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小锦 (word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小锦 (word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小锦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 认识生物,通过观察和调查,让学生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并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2. 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尝试对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了解认识生物的基本方法和生物的归类方法
3. 了解生物圈,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认识生物圈及组成
4. 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5. 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部分,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以植物或其它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
(3)细菌和真菌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依靠分解植物或动物的尸体来获取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呼吸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也有一部分生物的呼吸不需要氧气,如厌氧细菌等。生物在摄取食物、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中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从周围环境中吸入氧,把体内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能量。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体在进行生命活动的时候,利用氧气分解体内的有机物,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等含氮废物是生物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需及时排出,否则会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排泄废物是生物体进行正常代谢的基础。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的废物,如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体内产生的尿酸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部分废物;植物呼吸可以带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在自然界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多变、复杂的周围环境,生物能够对外界各种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生物等级越高,其对刺激的反应越灵敏。
例如:
壁虎遇到敌害时,有断尾的反应;饥饿的野狼遇到小羚羊的时候有扑上去捕食的反应;斑马发现猎豹后,有逃跑的反应。
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昆虫等落进食人花的花瓣,花瓣会合拢等。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生长、繁殖是生物种族延续的重要保障。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对于低等生物来说,有通过细胞分裂繁殖的,例如草履虫;有通过孢子繁殖的,例如真菌、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对于较高等的生物来说,有靠种子繁殖的植物,有靠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进行繁殖的动物。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就是遗传现象,但总有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就是变异现象。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
调查的含义
调査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调査时要明确调査目的和调査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合适的调查样本,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调查的结果要整理和分析,并用数学方法统计结果。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要求,备好材料用具。然后设计具体的方法和步骤:(1)选择调查范围。
分组,选一名责任心强的组长,能充分发挥我们本身的主动性。
设计调查路线
调查记录,要设计好调查表,并如实记录调查内容。
归类,对调查到的生物根据分类的依据进行归类。
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调查时的注意事项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
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注意安全。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一个人走到偏僻的地方;不要攀爬高处;不要下水;防止被动物咬伤等等。
4、对生物进行归类,按不同的标准,归类的结果就不一样:
(1)按照开态结构特点,生物可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生物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生物可以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影响生物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一光、温度、水等
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一一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气等。它们对生物的影响是非常普遍的。
(1)光对生物的影没有光,绿色植物就光合作用,也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光影响着植物的生理变化和分布情况。光照不但影响植物的生活,也影响着动物的行为、体色、生长发育等。
(2)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地球上温度变化的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却很窄。过冷或过热都会使生物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导致生物死亡。如候鸟的迁徙就是由于鸟类受温度的影响起的
水对生物的景响
水是一切生物体的构成成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另外,水还是生物体一切代谢活动的中介,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出等等,都离不开水。水还影响着生物的生活和分布情况(4)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没有空植物就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动物会因为没有空气而室息死亡。
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活。当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引起生物个体的变化,甚至死亡。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从同种或异种的角度,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例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往往是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分工合作。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或配偶等有时也会发生斗争。例如,在农田中,相邻的作物植株之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养料的争夺;许多鸟类的雄鸟在占领巢区后,如果发现同类的其他雄鸟进入自己的巢区就会奋力攻击,将侵入者赶走。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豆科植物利用。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进化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共同的特征,“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的一条自然法则。
自然选择:地球上现存任何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的结果。不同生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方式,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有明显的适应特征。例如:荒漠中的植物一一骆驼刺的根非常发达,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长期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物和环境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生物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理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生物的这种改变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如,森林植物以其偌大的树冠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阴凉的场所;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的湿度;食草动物的各种取食活动直接影响、改变着地表植被;动物的粪便改良了土壤,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存在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地球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至生物圈、海洋、陆地,小至一片森林、一片草地,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的类型也极为丰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非生物两个部分密切联系、彼此作用组成的。
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按照作用的不同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消费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是消费者。包括肉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岀物和残落物等含有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归还到土壤中,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注意: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与社会上日程生活中的生产者(指制造出社会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人)是两个不同形态中的概念,不能混淆。
