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丹心报国 英雄回家(现场报道+适用话题+人物金句)忠魂归故土,浩气存天地。祖国从未忘记,人民永远铭记!11月23日11时32分许,一架搭载着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现场,来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4高考满分作文助力。跟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丹心报国 英雄回家——写在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之际11月23日11时32分许,一架搭载着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10年从韩国迎回10批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并为其中10名烈士找到了亲人。忠魂归故土,浩气存天地。祖国从未忘记,人民永远铭记!山河无恙,迎接英雄当搭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机长路中华对着话筒开始舱内广播:今天,回到家了,让英雄们好好看看我们美丽而和平的祖国!机舱尾部悬挂着横幅“我们接您回家”。专机降落后,两架护航的歼-20战斗机以超低空通场飞行的方式,向英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停机坪上庄严肃穆,50多名礼兵和持枪卫兵挺拔肃立,专机缓缓穿过代表着最高礼遇的“水门”,稳稳地停在停机坪上。12时10分许,礼兵手捧烈士棺椁缓缓走下专机。这一刻,英雄们的灵柩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抬棺椁!”伴着军号手吹响婉转低回的《思念曲》,礼兵护送着25位志愿军烈士的灵柩,轻轻地摆放到军车上。仪式结束后,在45辆警用摩托车的护送下,车队送归国的英雄前往30公里外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当天,沈阳气温骤降,天空飘起了雪花。众多市民冒着严寒,站立在道路两旁,静静地等候着车队的到来。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蒋健元今年首次承担引导车队行进的任务。“看着道路两旁手持国旗等待的人群,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一刻,自己深深理解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下沉式纪念广场中央,寓意英雄如山、祈愿和平的主题雕塑静静矗立;长逾百米的英名墙上,镌刻着19万多个抗美援朝烈士的英名。24日上午,这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在此安葬。以国之名,铭记英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多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多名中华好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从2014年至2023年,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这些烈士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并葬在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以南。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双方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每年进行一次常态化交接。为了迎接长眠他乡的英雄回家,国家每一次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当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的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两架战机腾空而起,伴飞护航,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每年英雄归来前夕,沈阳市主要街道的室外大屏、楼体亮化设施及出租车顶电子屏上,都会滚动播放“英雄回家”“缅怀英烈”等字样……点点红色照亮了整座城,也照亮着英雄的回家路。志愿军烈士张荣祥的弟弟张荣恩曾多次到陵园,迎接英雄们回家。“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哥哥一样。”95岁的张荣恩说,“每次来陵园,我都要在英名墙上擦擦哥哥的名字,告诉他,你的战友回来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自2014年起,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张国瀛已经连续10次执行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任务。“当我把志愿军烈士的棺椁抱在怀里时,感到像山一样重。”张国瀛说,“我一下子想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想到了志愿军‘冰雕连’的故事。”说到这里,他眼圈发红,“我不知道烈士的名字,但他牺牲时也许和我一样年轻。”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既是烈士家人的心愿,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随前9批烈士回国的9200余件遗物中,除了锈迹斑斑的钢笔、印有“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杯,还有多枚清晰可辨的印章,上面分别刻有烈士的名字。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目前,已为10名烈士成功找到了亲人。烈士展志忠是2020年第七批归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之一。2021年,通过DNA比对找到了他的儿子展超明。“我太幸运了,盼望父亲几十年,终于找到了。”