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逐梦九天不止步,共筑美好航天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逐梦九天不止步,共筑美好航天梦

资源简介

逐梦九天不止步,共筑美好航天梦(人物素材+人物金句+适用话题)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神五”到“神十六”,中国载人飞行的每一次成功发射、成功着陆,看起来波澜不惊,但背后却是千难万难,唯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其中不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2023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的世界,来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4高考满分作文助力。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四度飞天第一人 ——景海鹏
执行4次飞行任务,3次担任指令长,从“神七”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九”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神十一”的33天中期驻留……这次,作为中国四度飞天第一人,景海鹏又将带着新的任务奔赴太空。
有人曾劝他:“你已经完成3次飞行任务了,还值得再冒险吗?”景海鹏回答说:“只要祖国需要,随时准备飞行! ”
01
“第一次上太空叫实现梦想,第二次叫超越梦想,第三次叫升华梦想,第四次,我感觉叫创新梦想。 ”景海鹏表示,我国载人航天的连战连捷背后,离不开这个伟大新时代。
景海鹏1966年出生于山西运城。读高中时,他偶然在学校报刊栏里看到一位与他同名的空军飞行员的照片,令他羡慕又景仰,飞行的梦想由此萌生。
1985年,景海鹏通过思想、身体、文化等层层选拔,如愿考入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经过预校和飞行学院五年的学习,他顺利毕业,成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1996年,我国开始选拔首批航天员。景海鹏得知这一消息后,全身心投入高强度训练、高压力备战、高风险任务,只为实现从优秀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转变。
景海鹏对自己的要求从来都是:“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面对八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练,他更是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
■ 基础理论学习中,他晚上十二点前几乎没休息过;
■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中,承受八倍重力加速度,他从没按下过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
■ 低压缺氧训练中,舱内压力急剧变化,相当于五分钟内从地面爬升到5000米高空,人体会因迅速缺氧出现头晕恶心甚至休克,但他每次都要主动训练30分钟以上;
■ 模拟失重训练中,他身着水下训练服,一次就要训练六七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体重都会减轻好几斤……
“载人航天飞行99.99分和100分永远是天地之别。地面训练,有差错可以重来;太空飞行,永远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在景海鹏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
02
自2016年完成“神十一”任务后,景海鹏的职务、岗位在变,但25年如一日的飞天备战从未停歇。如今,“为什么还要继续飞行?”仍是57岁的他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景海鹏对此回答说:“作为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们的主责主业,是我的工作。你问我为什么还要上?我不仅想上,也十分渴望再上太空,要跑好空间站属于我的那一棒。”
为了保证随时出征太空的最佳状态,景海鹏几乎从未在晚上十二点前睡过觉,周末也几乎无休,以惊人的毅力一次次向着生理和心理极限冲锋。
他调侃自己有个“秘密武器”——一根跳绳。“每天六百个俯卧撑、六百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已经成了我的标配了。”
目标坚定,时刻接受祖国挑选,在完成第四次向梦想冲锋之后,在景海鹏的心底还深藏着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已经四年了,没有回老家看望过年迈的父母,父母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四年了。等任务成功之后吧,我想把这一天攒到任务成功之后。”
1. 在这次任务当中,我们乘组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的操作没有出任何差错,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优异的答卷。——景海鹏
2. 第一次上太空叫实现梦想,第二次叫超越梦想,第三次叫升华梦想,第四次,我感觉叫创新梦想。——景海鹏
3. 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景海鹏
4. 只要祖国需要,随时准备飞行! —— 景海鹏
迎难而上;责任与担当;挑战极限;持续努力
中国空间站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 ——朱杨柱
两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他一路坚持,完成从大学老师到航天员的转变。 他就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
01
朱杨柱出生在江苏沛县,从小就有翱翔蓝天的梦想。读高中时,他与空军招飞选拔失之交臂,在老师和家人的建议下,朱杨柱高考后坚定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
“当时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国防科技大学,选择了一个与飞行有关的专业——飞行器系统与工程。我不接受调剂,要考就考最好的。”
2005年,朱杨柱如愿进入国防科技大学,沉浸在自己热爱的飞行专业研究领域。大四那年,正在加紧备战研究生考试的朱杨柱,得知空军面向大学生招收飞行员的消息,再次燃起了飞行梦。
然而这次,他又留下了遗憾。“我进了复选环节,很多项目也过了,就差一点点,又与飞行擦肩而过。”
朱杨柱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在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从空气动力学到流体动力学,十年潜心研究,在航天飞行领域有了深厚理论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名航天飞行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2018年初,我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在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担任副教授的朱杨柱,再次心动了。
“第三次有机会向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把,没想到意外地走到了复选,后来又到了定选。”2020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他入选为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
02
第三批航天员要进行八大类、百余项课目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其中,光基础理论学习就包括了高等数学、飞行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宇宙航行学以及航天医学知识等二十几门课程。
