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延续文化血脉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延续文化血脉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文明与家园》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单元是在落实“文明”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守望精神家园、共筑生命家园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
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目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崇高使命。通过了解筷子的前世今生,探究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保持魅力甚至焕发新风采,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高扬民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的整合,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建设美丽中国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憧憬,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和决心。 重点: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 难点: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畏自然,保护环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则,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 教学思路: 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文明”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对本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如下: 单元启蒙课,介绍本单元的概况,通读单元内容,把握本单元的核心词(文明、家园、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汉字的奥妙”、“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介绍”,“名言故事中的传统美德”、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华坪女高校长 --张桂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负责任公民倡议活动”、“《我国的稀土资源》--绿色发展”,通过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完成单元学业目标。 三、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与总结,形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结构图: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延续文化血脉》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框题包括“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目内容。第一目侧重从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重点落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容易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框题有助于学生奠定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达成的目标) 通过观看筷子的创意妙用,公益短片视频,初步了解流淌在指尖的中华文明,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通过探究古代中国的桌案、疫情之下的文明,重温革命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创设“做手工,传美德”活动,理解传承并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4.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坚定文化自信。
5.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 听音乐猜“乐器” 播放视频《筷子的创意妙用》 学生活动 学生猜一猜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中华文化根之筷子的前世今生教师活动 1、疫情之下的文明 (1)学生分享 材料:疫情下餐桌上的变化;《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一则呼吁,内容是“你愿意使用公筷吗? 问:疫情后,餐厅的餐桌有哪些新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呼吁? (2)教师补充:呈现数据(使用公筷和未使用公筷,食物的细菌数量对比) 提问:你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结论、依据) 2、古代中国桌案上的筷子文化 学生分享 故事资料:公筷第一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 问:他为什么爱用公筷? 3. 追溯红色记忆,感受革命精神 学生分享 故事资料:天津博物馆的一副象牙筷 问:这副象牙筷是否有生命? 4.通过筷子,输出中国文化 教师呈现材料:DG发布“起筷吃饭”的广告引发争议 提问: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么做?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交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筷子的前世今生,认识小筷子却有大文化,感受中华文化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环节三:美德万年长之传承美德在今朝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筷子 提问:最让你感动的瞬间是什么?理由。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美德小故事? 2. “做手工,传美德”活动 感受美德的力量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制作手工,感受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承载着美德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践行美德,人人参与。
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 必做:练习册同步练习 选做:结合新中考,布置一道时政探究题(预计5min左右完成) 绘制思维导图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课前,同学们收集“关于中华文化根之筷子的前世今生”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进行分享,一起分析材料、数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感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坚定文化自信。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本节课内容繁杂,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知识,一个是中华文化根,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文化,重点是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史实和现实来理解,选择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一个是美德万年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学习。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为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本课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方式,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我最突出的表现或进步”几个方面进行学习评价。(见附件1)
《文明与家园》单元作业设计
一、基础类作业(必做)
课时 作业
第1课时 《练习册》同步练习:p39-p40:一、1.(1)(2)/2.(1)(2)
第2课时 《练习册》同步练习:p41-p42:二、1.(1)(2)/2.(1)(2)
第3课时 《练习册》同步练习:p43-p45:一、1.(1)(2)/2.(1)(2)(3)
第4课时 《练习册》同步练习:p45-p46:二、1.(1)(2)/2.(1)
二、实践类作业(选做)
了解上海公共文化场馆垃圾分类工作中体现的文化特色,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发现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垃圾分类提出建议。
附件1:
学习评价表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延续文化血脉》学习评价表
评价内容和要求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自评 互评 师评
知识获得 掌握课堂所学重要知识: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A 完全掌握,并能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B基本掌握,没有形成知识网络。 C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
能力提升 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善于合作,提升协作能力。 A积极与小组同学配合 B能与小组同学较好地配合 C不主动与小组同学配合
学习态度 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及交流,耐心倾听其他同学发言。 A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参与讨论及交流。 B上课认真听讲,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及交流。 C上课交头接耳,很少或未举手发言,几乎不参与讨论及交流。
学习方法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运用所学(时政探究)技巧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A能很好地运用所学技巧分析新情境问题。 B基本能运用所学技巧分析新情境问题,但不熟练。 C不太会运用所学技巧分析新情境问题。
价值观念培育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A能很好地做到知行合一。 B基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C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我最突出的表现或进步 我最突出的表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