80岁的展超明老泪纵横,“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希望越来越多的烈士能找到亲人。”英雄不朽,精神永续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厅内,有几个特殊的展箱,里面存放的是跟随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一起回国的遗物。一枚名章、一粒纽扣、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这是志愿军烈士许玉忠留在战场上的全部遗物。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发生了什么,但透过遗物,却能穿越时空,感知英雄的力量。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一件遗物的背后是一缕忠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念。志愿军将士无惧生死,血战到底,因为他们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对于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忘记。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近期日均参观人数过万;“致敬最可爱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更多的人们在网上留言,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对和平的珍重。“志愿军将士总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称号。” 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说。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着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奋勇前进。” 前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献花祭扫的大学生张帆说。“00后”的李青泽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他说:“烈士们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切,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我要努力讲好烈士们的故事,让人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 礼赞英雄 传承精神1. “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哥哥一样。” “每次来陵园,我都要在英名墙上擦擦哥哥的名字,告诉他,你的战友回来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95岁的张荣恩2. 当我把志愿军烈士的棺椁抱在怀里时,感到像山一样重。——张国瀛3. “我太幸运了,盼望父亲几十年,终于找到了。” “国家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希望越来越多的烈士能找到亲人。” ——80岁的展超明4. 一件遗物的背后是一缕忠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念。志愿军将士无惧生死,血战到底,因为他们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5. 烈士们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切,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我要努力讲好烈士们的故事,让人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00后”的李青泽6.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着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奋勇前进。——大学生张帆。7.志愿军将士总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称号。——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张炜:崇尚——“牺牲前,战友的最后一句话让我问祖国人民一声好”随着韩方向中方移交25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335件相关遗物也一同回国。在众多遗物中,有一支钢笔笔尖,印有“人民”二字和五角星图案,一个军用水壶,经识别水壶表面刻有“孟广泰”字样。一笔一画,让人泪目。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张炜心中,也镌刻着一个军用水壶的故事。“我的水壶坏了,一位受伤战友把他的给了我。”张炜的记忆被带回了当年,“牺牲前,战友的最后一句话让我问祖国人民一声好。胜利后,我举着水壶在铁路旁来回跑,我说祖国人民你们好、祖国人民你们好。”让英雄魂归故里,始终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辽宁丹东,抗美援朝出征地。这几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刘甲有的后辈,丹东市委巡察办干部刘一关注着装殓、交接、迎回、安葬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她看来,烈士回家,进一步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英烈的尊崇与缅怀,也提醒当代年轻人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爷爷,在战场上你不害怕吗?”“那时候没有害怕过,心里只是想着战争能够早日取得胜利。”……刘一告诉记者,爷爷生前经常和她讲当年在战场上的故事,爷爷也时常握着自己空荡荡的左衣袖喃喃说道:“我是幸运的,只是留下了一只手,我的很多战友,他们永远留在了国外。”当年出征今日还,唯见忠骨不见人。每一年,刘一都会带着孩子去抗美援朝纪念馆。