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资治通鉴》+《新唐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典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弱,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①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升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属:嘱托B.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俟:等到C.以征典书梯典:掌管,主管D.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阴:暗中,秘密地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社稷未安邪敢以烦执事B.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隐太子引为洗马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D.始魏公起/叛徒报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账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面不能体现唐太宗做到这一点的一项是()A.帝持掌大笑曰:“诚有是事。”B.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C.上赐玺书鼎纳之,/寻迁新安令。D.王器其直,无恨意。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C.魏征给李勘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動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勋处在必争之地,想要成就大事,应该早做打算。李勤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2)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有删改)材料二: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删改)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军A士B围C驿D上E闻F喧G哗H问I外J何K事L左M右N以O国P忠Q反R对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丙申,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用来纪日,其前一天是“乙未”。B.“朕当自处之”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C.“贵妃诚无罪”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诚”和“信”含义不同。D.“而禄山母事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一起西逃前往蜀地,在马嵬驿心怀怨恨愤怒的将士借故杨国忠谋反而杀死了杨国忠。B.杀死杨国忠后,陈玄礼请求唐玄宗割断恩情并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还想保护杨贵妃,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C.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而在反叛时却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D.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禅位”的想法遭到了杨家人的反对,在杨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下,唐玄宗改变了这个主意。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2)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11.两则材料关于唐玄宗最终处死杨贵妃的原因的记载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A2.D3.C4.D5.B6.(1)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封禅事。(2)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属:连接。句意:公卿以下大臣请求太宗行封禅礼的络绎不绝。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认为;介词,拿。句意:认为大唐不安定吗?/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B.副词,表判断;副词,表转折。句意: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不早日作打算,那么就成就不了大事了!/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D.都是动词,担任。句意:隐太子引荐他担任太子洗马。/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魏公出身于背叛朝廷的士兵之中,振臂大喊,率几十万士卒,他的威势掩盖半个天下,而他现在一败之后,再无振作,最终归附唐朝,本来就知道这天命使之有所归附。“起叛徒”是“起(于)叛徒”的省略,“叛徒”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D;“不振”是“一败”的结果,联系紧密,不能断开;且“卒”作为副词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装B。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意思是,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A.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可见能体现唐太宗虚心接纳魏征的意见。B.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可见能体现唐太宗虚心接纳魏征的意见。C.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可见能体现唐太宗虚心接纳刘仁轨的意见。D.结合“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可知,这件事不是魏征进谏,也就谈不到唐太宗虚心纳下。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产生厌倦心理”错,原文“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这里的“厌”是“满足”的意思,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正赶上;“遂”,于是、就;“寝”,止、息。(2)“按讯”,审问;“非是”,不是这样;“俾”,让、使;“让”,责备。参考译文: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四方夷族未归服吗?”答道:“归服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几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且陛下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咸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封禅事。十二日,癸丑(初四),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安危的根本所在。中书令温彦博说:“深愿陛下能经常像贞观初年那样,那就好了。”太宗问:“朕近来听政有所懈怠吗?”魏征说:“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太宗拍掌大笑着说:“确有其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大臣请求太宗行封禅礼的络绎不绝,太宗传谕说“朕有气喘的老毛病,恐怕登高会加剧,你们不必再谈论此事”。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投入狱中,自恃品秩高,谩骂陈仓尉、尉氏人刘仁轨,仁轨命人将其乱杖打死。太宗大怒,命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他。刘仁轨说:“鲁宁当着陈仓百姓却要如此羞辱我,我实在是忿恨之极,而将他杀掉。”