季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来源丰富;
②冬季寒冷,枯草落叶等分解速度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③地形平坦,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④年总降水量少,淋溶作用弱;
土壤肥力
气候生物
动物残体
枯枝落叶(森林)
草根(草原)
气候
水热条件好,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快,不利于积累
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坡度大,易水土流失
来源
流失




分析土壤肥力高低的方法
地形
气候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这里大风天气较多,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随着人类的开发和利用,黑土流失、肥力衰退等问题日益严重。面对黑土不断退化的问题,梨树县采取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具体做法就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
(2)指出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原因。
(3)说出梨树县免耕法对恢复和保持黑土肥力的积极作用。
(2)长期的耕种,消耗了土壤肥力;
过度开垦,森林等植被破坏严重,有机质来源减少;
雨水和风力长期的侵蚀,使黑土退化;
(3)表层秸秆的覆盖,减少雨水和风力的侵蚀,减轻肥力流失;
减少蒸发,土壤蓄水量增加;
秸秆粉碎还田和高茬留田,夏季逐渐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
免耕法减少了土壤的翻动,保护了蚯蚓等土壤生物;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岩石
风化
成土母质
低等
植物
原始土壤
高等
植物
成熟土壤
成土因素
生物
气候
地貌
人类活动
时间
注: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时间和地貌的作用只是改变了上述三者的时空分布,进而间接影响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2.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A C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高低
4.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 (  )
A.岩石的作用 B.气候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 D.地形的作用
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
A.气候湿热的草原地区 B.气候湿热的森林地区
C.气候温和的草原地区 D.气候寒冷的荒漠地区
BCC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广志绎》记:“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皇朝经世文》记:“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
6.“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比,“北土”( )
A.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D.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7.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岩石 D.水文
8.“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
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施放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B.施放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
D.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DA C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右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9.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0.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
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BB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2.生物
3.气候
4.地貌
6.人类活动
5.时间
最活跃因素
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