见到展陈的烈士遗物时,刘一都希望爷爷战友们的遗物可以早日有个归属,更多烈士可以尽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当年,面对敌人,英雄们曾说过: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如今,全社会“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氛围越来越浓。在连续十年迎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的同时,去年7月,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成立,紧盯烈士籍贯地溯源、陈旧遗骸DNA提取、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突破了战争遗骸DNA提取、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等关键技术难题。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副主任奚玉峰介绍,目前已完成前九批91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DNA分析工作,健全完善烈士遗骸及烈士亲属DNA数据库建设,为推动烈士遗骸身份及亲缘关系认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据了解,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后,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将尽快提取烈士遗骸DNA信息并纳入数据库,稳妥开展烈士亲属摸排及DNA信息采集等工作。同时,做好已迎回烈士遗物整理,加强印章等有明确身份指向信息遗物的辨识分析,尽可能获取更多烈士身份信息。退役军人事务部还开通了“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烈士寻亲”活动,将让更多的烈士“从无名变有名、从回国到回家”。1.牺牲前,战友的最后一句话让我问祖国人民一声好。胜利后,我举着水壶在铁路旁来回跑,我说祖国人民你们好、祖国人民你们好。——张炜2.我是幸运的,只是留下了一只手,我的很多战友,他们永远留在了国外。——刘甲有3.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英雄们适用话题:责任与担当 传承英烈精神 爱国情怀 致敬英雄冯智伟:传承——“听着爷爷讲的志愿军故事长大”每每提到爷爷,福建省泰宁县梅口乡纪委书记、监察组长冯智伟总能感受到家风的力量。冯智伟的爷爷名叫冯建华,18岁参军,也是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重机枪手的他,在一场战役中,大腿被敌军的子弹打穿,血流不止,一直咬牙坚持到战争胜利。战后,他却留下了终身残疾。冯智伟说,爷爷生前只要一提起这段经历,就会告诉自己的儿孙,尽管当时上战场打仗时自己年纪还小,心里也害怕,但想着自己是军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战场上必须全力以赴。靠着这样的信念,战友间相互鼓励,一起冲锋陷阵。“战争结束后,爷爷所在的五八九团一营的全体同志被荣记二等功,爷爷也获得了荣誉勋章。”冯智伟说,1953年爷爷申请转业回乡,组织上想安排工作,但爷爷却选择了回到农村、扎根基层。问起缘由,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有腿伤行动不便,怕给组织添麻烦,扎根基层一样能做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如今,听着爷爷讲的志愿军故事长大的冯智伟也选择扎根基层,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遇到村里着火,冯智伟毫不犹豫救火;遇到有人落水,冯智伟马上下去救人。他因此获评泰宁县“见义勇为模范”。爷爷身上那种关键时刻敢于献身的品质,在冯智伟身上得到延续。1.尽管当时上战场打仗时自己年纪还小,心里也害怕,但想着自己是军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战场上必须全力以赴。靠着这样的信念,战友间相互鼓励,一起冲锋陷阵。——冯建华2.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也是最好的致敬。——冯智伟适用话题: 传承 爱国 信念徐景才:缅怀——“再过几天,他就能回国了”11月23日一大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的小村庄里,92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徐景才穿上了军装,静静地守在电视机旁,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战友回家。陪着徐景才一起观看迎回仪式直播的,是他的曾外孙女——拜泉县长春镇纪委委员张秋月。张秋月说,当听到现场奏唱国歌、看到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时,太姥爷不时擦拭眼角。这深深触动了张秋月,太姥爷曾讲过的战争故事也涌上心头。不仅讲给家人听,2022年11月,拜泉县纪委监委党总支与拜泉县人民检察院党总支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徐景才向更多人还原了惊心动魄的战场画面:前方有敌人的枪林弹雨,后方有敌人的飞机轰炸。“大概是1952年春节,敌人的飞机飞过来,一阵狂轰滥炸。为了指挥大家疏散,我们三排的排长不幸被炮弹击中,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讲着讲着,徐景才落泪了,哽咽了,“当时,只要再过几天……再过几天……他就能回国了。就差几天啊,就没回来。”徐景才回忆,当地村民们后来帮志愿军把牺牲的人埋葬,排长也一同葬在了曾经战斗过的那座山里。张秋月告诉记者,“太姥爷年纪大了,忘了很多事,唯独不忘战友,希望英雄们早日回家,还经常提醒她和姐姐要时刻缅怀英烈。”张秋月的姐姐张春月,2017年12月从拜泉县人民检察院转隶至拜泉县纪委监委,对于太姥爷的故事,她听得更多。“太姥爷退伍后,虽然一直在家务农,但是他在部队的作风始终影响着晚辈。”