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资源简介

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什么是多则材料作文?
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本次审题立意训练以“多则名言”材料为主。
2.你们的困惑在哪些方面?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立意。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多则材料审题立意三法
一、相同型——求同法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此种审题方法简称求同法。
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共同点,即是中心观点——求同法
【示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昨天只是今天的回忆,明天只是今天的梦。——吉卜林
用今天去点亮明天!——勃朗宁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義之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孙中山
这些话引发了你哪些感触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OO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相反型——求异法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此种审题方法可以简称为求异法。
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相异点,即是中心观点——求异法
【示例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信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相对型——互补法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此种审题方法可以称为互补法。审题立意的方法:找出异同点,重组统一即是中心观点——互补法
【示例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信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拿破仑
②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欧阳修
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
④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某班班会上,同学们介绍自已最欣赏的格言名句并畅谈感想,其中有六句同学们感受尤深,这六句是:
①凡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③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魏征)
④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
请结合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在下次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分析一
材料一:表达了对孩子眼光的欣赏、羡慕,但对考生来说,“眼光是直线”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材料二:对“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现状的批评与深沉的忧虑。
材料二:对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王国”的痛心,这个伟大王国当然应该包括孩童时期的天真、直率、真诚、善良、同情等人类诸多的美好情感。
相同:看似各异,实则都在怀念“童心无暇”。
参考立意:永葆初心,守护无暇
提示:本题大可以当下的青春为原点,以时间为经纬,追忆童年的率真、直面当下青春的硬化、展望未来如何保有伟大的真诚,可辐射到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广阔生活,可献上对美好纯真的颂歌,也可表达对纯真心灵提前硬化的忧思,写作空间非常大。
分析二
①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拿破仑
(强调勇敢与成功的关系)
②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欧阳修(遇事不管困难还是容易,贵在敢作敢为)
(强调勇敢与做事的关系)
1、2两则材料从正面肯定勇敢
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
(强调挺身而斗不足为勇)
④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勇于主观蛮干,则将败亡。勇于不敢主观蛮干,则可生发。)
(强调勇于不敢则活)
真正的智者,从不对尚不理解的问题凭主观意愿蛮干妄为。
3、4两则从反面否定勇敢。
提示:这看似矛盾,实则后两句是对前两句内容上的补充,区分了匹夫之勇、盲目蛮干与真正的勇之间的差别。
最佳立意:①要智勇,不要愚勇/鲁莽②要勇敢,但不要盲目蛮干③处事要勇敢更要理智
观点表述:一个什么都“敢”的人,会走向罪恶;一个什么都“不敢”的人,会无所作为。该“敢”时挺身而出、毫不畏惧,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该“不敢”时恪守规矩,不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没胆子”,是一种道德情操,更是一种高尚人格。做人要“勇敢”,更要“勇于不敢”,这是为人处事必须恪守的准则,成功人生的不二法宝。
分析三
同:两则材料都有比喻象征义,都在谈勇攀“高峰”。
异:
材料一: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材料二: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两个人的话都有道理,实则统一,我们可以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
立意: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分析四
1凡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关键词:成败,敬重,怠慢)
大凡在各种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对自己所做之事一定非常虔敬,认真对待的;那些失败的,一定是因为怠慢了。
敬是一种精神。简单地说精神就是意志,把这种精神意志贯穿于做事的全过程,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不轻视、不怠慢,做小事如大事,视细节如全局,多一份认真和严格,少一份疏漏和失误。这才是人生的大素质、大境界。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关键词:成败,细节)
3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魏征)(关键词:成败,环境)
白岩松所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多大,他的未来就有多大。”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好是坏,决定了他的未来是繁绣花似锦还是暗淡无光。
环境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美好的环境会许我们一个灿烂的明天。消极的环境会使我们攻败垂成。面对环境,为了我们的未来,请谨慎选择。
莫叹人生怀才不遇,环境决定人生成败。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习,成长,工作环境,朋友,领导,贵人这是人际环境,人生的环境与机遇很重要。
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关键词:青春,奋斗)
青春早为,不负年少。人应当趁着青春年少的时候奋发有为。年轻人精力充沛,富有梦想,最具创造性,年轻就是创造未来,改变世界的资本。
正当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不要成佛系,更不能有暮气,不要在最需要吃苦的时候过早地贪恋安逸,不要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年轻人,就应该奔跑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地追求人生的新高度!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关键词:知识求新,创新求变,思维求活)
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每个人都要知识求新,创新求变,思维求活。
6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自信,民族认同)
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容易出现的问题】
1.不引述材料中的名言,而是另起炉灶。
2.不选够二至三句名言,只选了一句就开始行文。
3.选择名言之后,没有建立联系,没有拟写总论点,
不能说“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句名言”“给大家讲一讲读了几句名言之后的感悟”
3.不从中心论点出发去分析名言,而是自说自话,偶尔在行文中点一下名言。
4.忽略情境限制:没有发言稿格式——称呼、开场白、正文、结尾;或者文章没有发言稿应有的针对性,交流性、鼓动性等特征。
【组合立意示例】
①+②:《做事重在敬,贵在细》
①+②+③:《成功三要素:环境、细节和态度》
①+④:《努力需趁早,虔敬助成功》
②+④:《细节使青春更加丰满》
③+④:《摆脱佛系环境,选择奋斗青春》
④+⑤:《求知求新,不负青春》
①+⑥:《敬史是强国之本》
②+⑥:《强国重史必须防微杜渐》
③+④+⑥:《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④+⑥:《我的青春,我的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