非生物部分
生物成分外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空气、水分、矿物质、阳光、热能等。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渠道。
食物链越长,流动到食物链顶端的能量越少。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较稳定,不易分解,无法排出,在食物链中逐渐富集,与营养级别成正比。
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被重复利用的同时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生态平衡。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网越简单(即生物的种类越少),这个生态系统越容易被破坏;相反,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则越容易保持稳定。原因是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中,当其中的一条食物链遭到破坏时,其他的食物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条食物链的功能,减小这个生态系统在整体上受到的影响,实际上又达到一个新的生态平衡,这就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就失去了生态平衡。
五、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仍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7.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经典例题】
1.搬开花盆时,躲在花盆下松土处的鼠妇立即逃离,躲到暗处。这说明生物具有哪一特征?( )
A.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B.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C
解析:搬开花盆时,躲在花盆下松土处的鼠妇立即逃离,躲到暗处.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选:C。
2.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调查本市初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
A.对市内所有的初中生进行调查
B.选取市内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
C.选取市内部分城市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
D.选取市内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
答案:D
解析:选取新县部分城市中学的学生或选取新县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样本不全面,没有代表性;新县所有的初中学生数量很大,调查难度大,而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很高而且没有不要进行全面调查。因此最合理的方案是选取新县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故选:D。
3.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一山难容二虎”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答案:B
解析:“—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不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符合题意;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一螳螂,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C不符合题意。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D不符合题意。
4.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有捕食关系的四中生物体内毒素含量,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
毒素含量 0.05 9 0.7 86
A.甲有可能是生产者 B.乙是动物
C.丙有可能是初级消费者 D.丁是分解者
答案:D
解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依题意,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推出:甲有可能是生产者、乙是动物、丙有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最高级消费者。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5.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草原生态系统
B.此食物网中一共有5条食物链
C.图中生物数量及所含能量最多的是草
D.物质和能量在此食物网中都是循环流动的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所有生物构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此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昆虫→青蛙→蛇→鹰,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图中生物数量及所含能量最多的是草,C正确。此食物网中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D错误。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
【2023·山东东营】1、东营市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为及时掌握东方白鹳的动态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鹳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文献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答案:A
解析:
【2023·山东威海】2、紫薇俗名“痒痒树”,用手轻挠它的树干,树枝和树叶就会随之颤动。这体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能生长和繁殖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有遗传的特性 D.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B
解析: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只要用手轻轻挠一下“痒痒树”的树干,树叶就会微微颤抖,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选:B。
【2023·山东威海】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在农历二月长出新叶,影响它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湿度
答案:A
解析:在农历二月春天到来之际,柳树长出新叶,影响它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故选A。
【2023·山东威海】4、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环翠楼公园 B.天鹅湖里的所有大天鹅
C.昆嵛山上的所有植物 D.刘公岛上的所有生物
答案:A
解析:天鹅湖里所有的大天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少数动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昆嵛山上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少数植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刘公岛上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2023·山东德州】5、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
A.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B.通电能运动的机器人
C.不断长大的钟乳石 D.不断传播的电脑病毒
答案:A
解析: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在适宜的环境中能萌发成新的个体,属于生物:机器人、钟乳石、电脑病毒都不是生物。故选A。
【2023·西藏】6、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能与人交流的智能机器人 B.岩洞里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C.能使计算机瘫痪的木马病毒 D.叶子看起来像石头但能开花的生石花
答案:D
解析:能与人交流的智能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A错误。岩洞里慢慢长大的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错误。能使计算机瘫痪的木马病毒,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C错误。叶子看起来像石头但能开花的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D正确。
第五步:期末复习综合试题训练
1.下列所述的生命现象,与其实例不相符的是( )
A.生物具有遗传现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B.生物能生长----小学生按时吃饭
C.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木耳从朽木中获取有机物
D.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植物在秋天落叶
2.“点水蜻蜓款款飞”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生物能繁殖
3.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些俗语道出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
A.需要营养物质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不断生长 D.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下列不属于调查活动的是( )
A.了解全市初中生的近视发病率 B.对全国人口进行普查
C.到医院化验血液 D.每五年清查一次全国森林资源
5.某小组将调查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鲤鱼、河蚌、水草、虾、荷花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麻雀、野兔、狐等生物归为一类。请问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 )
A.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 B.按照生物的数量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D.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
6.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7.历史上的黄土高原以“林草丰茂,牛羊塞道”著称,但由于盲目开荒、过度放牧及乱砍滥伐,使高原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不毛之地。黄土高原的变迁说明了( )