张春月告诉记者,“他通过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在无形中教育着我们,必须相信组织、相信党,必须坚定政治信仰,一定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张春月给记者发来了徐景才珍藏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照片,喜报的落款时间为“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张春月说太姥爷喜欢看新闻,每当他看到电视新闻里播放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报道时,他经常感慨:“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啊!”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期间,退役军人事务部动员全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包括走访慰问抗美援朝烈士家属和老战士代表、祭扫抗美援朝烈士纪念设施、向烈士墓敬献鲜花等褒扬纪念活动。退役军人事务部还策划推出了73集微纪录片——《1950,跨过鸭绿江》,由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口述那段历史,回望过去的烽火岁月与青春故事,追忆英雄事迹。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92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第10次迎接战友回家。每年清明节前后,无论刮风下雨,李维波都会来到这里,身穿军装,为前来瞻仰的人们做义务讲解员。“我要替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尽责,要将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1.再过几天,他就能回国了。——徐景才2. 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啊!——徐景才3..我要替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尽责,要将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李维波适用话题:责任与担当 传承英烈精神 爱国情怀 致敬英雄战友和亲人的思念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前夕,90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再次拿出那套珍藏已久的老式军装,小心翼翼地挂上军功章,整平后放进衣柜。2014年3月28日,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那天,天刚微亮,李维波就穿好军装,独自一人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静静等待。“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们都是我的战友、亲人,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李维波嗓音嘶哑,喃喃说道。从那时起,每年迎接的队伍中总有一位身着老式军装的老人。每当车队经过时,他都会挺直腰杆,目视前方,抬起右臂敬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他仿佛又看见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他们戴着红花,穿着军装……每年清明节前后,耄耋之年的李维波总是身穿整洁军装,胸前戴满军功章,不辞辛苦地赶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进行免费讲解。“到这儿来讲解,既是想告诉大家志愿军战友的英勇事迹,也是想陪一陪那些还没有找到家人的无名烈士,告诉他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会永远想念他们。”李维波说。战友没有忘记他们,亲人也在苦苦找寻他们。从2019年开始,退役军人事务部委托科研机构建立了志愿军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帮助做好归国安葬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鉴定,并结合战史资料和印章等遗物寻找线索,为烈士“寻亲”。截至目前,已有吴雄奎、展志忠、陈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绪碧、许玉忠、周少武、林水实、梁佰有等10位烈士与亲人“相认”。一座陵园,几十年的时间里汇聚了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思念和致敬——在DNA比对“寻亲”成功后,志愿军烈士展志忠的后人把一包取自家乡的黄土放进烈士棺椁。看到父亲金用善烈士的名字补刻在英名墙上后,白发苍苍的金伍星、金云星兄弟俩长跪不起,泣不成声。郑希和烈士墓前,郑莉和她的两个姐姐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从贵阳到沈阳,只为给父亲扫墓,墓前肃立3位古稀的老人,就像乖巧的孩子,在与年轻的父亲进行一次无声的长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自建成以来,烈士墓碑前,鲜花四季不断。不仅有烈士家属前来祭扫,沈阳市的各界群众每年都会到这里祭扫先烈。几乎每个沈阳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过来这里祭扫烈士墓的经历。无限的敬意,无尽的追思,铭记是最好的怀念。“祖国和人民未曾忘记”“今天的中国,如你们所愿”“去时少年身,归来忠烈魂”“归来吧!看一看万家灯火多明亮”……这几天,网友们纷纷给英烈们写下缅怀话语,读来让人感怀。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历史的天空中,英雄的名字最闪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缅怀英烈 传承精神 慎终追远 民族的骄傲跨过北纬40°,祖国带您回家——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侧记这是一条静止的纬线。从新疆到辽宁,从高原到平原,从陆地到海洋,北纬40°线静静陪伴着北国四季。它在鸭绿江上结束与我国的交汇,自此向东跨入邻国。这也是一条鲜活的纬线。以历史为经,北纬40°延展开一部岁月默片:它弥漫过战火硝烟,目送过英雄远去,又在山河无恙时见证风吹麦浪,成为忠魂对“家”的瞩望。