魏征说:“陛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吗?百姓恃强而侵凌官吏,如同鲁宁一样的情况到处都是。”太宗高兴,提升刘仁轨为栎阳县丞。太宗将要去同州狩猎,刘仁轨上奏书说:“今年秋季粮食已成熟,百姓刚收割十分之一二,让他们承担狩猎事,筑路修桥,耗费一二万工力,实在是妨碍农事。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个月,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对公对私都有好处。”太宗赐给玺书表示嘉奖他的意见,不久提升刘仁轨为新安县令。(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从而落魄而不得志。他抛弃自己的资财家产不去经营,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他扮作道士。武阳郡太守元宝藏发兵响应李密,任命魏征担任书信及檄文的起草工作。李密每当看到了宝藏的书信以后,就称赞写得非常好,又加上听说是魏征所写,急忙征召他。魏征进献十条计策来说服李密,都没有得到采用。魏征后来跟随李密来到京城,很长时间都没有知名。自己请求安抚山东地区,于是被提拔为秘书丞,快马来到黎阳。当时李勣还是李密所封的太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出身于背叛朝廷的士兵之中,振臂大喊,率几十万士卒,他的威势掩盖半个天下,而他现在一败之后,再无振作,最终归附唐朝,本来就知道这天命使之有所归附。如今您处于天下必争之地,不早日作打算,那么就成就不了大事了!”李勣收到他的书信,于是定计归附于唐。刚好赶上窦建德攻陷了黎阳,俘获了魏征,授伪官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和裴矩一起逃往关内,隐太子引荐他担任太子洗马。魏征看到秦王功高,暗中劝说太子早做打算。太子事败以后,唐王责备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怎么办?”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众我的话,不会遭遇今日之祸!”李世民器重他的正直,没有一丝怨恨的意思。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7.DHL8.C9.B10.(1)(大将军)陈玄礼认为祸患是由杨国忠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让)东宫宦官李辅国把(这个想法)告知太子,太子犹豫不决。(2)皇帝想让皇太子代理自己出征,然后传位于太子,杨家诸人大为恐惧,在廷中大哭。11.①材料一中,陈玄礼认为在杨国忠被杀后,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请求陛下处死贵妃;高力士劝谏陛下处死贵妃,让将士们心安,从而化解危局。②材料二中,将士们认为贵妃是祸患的根源,请求处死贵妃。【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唐玄宗听见外面的喧哗声,就询问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杨国忠谋反。“军士围驿”构成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而“上”指唐玄宗,作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应在“上”前断句,故应在D处断句;“闻喧哗”与“问外何事”是唐玄宗的两个动作,应该在中间断开,故应在H处断开;“左右”指唐玄宗左右的官员,作后句子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句,故应在L处断句。故应在DHL处断句。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应当/对,面对。句意:我会自行处理这件事。/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C.“含义不同”错误。均为“确实,实在”。句意:贵妃确实没有罪。/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D.正确。均为“侍奉,服侍”。句意:而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理解错误,从材料一“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可知,高力士是劝说,陈述了利害关系,而不是“威胁”。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以”,认为;“诛”,诛杀;“未决”,犹豫不决。(2)“抚军”,太子随国君出征,这里指代理国君出征;“禅位”,传位;“哭于廷”,状语后置结构,在廷中大哭。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记述为“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是说陈玄礼认为在杨国忠被杀后,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请求陛下处死贵妃;其后在唐玄宗对处死杨贵妃出现犹豫后,高力士劝他“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此时高力士劝谏陛下处死贵妃,让将士们心安,从而化解危局。材料二的记述则是“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是将士们认为贵妃是祸患的根源,请求处死贵妃。参考译文:材料一:丙申日(十四日),(唐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大将军)陈玄礼认为祸患是由杨国忠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让))东宫宦官李辅国把(这个想法)告知太子,太子犹豫不决。这时恰逢有吐蕃使者二十多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说没有吃的,杨国忠还没来得及回答,士兵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有人用箭射他,射中了杨国忠坐骑的马鞍。杨国忠下马逃跑到马嵬驿西门内,被士兵追赶上杀死,并肢解了他的尸体,把首级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又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说:“你们怎么敢杀害宰相!”士兵们又杀了魏方进。韦见素听到外面大乱就出来察看,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众人喊道:“不要伤了韦相公。”有人前来救他,韦见素才免于一死。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唐玄宗听见外面的喧哗声,就询问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杨国忠谋反。唐玄宗拄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命令他们撤走,士兵不答应。唐玄宗又让高力士去问话,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被杀,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割断恩情而把贵妃处死。”唐玄宗说:“我会自行处理这件事。”然后进入驿站,拄着拐杖侧首而立。过了很久,京兆司录参军韦谔上前说道:“如今众怒难犯,形势危急而安危就在顷刻之间,希望陛下赶快做出决断!”说着不断地跪下叩头而流血不止。唐玄宗说:“贵妃长期居住在戒备森严的宫中,怎么会知道杨国忠谋反呢?”高力士说:“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贵妃还在陛下左右侍奉,他们怎么敢让自己心安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虑一下,将士们心安而陛下才会安全。”唐玄宋才命令高力士把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她。材料二:当初,安禄山因有战功,得到皇帝的宠爱,皇帝下诏让他与诸姨结为兄弟,而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安禄山来朝,一定要宴请贵妃以讨欢心。安禄山反叛,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且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皇帝想让皇太子代理自己出征,然后传位于太子,杨家诸人大为恐惧,在廷中大哭。杨国忠入宫告诉了贵妃,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皇帝改变了主意,于是作罢。皇帝西逃到了马嵬驿,陈玄礼等为国家大计杀死了杨国忠,杨国忠已死,军队还不散去。皇帝派高力士询问原因,他们说:“祸患的根源还未除去!”皇帝迫不得已,与贵妃诀别,贵妃被带走,缢杀在路边的佛寺内,用紫色褥子包裹了尸体,埋在路旁,时年三十八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