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生物的进化课件-(共56张PPT)202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讲 生物的进化课件-(共56张PPT)202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第八单元 第3讲 
生物的进化
考点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预测
生 物 的 进 化 (2023·海南卷) (2023·北京卷) (2023·湖北卷)(2023·浙江卷)(2023·广东卷)(2023·天津卷)(2023·湖南卷)(2023·辽宁卷) (2022浙江卷17) (2022 北京卷6) (2022 广东卷19) (2022 海南卷8) (2022 海南卷15) (2022 河北卷6) (2022 湖南卷12) (2022 湖北卷15) (2022 江苏卷10) (2022 辽宁卷3)
考察内容: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的形成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题型:
生物的进化这部分的重点是各种概念的考察,题型最可能为选择题。
1
2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3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①共同由来学说
②自然选择学说
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①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
概念
2
研究价值
3
地层中的
分布规律
4
对共同由来
学说的支持
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 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①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
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3)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研究对象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如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 。
01
研究目的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
02
①比较解剖学证据
蝙蝠的翼
鲸的鳍
猫的前肢
人的上肢
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3)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研究对象
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如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鳃裂和尾巴的出现及消失 。
01
研究目的
证明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02
②胚胎学
鳃裂
鳃裂
尾巴
尾巴
鱼类
爬行动物
鸟类
人类
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3)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细胞水平
不同的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 。
01
研究目的
发现不同生物的共同特征。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之间,就具有越多的共同特征。
03
③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分子水平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相似,单体相同。
02
特性
含义
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适应
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表现: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表现
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普遍性
相对性
成因:是由于基因等遗传的稳定性、多效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意义
适应性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学说核心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对适应性的解释
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
事实 1: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事实2 :
物种内的个体数
能保持稳定
事实3 :
资源是有限的
推论 1:
个体间存在着
生存斗争
事实 4 :
同种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
事实5 :
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2 :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推论3 :
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具有这些有利变异的个体越来越多,形成具有新的适应特征的生物新类型
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图解
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彻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只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对适应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局限性
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进步性
适应的来源是过度繁殖,适应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的必要条件
对适应性的解释
种群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种群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基因频率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库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概念
某个基因型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基因型频率
3
基因频率
aa
AA
Aa
基因型 AA Aa aa
数量 30 60 10
A 基因的基因频率 (2×30+60)÷200=60%
a 基因的基因频率 (2×10+60)÷200=40%
如何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假设上述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翅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
亲代基因型的比值 AA(30%) Aa(60%) aa(10%)
配子的比值 A( ) A( ) a( ) a( )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子代基因频率 A( ) a( ) 30%
30%
30%
10%
36%
48%
16%
60%
40%
(1)该种群产生的A配子和a配子的比值各是多少?
(2)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60%A 40%a
60%A
40%a
36%
24%
24%
16%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4)将计算结果填入右表,想一想,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
2.上述计算结果是建立在5个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都成立吗?你能举出哪些实例?
3.如果该种群出现新的突变型(基因型为A2a或A2A2),也就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吗?基因A2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上升还是下降,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3
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
条件:①种群非常大 ②所有雌雄个体自由交配 ③没有迁入和迁出 ④没有自然选择 ⑤没有基因突变
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
(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的基因型频率。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3
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
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亲代基因型频率 AA 30% Aa 60% aa 10%
亲代配子的基因频率 A( ) A( ) a( ) a( )
A( ) a( ) F1的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F1配子的基因频率 A( ) a( ) F2的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F2配子的基因频率 A( ) a( ) 30%
30%
30%
10%
60%
40%
36%
48%
16%
60%
40%
36%
48%
16%
60%
40%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3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____________。 ③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生存环境 
随机的、不定向 
原材料 
方向 
突变
基因重组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3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种群中存在各种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将不利变异淘汰,有利变异积累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①原因:不断淘汰___________的基因,积累__________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_____改变。
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 
定向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方法步骤】
1 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2条__________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
2 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的_________(或无菌棉签)将其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
3 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_____________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_________的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
相互垂直
涂布器
不含抗生素
抗生素
【方法步骤】
4 将培养皿倒置于37 ℃的恒温箱中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
5 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状况。若纸片附近出现了抑菌圈,测量和记录每个实验组中_______________,并取平均值
6 从____________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12~16 h
抑菌圈的直径
抑菌圈边缘
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在放有抗生素纸片的区域无细菌生长。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抗生素对细菌具有定向选择作用。
3
(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①物种的概念
物种
一个物种可包含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只有一个物种
与种群关系
生殖隔离
判断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概念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3
②隔离的类型和实质。
(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隔离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隔离实质
无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生殖隔离
由于地理阻隔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3
③新物种形成
(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物种形成
突变和基因重组
三个环节
自然选择
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出现生殖隔离标志新物种形成
形成标志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3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
基因库的差别
新物种形成
生殖隔离
改变
积累
导致
导致
标志
作用于
③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协同进化
①概念:不同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原因:生物与________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____________之间的相互影响。
