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观、发展观)课件(85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观、发展观)课件(85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85张PPT)
【必修四全册框架图】
哲学概论
(第1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第2、3、
4、5、6课)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课)
唯物辩证法(第3课)
社会历史观(第5课)
人生观、价值观(第6课)
辩证唯物论(第2课)
文化
(第三单元)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7课)
学习借鉴外来有益文化成果(第8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高考真题及考点 考情预测
1.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2.领会事物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动力; 3.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课标·考情
2023年 江苏高考 联系观、发展观(主观题、选择题)
2023年 广东高考 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选择题、主观题)
2023年 浙江高考 联系观、矛盾观(主观题、选择题)
2023年 北京高考 矛盾观(主观题)
2023年 湖南高考 发展观、矛盾观(选择题、主观题)
2023年 山东高考 联系观、矛盾观(主观题)
1.高频考点:主要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等。
2.考查形式: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3.命题预测:试题材料多为社会生活、传统文化、时政热点、社会实践等。如运用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深入解读二十大报告,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
考向分析:
1、联系的特征一直是高频考点。高考中既分别考查联系的某个特征,又综合考查联系观的知识,同时,常把联系观与规律、主观能动性、发展观等结合起来考查,其中,用联系的多样性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应注意全面掌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均频繁出现,学习时要多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等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非选择题也会涉及,但基本上是放在发展观的综合题里,单独考查的题可能涉及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量变与质变的内在关系的理解,非选择题既可单独考查二者关系,又可放在综合题中考查。
3、矛盾观的内容在高考中考查较多,且试题难度较大,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主要考查对矛盾 概念、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呈现微观提问为主的趋势,查学生准确运用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选择题的考查会结合漫画、古诗词等内容。
课标要求: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领会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本课知识体系构建
(3.1)联系
(3.2)发展
(3.3)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构成、
引起
根本 内容
根本 动力
总特征
(基本观点)
实质和核心
(根本观点)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
辩证法
世界是怎么样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考点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外部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内部联系)
知识拓展:联系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但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联系的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如何判断是否考查“联系”?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制约/促进/阻碍/带来/制约/需要/调动/关系到/引起/导致/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统一/相关/处理…关系/…同时/离不开/一致性、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
讨论:联系是既然普遍的,是否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比如你与太平洋里的一条鱼有联系吗?为什么?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
辨析: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
(2)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
(3)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这样和那样的联系。( )
(4)事物总是与周围的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思考:这个案例给与你什么启示?
社会我“葱”哥,人小东西多
有了这些成绩一定能上去吗?
大葱代表“聪明”,菱角代表“伶俐”,旺仔小馒头希望他“旺”,2个板刷代表“老师一教就懂”,苹果代表“平安”,糖果代表“甜蜜”。手提的袋子里装了88个烤果,寓意“考试必过”。此外,手臂上还戴了小天才电话手表,表达想让孩子将来成才的愿望。
结论: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联系的特征
(2)联系具有客观性——
表现(分类):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其与实践的关系)
(花开花落、潮起潮退、沧海桑田、食物链、)
(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
都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拓展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1)从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从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建立。
(3)从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以下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①围魏救赵
②南水北调
③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④蝙蝠与病毒
⑤严师出高徒
⑥杨万里诗画小镇
⑦沧海桑田的变迁
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
⑩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迅速展开救援
自在事物的联系
③ ④ ⑦ ⑧ ⑨
人为事物的联系
① ② ⑤ ⑥ ⑩
这种所谓的“联系”是哲学上的联系吗?
1.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2.是人幻想虚构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3.是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米的妈妈是谁?

因为花生米
米的爸爸是谁?

因为蝶恋花
米的外婆是谁?