朱杨柱说,基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学习日程一直在往前赶。“举个例子,我们当时上基础理论力学的时候,只用了一上午,后面紧接着要去执行任务。”
除了理论基础,航天员还必须具备实践能力。他们要在中性浮力水槽中模拟进行舱外训练,由于水的浮力和阻力,航天员需要更多的力量和耐力来完成各种动作,这也是航天员训练中最辛苦的课目之一。
虽然辛苦,但朱杨柱却在这项训练中找到了乐趣,甚至经常要求加练。“我比较喜欢水下训练,像飞起来的感觉。训练完回来以后会睡得比较香。身体会感觉疲惫,但疲惫没有影响我的发挥和操作。”
03
2022年,朱杨柱入选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这次任务中,他主要负责空间站整个飞行器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六号乘组是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作为空间站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对未来空间站将发挥的作用充满了期待。
“我期待上去以后协助地面人员,让空间站更加稳定高效、长久安全地运行。争取让空间站早出、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1. 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这次任务。此时此刻,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正是新时代为我们梦想成真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朱杨柱
2. 中国梦带来了航天梦。我很幸福,赶上了一个新时代。让每一位努力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朱杨柱
适用话题:永远止境、超越梦想、攻坚克难;奋力拼搏
戴眼镜的博导 ——桂海潮
戴眼镜的航天员桂海潮一亮相就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01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施甸一个普通家庭。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桂海潮还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两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的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同学们说,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本科期间,桂海潮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他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桂海潮的师兄,宇航学院教师贾英宏说:“读博期间,桂海潮'特别稳'。每次去实验室,他基本都在看书。在课题组,桂海潮出成果不是最快的,但他一丝不苟、厚积薄发抓住关键难题不放松。”
博士在读期间,桂海潮便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后来,他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宇航学院工作。
02
2018年,当桂海潮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于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
关于航天员戴眼镜的问题,杨利伟此前就曾介绍,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桂海潮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
03
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太空之旅,桂海潮表示,自己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在29日的航天员见面会上桂海潮动情地说:“在航天员大队的门口有一位特殊而神圣的 ‘哨兵’,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它都矗立在那里,它就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8个大字。它时刻激励着我们刻苦训练,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相比以往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有3个特点:
一是 “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
二是 “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
三是 “多”:航天员景海鹏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是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据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今年 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1. 此时此刻,圆满完成任务的感觉真幸福!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航天员、一名教师的初心使命,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2.我觉得我特别想把这一次的任务当成一个发现之旅,再有就是太空这么美丽的观景的平台,那么好的角度可以看一看我们地球,看看山川、看看海洋、看看星空。我也期待能够在这样壮美的环境当中放飞自己的思绪,畅想任何可以想象的东西。——桂海潮
3.在航天员大队的门口有一位特殊而神圣的“哨兵”,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它都矗立在那里,它就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8个大字。它时刻激励着我们刻苦训练,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桂海潮
适用话题:精益求精;专注;少年有为,青年青春
历届航天员事迹
01钱学森人物事迹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不给任何人题词,不留美名,更不留骂名,平平淡淡,活得坦然。不为人写序,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钱学森知道,这样的“借名”者,多是拉大旗作虎皮,不想在学术研究上坐“冷板凳”,只急着要一举成名。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
(适用主题:淡泊名利、物质与精神、品质、个性等)
02任新民人物事迹
他,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很破烂的修理厂,而且漏风漏雨。但他和小组成员,就是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有领导问,发射成功有把握吗?他说:“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中国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适用主题:艰苦奋斗、尊严、责任、爱国、活到老学到老等)
03梁守槃人物事迹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适用主题:淡泊名利、爱国、责任等)
04黄纬禄人物事迹
“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适用主题:热爱事业、爱国等)
05屠守锷人物事迹
“为啥改行,国家需要啊!”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适用主题:爱国、敬业、奉献等)
06刘旺人物事迹