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生物
无机环境
(2)生物多样性
所含内容 基因多样性、______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
进化证据 主要是______
物种
协同进化
化石
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②中性学说:多数或绝大多数基因突变是中性的,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对生物体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突变在种群中被随机地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过自然选择才被保留或淘汰。
③间断平衡学说:在连续的地层中,新物种往往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出现,且保持长期的停滞状态。
小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小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自然选择学说 共同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①进化局限于“个体”水平; ②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③未就遗传、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未能阐明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①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解释生物的统一性、多样性和适应性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小结:关于生物进化的六个易混点
①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②变异先于环境选择。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③形态、结构一致≠同一物种。形态、结构一致的生物,有可能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殖期不同,则这两个种群的生物具有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
小结:关于生物进化的六个易混点
④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有可能子代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⑤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⑥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小结: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变化前后生物间的关系
二者关系 出现生殖隔离
基因频率的改变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仍属于同一物种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界限,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核心考点1 生物进化的理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共同由来学说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1859),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主要观点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意义:
自然选择学说
局限性: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应用:
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解释细菌的抗药性
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内容:
核心考点2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比较解剖学证据
蝙蝠的翼
鲸的鳍
猫的前肢
人的上肢
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种类具有一致性;排列顺序具有一致性
证明:有共同的起源
胚胎学证据
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这与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出现鳃裂和尾非常相似。
只是随着发育的进行,人的鳃裂和尾消失了,而成年的鱼仍然保留了鳃和尾。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现今的生物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
古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
人与猩猩和长臂猿的某段同源DNA的差异分别为2.4%、5.3%。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
核心考点3 物种的形成
种群是一个繁殖的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老版说法)):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
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种群延续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的延续。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迁移
遗传漂变:息地破碎化容易引起遗传漂变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主要因素)
自然选择
隔离与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隔离:
不同种群,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这里统称为隔离
隔离: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地理隔离:
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地理隔离
物种形成过程:
多数物种: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少数物种:经染色体加倍,一代就形成了新物种。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核心考点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协同进化:
捕食者存在的意义:
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生物与无机环境:光合作用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出现了氧气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35亿年前:
古细菌
35~15亿年前:
原核生物(包括蓝细菌)
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真核生物出现→有性生殖出现
5.4亿~5.0亿年前的寒武纪:
海洋中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物种爆发式地迅速形成
出现了大量消费者
寒武纪大爆发:
4亿年前:
陆生生物
大约300万年前:
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答案】B
考点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抗虫作物对害虫的生存产生压力,会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迅速提高,导致作物的抗虫效果逐渐减弱。为使转基因抗虫棉保持抗虫效果,农业生产上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下措施不能实现上述目标(  )A.在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B.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并施用杀虫剂C.转基因抗虫棉与小面积的常规棉间隔种植D.转基因抗虫棉大田周围设置常规棉隔离带
【答案】B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是(  )

A.52% B.27% C.26% D.2%
考点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叙述中,能支持将线粒体用于生物进化研究的是( )A.线粒体基因遗传时遵循孟德尔定律B.线粒体DNA复制时可能发生突变C.线粒体存在于各地质年代生物细胞中D.线粒体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答案】B
考点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人的扣手行为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右型扣手(A)对左型扣手(a)为显性。某地区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体中两个左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3/50B.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25/324C.该群体下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0.16,aa基因型频率为0.64D.该群体下一代A基因频率为0.4,a基因频率为0.6
【答案】B
考点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答案】D
(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态状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考点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答案】D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  )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考点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答案】D
(2022·广东·高考真题)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考点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考点2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答案】C
(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B.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2022·天津·高考真题)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关于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温利于提高病毒对蝙蝠的致病性B.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C.病毒与蝙蝠之间存在寄生关系D.病毒与蝙蝠协同进化
【答案】A
考点3 人类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答案】D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B.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C.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D.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充
【答案】B
【答案】B
(2023·广东省一模)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代表性群体。分析发现:现代人之间的线粒体DNA序列差异很小,而现代人与尼人之间的线粒体DNA序列差异高达4%碱基对;现代人类身上含有尼人基因的比例仅占2%左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分析DNA序列差异,属于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B.线粒体DNA来源于母亲(母系遗传)C.现代人的祖先与尼人存在生殖隔离D.尼人是现代人的祖先
【答案】B
(2023·广州市一模)农业害虫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异,春夏季大量繁殖,到了冬季由于寒冷原因而大量死亡,仅有少数个体能存活下来,如下图所示(抗药性为隐性突变)。第二年春,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因存活的少量个体繁殖而恢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B.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为0C.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D.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D
(2023·深圳一模)猎豹和羚羊之间是属于捕食关系,这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猎豹发达的肌肉决定了羚羊变异的方向B.这种捕食关系对羚羊的进化是不利的C.跑得更快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这种“军备竞赛”体现了协同进化
【答案】D
(2023·佛山一模)科研工作者对馆藏于新会博物馆和顺德博物馆的鳄鱼标本进行研究,发现了史前鳄鱼的新物种——中华韩愈鳄。在对两地博物馆鳄鱼标本的比较研究中,不能为鳄鱼进化的研究提供依据的是( )A.生活痕迹比较
B.头骨特征比较
C.DNA序列比较
D.核苷酸种类比较
【答案】D
(2023·湛江一模)雷鸟羽色春夏多为有横斑的灰褐色,冬季则换成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雷鸟含有的全部羽色基因构成了雷鸟的基因库B.冬季雷鸟白色羽的基因频率变大,横斑羽的基因频率降低C.为了适应冬季白雪皑皑的环境,雷鸟的羽毛变成白色D.雷鸟的羽色随季节而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