妙笔
因为妙笔生花
脑筋急转弯
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尊重联系、尊重规律)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互联网+渗透我们的生活
“一带一路”联通世界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事物联系的条件和形式),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
港珠澳大桥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关键词:互联网+、退耕还林、垃圾分类、人工降雨;
(反面: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4就是死8就是发…)
注意:人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建立事物新的联系
城门与火是直接联系
鱼与火是间接联系
开车出门撞到了树:
车撞树是偶然联系
经济损失是必然联系
一个家庭:
家人之间是内部联系
家庭与社会是外部联系
结论: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联系的特征
(3)联系具有多样性——
表现(分类):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好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内容】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①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②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③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联系往往就有变化,出现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 = 联系的条件性
小结:联系的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义 (原理)
表现
方 法 论
任何事物
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
是多种多样的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在事物的联系(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
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区分联系的三个特征: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
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2、(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 )
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
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
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
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课堂巩固
3、(2022·辽宁真题)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合浦汉墓群印证了史籍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其中出土大量来自东南亚、南亚及地中海等区域的玻璃器。广西合浦作为航线东端起点,虽地处相对落后的边陲,其玻璃器制作水平却高于中原。可见( )
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存在着跨区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②合浦所处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其与外界联系的不利条件
③海上丝绸之路是人们出于需要基于实际建立的人为联系
④合浦玻璃器制作水平提高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目标的实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房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仍在,国人生育意愿低,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教育内卷现象严重,教育机构野蛮生长,影响了整体教育生态;长时间的学习,导致下一代的身体素质和美育素质受到影响。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随后,各地陆续出台政策,使“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双减”政策全面进入实操阶段。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落地,相关教育股也发生了剧烈动荡。“双减”政策除了影响股票市场外,对于学生、家庭、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广告行业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请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点分析“双减”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影响。
课堂巩固
【答案】
①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家庭教育负担沉重、教育内卷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国家才出台“双减”政策治理教育乱象。
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近几年校外培训乱象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所以“双减”政策出台具有必然性,我们要顺应潮流,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促进校外培训向索质教育类培训转变。
③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有利联系,不利联系等。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双减”政策出台,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家庭教育支出学校组织教学及课后辅导等.间接影响教育股、国人生育意愿等;对家庭是好是坏,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培训是好是坏。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特性(特点)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 求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含义不同
整体
部分
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数量上看它是一。
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阶段数量上看它是多。
空间
时间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数量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如:钟表上的一颗螺丝不具备计时功能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短板效应)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其部分。(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②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国破则家亡)
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北京市→中国→全世界)
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1>3。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1<3。
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判断: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
1.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2.整体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A、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
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
能之和。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不是总能决定整体功能的变化,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或“在特殊情况下”。
特别提醒
辨识判断
木桶理论;牵一发而动全身;画龙点睛;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石激起千层浪;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
强调整体:
①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强调部分: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①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强调整体)
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强调整体)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原理】+【方法论】
(1)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A和B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分析;(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分析(强调部分的重要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提醒】做主观题时,要分清材料是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还是强调部分的重要性,根据侧重点,选取相应的方法论。
课堂巩固
1、(2022·辽宁真题)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合浦汉墓群印证了史籍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其中出土大量来自东南亚、南亚及地中海等区域的玻璃器。广西合浦作为航线东端起点,虽地处相对落后的边陲,其玻璃器制作水平却高于中原。可见( )
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存在着跨区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②合浦所处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其与外界联系的不利条件
③海上丝绸之路是人们出于需要基于实际建立的人为联系
④合浦玻璃器制作水平提高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目标的实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1.(2023·广东·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
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巩固
B
2.(2023·山东·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这茶理体现了(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巩固
A
