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至情至性,体用合一——《陈情表》《项脊轩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陈情表》《项脊轩志》选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主要是对古代经典抒情散文的研习,人文主题是“至情至性”,以必修积累的散文阅读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着意体会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抒情散文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陈情表》是西晋时期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疏,是一篇实用文体,主要目的是推辞征辟、终养祖母,文章恳切真挚,情理交融,感人至深。在《陈情表》中,李密不仅表现了自己对祖母的拳拳孝心,更勾连了孝与忠的关系。为了推辞征令,实现奉养祖母的目的,李密巧妙而又不露痕迹地结构奏表,在文章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明确自己的目的,而是曲折委婉地先描写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景,以情打动晋武帝,为后文做了铺垫。然后表现自己的进退两难、忠孝难全。接着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一句表明自己尽孝即是为皇帝尽忠,是以孝为忠,并直击要害陈明自己并非心念旧朝从而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晓之以理,最后提出解决先尽忠再尽孝的解决方案,再次表明自己的诚恳与衷心。整篇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忠,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但是对于李密的孝情,似乎有不同评价,有学者认为李密是以孝顺祖母为借口而推辞做官,甚至评价其人格低劣,对于李密的孝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去理解看待。《项脊轩志》志物怀人,在描述项脊轩变迁的同时,以简洁笔法记述自己在其中生活通过平淡的词句、细琐的生活日常抒写悲喜交织的复杂情感,令人潸然。“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明确了文章的情感脉络,归有光先是描写了轩中读书之乐,体现出文人雅趣,笔墨重点放在轩中之悲上,叙述了家族分家、回忆亡母、追忆祖母、夫妻情谊四件琐事,表现了三代女性的温柔敦厚,也寄托了自己对家族兴衰的感慨,笔笔情深、平淡动人。归有光擅长以细节传递情感,本文中细节丰富、典型,十分形象,而且前后细节彼此关联照应,应引导学生在分析文本时留意这些特点。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都有对亲人深切的感情,至情至性,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爱亲”的文化观念。而在语言表达、抒情方式上则又不尽相同,比如《陈情表》中细节描写少,感情抒发直接,显而明,《项脊轩志》则充满大量细节描写,感情抒发含蓄,隐而深。这些不同又是与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对象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作品体用合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本课时将围绕两篇文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展开联读探究,带领同学一起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教学目标】语言积累与运用: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思维构建与提升:比较二者抒情方式的不同,能够根据写作文体、对象和目的分析不同的原因,把握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体会《陈情表》《项脊轩志》的动人情感,掌握通过细节传情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国传统的孝老爱亲文化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体会《陈情表》《项脊轩志》的动人情感,掌握通过细节传情的写作手法。难点:比较二者抒情方式的不同,能够根据写作文体、对象和目的分析不同的原因,把握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教学方法】点拨法、比较阅读、文本细读、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文观止》评价《陈情表》:“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黄宗羲评价《项脊轩志》:“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两篇课文都有打动人心的至情至性,他们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深情,二者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联读、品读。