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与世界紧相连课标要求:了解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知道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二框 与世界深度互动教学目标:政治认同 1.感受当今中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2.认同中华文化,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道德修养 树立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健全人格 1.能够用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树立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思想,自觉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进行交流和互鉴。责任意识 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中华文化建设,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教学重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教学难点: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意义和要求。教学建议:教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阅读教材P33“运用你的经验”,思考:(1)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来中国报道两会 提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和世界媒体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动向和决策,感受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劲脉搏。(2)你怎么看待两会上的这些“多” 提示: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民主政治进程朝前推进了,对外交往的广度、深度都拓展了。教师过渡:中国开两会,通过两会看中国,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着中国动向,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世界深度互动》。。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探究一 中国的影响1.材料展示:材料一 播放全球各地欢庆中国年的相关视频。材料二 数据显示,目前除中国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逾1亿,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已上升为第二外语教学。“汉语热”就是“中国热”,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汉语讲述的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聆听。思考: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什么?提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讲述: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2.阅读教材P35“探究与分享”。思考:(1)中国高速铁路走出国门,对中国与世界分别意味着什么?(2)走出国门的“中国名片”还有哪些?提示:(1)对中国:我国通过高铁项目的合作与技术输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国际交流,让中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对世界:高速铁路是世界铁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的共同需求。我国的发展状况使世界看到了高铁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希望拥有高铁,使得高铁能够服务更广泛的地区和人民。我国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更好的高铁技术和设备,实现中外双方互利共赢。(2)中国航天、中国核电、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中国电商、中医药、古典名著、书法、景泰蓝等。教师讲述: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3.阅读教材P35~36“阅读感悟”。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中国的发展为什么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提示: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教师总结: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这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究二 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一)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1.阅读教材P36~37“探究与分享”。思考:(1)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各种文明。以上文明成果分别属于哪个国家?(2)小组交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借鉴的不同文明成果有哪些?提示:(1)天坛祈年殿属于中国;克里姆林宫属于俄罗斯;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属于埃及;埃菲尔铁塔属于法国。(2)阿拉伯数字、文学、艺术、西方医学等。2.教师提问:文明是多彩的,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学生分小组讨论。提示: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教师总结:文明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和要求材料展示:材料一 通过考古发现,三星堆与周边区域,甚至更加遥远的西亚、中亚都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比如三星堆发现的金杖、权杖头、金面具等遗物,在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中都有发现。不仅如此,与三星堆相距上千公里的越南北部,也出土牙璋、玉璧、玉瑗、陶豆等大量与三星堆相同的器物。材料二 公元1296年,中国元朝地理学家周达观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南半岛,辗转前往真腊(今柬埔寨)都城吴哥,采风问俗近一年,据所见所闻撰写《真腊风土记》。约500年后,《真腊风土记》被译成法文出版,并最终指引探险者发现深藏密林数百年的吴哥古迹。1992年,吴哥古迹作为濒危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中国明确表示参加。从此,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一群中国文保专家续写着中柬文明交流的吴哥故事。思考:(1)亚洲地区出现如此相近的遗物说明了什么?(2)三星堆和“中柬文明交流的吴哥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提示:(1)没有文化的交流,不会出现如此相近的遗物。三星堆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它在与亚洲其他地区伟大文明的碰撞、融合、交流中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独特文明,成为中国古代多样性和开放性文明的典型代表。三星堆的历史再一次表明,文明从来都是在交流互鉴中生存发展,封闭只能带来衰落,开放包容才能共同繁荣。(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师总结: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其他文明的学习,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世界各国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在各个领域对世界影响的表现及我们要兼收并蓄,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大国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参与文明学习和交流,为祖国的强盛作出应有的贡献。板书设计:课堂演练:英国伦敦有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巡游;法国巴黎市政厅广场挂上大红灯笼,满眼都是喜气洋洋的大红色……每年春节,代表中国元素的“中国红”都会扮靓国外的许多城市。这表明( A )A.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B.春节是中华文化里最重要的内容C.中华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的影响力只是表现在文化上2. 2023年5月16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更新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1.9%上调至2.3%,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4.8%上调至5.3%。联合国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C )①是因为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是基于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的活力 ③彰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④是因为中国处于一个开放发展的国际社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 2023年3月26日,我国与洪都拉斯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截至目前,中国建交国总数已增至182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伙伴关系,中国“朋友圈”扩大,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由此可见( B )A.我国建交国的数量居世界首位 B.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C.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2023年9月26日至28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本届论坛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为主题,共享文化盛宴。这启示我们对待世界文明应该( D )①坚守立场,消除差异 ②相互融合,相互取代③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④交流互鉴,和而不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23年的端午主题活动在海外“圈粉”无数。在俄罗斯,“2023中俄端午节”别开生面,一些俄罗斯孩子在祖辈的陪伴下现场练书法、学国画、包粽子,身着汉服参加演出;在巴西,文化体验日活动吸引当地师生共庆端午节和巴西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丰收节;在乍得,当地民众走进中国使馆沉浸式感受中国节庆文化的魅力……(1)[限定角度]从“中国的影响”角度看,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4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4分)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2)为什么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4分)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②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③有助于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华文明应该怎样积极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出谋划策。(4分)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②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③对其他文明的学习,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4分,答出两点即可)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影响,主要学习了我国在文化、国际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例子较容易理解;二是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主要学习文明交流,较为抽象,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难点的突破在于多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其认识,逐步理解我国在文化领域与世界的深度互动和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