3.(2022·山东·高考真题)◆守正创新。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中庸》,讲的是顺应大本达道、尽心勉力笃行方能化育成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了工作的方法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我们未来干事创业指明了方法路径,要求我们“致广大而尽精微”。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规划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统筹兼顾“致广大”和“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课堂巩固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意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干事创业要“致广大”,有远大的目标规划;
参考答案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意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干事创业要“致广大”,有远大的目标规划。
②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尽精微”,把远大的目标规划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③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统筹兼顾“致广大”和“尽精微”,把远大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系统与要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含义
系统
整体
要素
部分
相当于
相当于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
齐威王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着眼系统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不局限于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根据对方的部署,按照马的等级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田忌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有序性
整体性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结构。
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发生作用。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与要素的特征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优化方法--要求
实践方面 认识方面
整体性
有序性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有序性、优化性。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系统与要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和整体与部分通用)
①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课堂巩固
1、(2021·浙江·高考真题)目前,浙江省正有序推进“整体智治”,即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技术,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党政机关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流程,整体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这一举措是
①系统观念在党政机关治理中的创造性运用
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步骤
③对以往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的辩证否定
④对系统优化方法的合理超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课堂巩固
2、(2023·浙江·统考真题)在数字中国建设中,非公有制经济也不缺位。为满足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和升级数字化水平需求,华为公司制定了“支持伙伴,做广覆盖”和“产品做强,伙伴自主”两大原则,研发、销售、营销、供应、服务等部门严格按照原则达标。通过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性能,优化交易平台,降低伙伴销售产品和服务的难度;提升伙伴营销能力,创造新商机;建设区域仓,帮助伙伴灵活快速供应产品;建设授权服务中心,补齐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的“最后一公里”。各部门密切合作,高效运行,满足了中小企业伙伴的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系统优化方法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的具体运用。简要分析华为公司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服务好中小企业的。
①立足整体,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寻求最佳方法。华为公司立足整体,从公司整体布局出发,制定最佳方案。
②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华为公司制定了两大原则使各部门按原则运作,促使各部门密切合作,高效运行。
③实现最优目标,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华为公司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效率突破,因而满足了中小企业伙作的需求。
联系的含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联系的特点
联系的普遍性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把握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
善于分析把握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立足整体
重视部分
归纳总结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二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内容】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包含“发展”哲理的诗词名言:
以上是发展吗?
袁世凯称帝
这些都是发展吗?
新中国成立
P32相关链接:
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唯物辨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事物的
运动变化
前进、上升
发展
向后、下降
倒退
总结:发展一定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运动
变化
发展
A.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
B.始祖鸟变成现代鸟类
C.候鸟迁徙
D.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E.气温由10度上升为15度
F.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哪些是运动变化?
发展
发展
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
发展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1)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2)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新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
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旧事物
【P33相关链接】
判定新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下列哪些属于新事物?哪些属于旧事物 ?并说明理由。
2.新能源汽车
3.新冠病毒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袁世凯复辟帝制
——新事物
1.电脑算命
不能以形式的新旧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
不能以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不能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新事物≠强大事物)
——新事物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注意: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完全否定,而是批判继承,新事物总是吸取旧事物的合理成分,在旧事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小结:发展的实质与新旧事物:
发展的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过程: 新事物 必然 战胜 旧事物
新、旧事物的含义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新事物必然 战胜 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
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发展的实质原理
【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发展的实质原理”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合并使用
【内容】世界的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发展的实质原理”与“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合并使用
如果我变秃了,那么没有一道数学题是无辜的
拔掉一根头发就会变成秃子吗?为什么?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性质 特点 状态 变化结果
量变
质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
或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渐进的、
不显著
根本的、
显著的
性质没变(A还是A),
一事物仍是该事物
性质改变(A变成了B),
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
统一、相持、平衡、静止
是统一物的分解、平衡、静止的破坏
拓展: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①数量(大小、速度、程度)增减引起的质变。
一口两口三四口,
五杯六杯七八杯……
醉了
②数量不变,场所变更(结构、排列次序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如“田忌赛马”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但是因为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很多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上帝与狗只是结构不同。
——费尔巴哈
下列属于质变的是( )
①水结成冰 ②冷水变成热水
③食物发霉腐烂 ④中美关系有缓和的迹象
⑤鸡蛋变成小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牛刀小试
C
判断
质变一定是发展
发展一定是质变;

×
注意:发展通过质变实现,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一定是质变
质变作为事物性质的变化,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由坏变好(前 进性的;一种是由好变坏(倒退性的)
质变≠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质变
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特别提醒:不是有了量变就有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量变 质变