2012年6月24日,刘旺以太空“百步穿针”正中“靶心”的精度,出色完成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他在地面训练时的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工程设计要求,两个航天器在对接时的姿态角偏差为4到5度,但在训练时刘旺却坚持按0.2度的偏差要求自己。在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后,他的成功率保持在100%。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刘旺是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人。“神五”、“神六”、“神七”,前三次选拔成绩都不错,可是身体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屡屡与飞行机会擦肩而过。连身边的同事都替他遗憾。“但对载人航天的追求、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一直坚持,从不放弃。”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任。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 “我告诉自己,只要没接到停航命令,都有机会。”刘旺说,“等待了14年的不止我一个人。争取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时刻努力,时刻准备着。”
(适用主题:高标准要求 、坚持等)
07景海鹏人物事迹
有次,在空中训练飞行,景海鹏的飞机降落时机头向下耷拉着,轮子因地面热受到的冲击力很大,爆掉了。如果飞行员控制不好方向,高速奔跑的飞机很容易发生倾覆。看到这一情况,许多战友都紧张起来。没想到,景海鹏却牢牢地控制住了飞机前进的方向,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紧急处置:放减速板,关掉一台发动机,放减速伞,飞机最终稳稳地停在了停机坪上。战友们赶快跑过去,想帮助景海鹏一把,没想到他镇定地走出了机舱,毫无惊慌失措的痕迹。事后,景海鹏有条有理地向领导讲述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并和战友们一起对跑道路面进行调查,消除了事故的隐患。刚到部队,景海鹏就面对一大难题——他不会游泳,而一个空军飞行学员如果不会游泳只能选择退出。面对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会的游泳,景海鹏只用了一个礼拜,从一点不会游泳到考核勉强及格,再到成绩优秀。“要是我们一般人,能及格过关就可以,他不行,非要优秀才满意。”弟弟景海龙回忆说,就因为优秀的游泳成绩,景海鹏成为一个中队125名飞行学员中第一个受到嘉奖的人。
(适用主题:沉着镇定 、追求上进等)
08孙家栋人物事迹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适用主题:奉献、敬业、爱国等)
09梁思礼人物事迹
赤子铸箭不辱家门。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虽然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但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适用主题:爱国、专注、投入、热爱等)
10王希季人物事迹
"航天技术也是一种威慑力量,这跟我们国家的和平非常有关系!”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适用主题:淡泊名利、爱国、敬业等)
11陈际玮人物事迹
陈际玮,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17所总师助理、高级工程师。工作10年来,陈际玮锚定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研制开展科研,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圆满完成数十次重大试验任务。陈际玮和他所在团队极大提升了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性能,有力保证了国家航天防务装备的高水平交付。陈际玮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负责控制航天飞行器的飞行轨迹,被称为飞行器的“最强大脑”。为了提升“最强大脑”的感知和识别能力,让飞行器更快、更稳、更准地工作,陈际玮不知疲倦地投入工作中,抢进度、赶时间。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陈际玮在工作中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为实现拥抱星辰大海的梦想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成为无数中国航天人奋斗追梦、艰辛探索的缩影。
(适用主题:创新、爱国、敬业等)
12邓清明人物事迹
经过25载不懈努力,56岁的江西籍航天员邓清明成功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行乘组,首次登上太空。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邓清明用飞天路上的坚定信念、执着坚守成为新时代“最励志的人”,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初心使命。
星光不息、逐梦不止,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奔向星辰大海。世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幸运,只有历经磨难,方能收获成功。58门课、3000多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里经受8个G压力的“超重耐力训练”……邓清明为了实现飞天梦,在一次次的锤炼当中,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点亮了梦想的星火,终于在2022年11月29日同费俊龙、张陆一同搭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我们要从邓清明的故事中汲取志在千里、不懈奋斗、笃行不怠的精神力量,要让“一辈子”的信念入脑入心,让“一辈子”的奋斗贯穿始终,用心用情用力干好“一辈子”的事业。
(适用主题:专注、信念、梦想、敬业等)
13王亚平人物事迹
在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那次飞行中,她还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一号”里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太空授课”,这次授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钻研科学、探索太空的梦想。
2021年,时隔八年之后,她和翟志刚、叶光富再次进入太空,在空间站一起工作生活了18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在这次太空之旅中,王亚平两次在太空授课,一一展示各种各样的实验,被誉为“教学中的顶流,网课界的天花板”。此次太空之旅,王亚平还创造了多项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
汲取她振翅“亚”翼的高超技能力量,练就“手可摘星辰”的踏“平”星河本领,以过硬素质逐梦“星辰大海”。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王亚平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在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她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进行长达4~6小时的不间断训练……魔鬼般的训练非但没有让她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意志、锤炼了她过硬的本领,离梦想也进了一步,成就了“最美太空教师”。
(适用主题:奋斗、梦想、敬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