70多年前,“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掀起鸭绿江波涛,志愿军战士向南跨过这条纬线。此去一别,无数青春永远定格在金达莱花盛开的地方。70多年后的今天,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祖国。25位烈士英灵踏过千重云浪,向北跨过这条纬线,目的地是久违了70多年的故乡。回家的路孤身在外的人,常常会梦见回家的路。对志愿军烈士而言,想来也是这样,魂牵梦绕。这条路有多长?地图上,韩国仁川到中国沈阳的直线距离约为600公里。这条路走多久?手表上,时针在表盘上踱过两圈,既飞快,也漫长。这条路与谁归?机舱内,25件覆盖国旗的棺椁和335件从泥土中挖出的遗物整齐摆放,回家的同伴是出征的战友和从未放下的家国念想。自2014年首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以来,10年时间,祖国一次一次用最高礼仪迎接英雄回家。接在韩志愿军烈士回国的运-20专机从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出发前,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为志愿军烈士棺椁一一覆盖国旗。简短的祭奠仪式上,一声“祖国接你们回家”,让屏幕前数亿国人心房颤动。七十余载异乡漂泊,从血肉之躯到英雄之魂。今日,忠烈归来!风一动,寒一重,一夜之间,寒潮突袭沈阳,气温骤降10℃。入冬以来,这是最冷的一天,却也是街上人最多的一天。片片雪花扑簌而下,短暂驻足于人们的深色棉服上。在主干道两侧,大家自发排成长队,手持国旗向路口方向张望,早早等候着一次关于回家的约定。“英灵不朽,山河永念”“忠魂不泯,丰碑永存”“英雄城市,英雄回家”……公交站台、楼宇外墙、室外大屏被句句标语点亮,对英雄的敬意化为红色暖流,淌过城市的每条街巷,淌进人们心中。无形的雪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等候,北京时间11月23日11点20分,运载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运-20专机出现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上空,两架歼-20飞机在其两侧伴飞护航。舷窗外,山河安澜,家国安宁,人民安心。“各位战友,我们已安全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跨越千里将志愿军忠烈接回了祖国怀抱!运-20机组全体成员,再次向忠烈致敬!”飞机降落后,运-20机长路中华在机舱广播中深情说道。滑行时,两道水柱从跑道两侧的消防车中喷射而出,它们在抛物线最高点相遇,一道“水门”倾泻而下,为搭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运-20专机接风洗尘。当礼兵将棺椁移下飞机,越来越密的雪花落在覆盖棺椁的五星红旗上,又很快消失,像极了七十多年前战场上冰雪难凉热血的幕幕场景。由烈士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任何时候都鲜活、热烈,让人无畏向前。雪花飞舞间,《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旋律响起。担负此次司礼演奏任务的武警北京总队军乐团已是第六次接志愿军烈士回家。看着运-20专机缓慢降落,演奏员吴钟又一次感受到肩上所背负的使命——作为英雄踏上故土听到的第一首乐曲,这是国的召唤,更是家的慰藉。“志愿军英雄是我‘跨时代的战友’,从青春到白发,他们身上的英雄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观礼人群中,“最美退役军人”关捷早早到达现场等候英雄回家。作为一名记者、作家,在他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寻找英雄”一直是这位老兵的写作主题。“我们的家很强大,也很温暖。今天,欢迎英雄回家!”等候的人从战士出征时“待我回家”的期盼,到英雄牺牲时“代我回家”的遗憾,再到如今跨越千里“带我回家”的实现,跨越70多年的等待期盼,再一次重聚在深情的目光里——当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的骑警车队即将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时,几位已过耄耋之年的志愿军老战士颤颤巍巍地从凳子上起身。他们举起右手,一齐向迎面驶来的车队敬礼。雪依旧没停,风还在呜咽。老战士们尽力挺起身子,目送一辆辆卡车从身前通过。那一刹那,被岁月锁住的时光记忆再次解封——70多年前,他们和战友乘车一同奔赴战场;70多年后,战友还是记忆里年轻的样子,永远年轻,永远澎湃,永远怀着一腔保家卫国的担当。从2014年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起,92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连续十年来迎战友回家,从未间断。“我们回国70多年,他们长眠在异国70多年。我安慰自己,只有好好活下去,替他们看看祖国,才是对英灵最大的告慰。”95岁的程茂友是现场年纪最大的志愿军老战士,“当年过鸭绿江时,战友们常说一句话:‘如果活着回来,就一起去北京天安门,看看祖国的首都;如果没能活着回来,就安葬在家乡陵园,永远守护家乡。’今天,他们回来了,终于能看到祖国的锦绣山河!”老人们诉说着对战友的思念,站立一旁的年轻人纷纷侧过头去,用手抹着眼泪。在这些老战士一字一句的讲述里,在他们一年一年的坚持中,越来越多人读懂了英雄回家的意义——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对英雄至高至诚的敬仰,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民族烙在灵魂深处的滚烫。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截至目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已完成迎回的前九批91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DNA检材提取和鉴定工作。随着第十批烈士遗骸回国,帮助烈士寻找亲人的活动还将继续。天为旌旗,山川同念。当跨越生死的距离不再遥远,当穿越时空的思念能被安放,当分别已久的忠魂终回故乡,我们就读懂了勇气和向往,回家的路也再不漫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