①小树一天天长高 ①大树被砍伐,成为木材
②头发一根根脱落 ②满头黑发变秃头
③河堤有了蚁穴和鼠洞 ③河堤崩溃
④十月怀胎,胎儿逐渐长大 ④胎儿出生(婴儿)
要重视量的积累
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飞跃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螺旋式上升)
量变
质变
新的量变
新的质变
……
循环往复
不断向前
乡村振兴
2035远景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脱贫
精准扶贫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
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要坚持适度原则,防微杜渐。
识别的关键词: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循序渐进/有计划、分阶段或分步骤实施/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或产业升级/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适度、火候、分寸、尺度/一次次/从……做起/一蹴而就/过度/急于求成
拓展:关于量变、质变的易错表述
(1)关于量变的:
①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②不能说只有数量增减才能引起质变。数量增减、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都能引起质变
③不能说量变和质变谁比谁更重要,都很重要。
④量变时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构成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因此事物暂时保持其根本性质不变。
(2)关于质变的:
①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质变不一定都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②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积累:体现量变与质变原理的成语、俗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防微杜渐
◇欲速则不达
原理 内容
原 因
方法论
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②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道路是曲折的)
2、事物发展的途径与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途径(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
【内容】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拓展: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观
含义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点
实质
方法论
反对
产生了新事物: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与旧事物有联系: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注意:扬弃 抛弃
扬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误区:辨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
×
是发展的环节
是联系的环节
区别:辩证否定观与 vs 形而上学否定观
比较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与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否定与肯定 的关系
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是对旧事物的消灭,
是联系的中断和发展的停止
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即坚持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实质是扬弃,
既肯定又否定,
既克服又保留
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下列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
①把写好的字又涂掉;
②洗澡水脏了,就把它连同盆里的小孩一起倒掉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种子发出新芽
⑤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汽车;
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⑦人把虫子踩死;
⑧破茧成蝶
→辩证否定观:③④⑤⑥⑧
形而上学否定观:①②⑦
辩证否定观原理
【内容】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辩证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方法论】
要树立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全面整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观 具体内容
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状态(形式) 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途径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向 前进的、上升的
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规律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根本 途径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归纳总结
类别 内容
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
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
过程/途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区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
拓展延伸
发展观原理总结:
原理内容 方法论
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发展的途径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发展的状态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发展的根本途径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②辩证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知识体系
量变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趋势
发展的状态
质变
必要准备
要求
要求
必然结果
要求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坚持适度原则。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面对挫折与考验
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
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三湘巨变,时光为证。一秒钟,“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可完成20亿亿次高精度运算。一分钟,“潇湘二号”卫星绕地球百分之一圈。一小时,湖南可下线12台挖掘机。……每一秒,每一分,每一个日夜,构筑湖南“时间”,成就中国力量。这表明( )
①三湘巨变凸显出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②三湘巨变蕴含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趋势
③湖南“时间”反映了世界的永恒变化和发展
④湖南“时间”到中国力量是共性到个性的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巩固
C
课堂巩固
2、(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受疫情影响,一些人滋生出悲观情绪。然而,消极悲观对生活不会有帮助。正像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悲观无用,不如思考蓝图,闯过布满暗礁的海。”这是因为( )
①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②量的积累一定导致事物原有性质的改变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④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3、(2022.全国乙卷)某市滨江5.5公里的江岸线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曾经工厂林立,机器轰鸣。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昔日的工业辉煌变成了斑斑遗迹。如今,经过对工业遗存的创新改造,原先的工业带转变为生活带、生态带和景观带。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①在事物发展中,肯定比否定更重要
②否定不是徒然的,而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③事物经过“扬弃”,才能推陈出新、吐故纳新
④发展本质上是后来事物对以前事物的辩证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巩固
C
课堂巩固
4、(2022.全国甲卷)《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上述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④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状态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1、(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咏唱中国经典名篇,到《中国诗词大会》以选手积极竞答、观众广泛参与、专家深度阐释的方式展示中国诗词之美;从《典籍里的中国》以影视化、戏剧化、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典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中国价值,到《中国成语大会》讲述成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中国智慧;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经过创作者的深入发掘、精心编制、精彩演绎,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典籍、文物、建筑遗产“活起来”,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形成持续不断的传统文化热。
创新是传统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运用辩证否定观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课堂巩固
【参考答案】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不是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要求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②电视荧屏上的传统文化类系列节目,都是经过创作者的深入发掘、精心编制、精彩演绎,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过程,保留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时代精神,持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