A.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8.枯叶蝶形色似枯叶(如图),常栖息在湿润繁茂雨林里的灌木丛和河床两岸,主要以树液、腐烂水果和动物粪便为食。以下与枯叶蝶有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枯叶蝶形似枯叶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体现
B.枯叶蝶作为一种动物,它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C.若大量砍伐雨林,枯叶蝶数量会大幅减少
D.湿度是影响枯叶蝶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之一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B.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
C.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D.如果受外界干扰超过其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0.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四种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D
C.若某种有毒物质进入乙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D
D.从功能上看,图中丙所示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1.下列对生态系统的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树→虫→鸟”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是以光能的形式流动的
B.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又能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是分解者
C.要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消费者的数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12.第31界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成都举行。东安湖体育公园是大运会主会场,也是成都的城市生态会客厅,该公园占地面积5061亩,其中绿地面积3427亩,水域面积1634亩。图甲是东安湖体育公园鸟瞰图,图乙表示东安湖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白鹭、蟹、虾等生物的分布和生活受非生物因素和_____的影响。该生态系统中鱼、虾等动物的食物碎屑、排泄物和植物的枯枝落叶并不会无限堆积,是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生态系统中的_____分解。
(2)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多条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请写出图乙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若某个时期蟹的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将_____,但一段时间后,蟹、浮游动物的数量又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
(3)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_____中。
(4)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_____,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使其得到生存和发展。为保护东安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表现了亲子之间性状上的相似,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现象,A不合题意。
B. 小学生按时吃饭,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B符合题意。
C. 木耳是真菌,属于分解者,从朽木中获取有机物,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C不合题意。
D. 植物在秋天落叶,说明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D
解析:“点水蜻蜓款款飞”,是蜻蜓在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生物的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属于生物的遗传现象。“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了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因此属于变异现象。
4.答案:C
解析: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ABD、了解全市初中生的近视发病率、对全国人口进行普查、每五年清查一次全国森林资源。A、B、D不符合题意。
C、到医院化验血液属于实验法。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结合分析,鲫鱼、河蚌、水草、荷花等生物,都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而松、麻雀、野兔、狐等生物,都是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因此它们的归类标准是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来归类,由此可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A、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适者生存,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A错误。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影响柳树长出新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C正确。
D、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对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历史上的黄土高原以前“林草丰茂,牛羊塞道”,但是由于人类的盲目开荒、过度放牧以及乱砍滥伐,使大量的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主要体现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枯叶蝶的体色与体形与一片枯叶非常相似,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枯叶蝶作为一种动物,它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错误;
C、若大量砍伐雨林,枯叶蝶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数量会大幅减少,C正确;
D、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湿度是影响枯叶蝶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B。
9.答案:B
解析:A、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D正确。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呼吸作用是指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所以①③④表示呼吸作用,A正确;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乙中A数量最多,即A位于第二营养级,D的数量最少,位于最高营养级,因此生物的是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B、C、D,构成的食物链正确的是:甲→A→B→C→D,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D的生物数量最少,其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物质交换,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丙从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营养维持自身
活,因此丙是分解者,乙直接消耗有机物获取营养,则乙是消费者,D正确。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经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在食物链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中,分解者又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消费者的数量越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稳定性就越强,C错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故选:D。
12.答案:(1)生物因素;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2)水生植物→蟹→白鹭(或水生植物→虾→白鹭、水生植物→鱼→白鹭);增加;自动调节
(3)有机物
(4)物质循环合理采伐,保护鸟类,种植防护林,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解析:(1)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把影响白鹭、蟹、虾等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该生态系统中鱼、虾等动物的食物碎屑、排泄物和植物的枯枝落叶并不会无限堆积,是因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细菌、真菌)将它们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土壤,供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东安湖生态系统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白鹭,水生植物→蟹→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水生植物→虾→白鹭,水生植物→虾→鱼→白鹭,水生植物→鱼→白鹭,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生植物→蟹→白鹭(或水生植物→虾→白鹭、水生植物→鱼→白鹭)。根据图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知:蟹以浮游动物为食,若某个时期蟹的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将增加,但一段时间后,蟹、浮游动物的数量又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3)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当能量沿着图乙所示的食物网逐级传递到白鹭时,白鹭贮存的能量已经很少,原因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4)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为保护东安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合理采伐,保护鸟类,种植防护林,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