[设计意图]以经典评价明确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开门见山,以学习目标为导入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方向与重点,直截了当、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课堂探究,比读辩思学习任务一:聚焦祖孙情,理解孝内涵两篇课文都涉及到祖孙之情,请你找到描写祖孙之情的相关语句,完成下表相关语句 表现方式、艺术手法 表达的情感《陈情表》《项脊轩志》明确:相关语句 表现方式、艺术手法 表达的情感《陈情表》 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融情于事赡 养祖母终老的强烈愿望《项脊轩志》 略 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含蓄、 怀念祖母承担家族使命,振兴家族,功业未成的愧疚之情总结:(1)孝的内涵不同:奉养亲人——养口体振兴家业——养心智(2)抒情手法不同:《陈情表》直接,显而明《项脊轩志》含蓄,隐而深;《陈情表》语言简练概括,《项脊轩志》重视细节。[设计意图]以《陈情表》《项脊轩志》内容上的相同点作为比较阅读的切入点,进而分析两者在孝的内涵、抒情方式上的不同,通过表格使思考方向明确,提高条理清晰性。学习任务二:读《项脊轩志》,品深情细节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项脊轩志》文中还有哪些打动你的细节之处?例:(1)鸡栖于厅、东犬西吠:东犬西吠,暗见人心之矛盾纠纷,鸡栖于厅,大家庭的混乱无序。作者未着笔于人,却处处见人心,展现了家族分崩离析的颓败衰落。(2)娘:以指扣门,“扣”字写出母亲动作的小心翼翼,害怕惊扰孩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切。归有光七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而对母亲的思念却不曾停止。通过老妪的口中去了解追忆母亲,是一个孩子对母亲执着的思念。同时间接描写避免与下文直接记述祖母产生手法上的重复。(3)祖母:“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4)妻子:红袖添香、意趣相投,夫妻情深。能把娘家闲谈转述给丈夫,说明夫妻二人同心同德、无有嫌猜。设想妻子对小妹们问题的回答,简陋的项脊轩成为令人神往之处,妻子对项脊轩的喜爱,对轩中之人的喜爱,不言自明。明确:“悼亡念存,极挚之情,而写以极淡之笔,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民国钱基博细节的丰富性:直接回忆、间接描写、转述(视角的变换)细节的形象性:以景写情、以树比人细节的照应、关联室坏不修、复葺不居:开头修缮旧屋乐趣无穷,少年充满了读书人的雅趣和对未来的期望,而妻子死后“室坏不修”,心境已非从前,18岁的少年心境与30岁的中年颓唐令人潸然。“百年老屋”历史悠远,可见归家曾经显赫,与后文“诸父异爨”“吾家读书久不效”相对应,可以看出家族的没落。“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与“余扃牖而居”照应,少年勤勉苦读、立志振兴家业与祖母所言一一照应。总结:一间老屋,两种悲喜,三代女人,时间与空间交汇于这间小小的项脊轩,人生三大悲,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归有光在文中写了其二。但归有光没有把一腔幽怨满腹牢骚和盘托出,只是以琐碎的生活事件、动人的细节描写,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这些细节琐碎,但却最贴近人真实的生命体验,因此才如此动人,如此引人共鸣。“情到深处归平淡,平淡之中见至情。”学习任务三:细读《陈情表》,体悟孝与忠反观《陈情表》,《陈情表》中似乎缺少类似《项脊轩志》的细节,对祖母的孝多是直接抒发,有人提出如下看法:“四五百字的文章里,他要处处都榨出自己皮袍下的小来:“孤弱”,“微贱”,“孤苦”,“至微至陋”,“辛苦”,“愚诚”,“微志”......乃至文章末尾自比为狗与马。为了保全生命,李密决然自残,上演一出情感的表演。......李密拥有深厚的学养,与具备充足理性的年龄,以下三点,总觉得不可以原谅:一,对司马炎的荒淫统治,违心称之“圣朝”;二,以夸张的语气自扮可怜;三,以年迈祖母为筹码,感情的真诚度,让人怀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剔除了这篇东西,一个傲然独立的人,怎能受得了这样的软体无骨,这样的献媚匍伏呢?”——郭初阳《陈情表?残肢令!》“《陈情表》文本中,李密的人格是宵小的,机心是重重的,伎俩是炉火纯青的。......要说李密给世界还留了点什么的话,大概只有成语了吧,比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等。”——西邑《奴化教育的绝佳范本》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小组交流讨论。明确:(1)李密的谄媚:其近乎谄媚的词语,恰恰是他孝心的明证,如果李密真是谄媚之人,那又何必弃功名于不顾,大可以连夜收拾行装、奔赴洛阳,跪倒在晋武帝膝下。他的“谄媚”恰恰是因为对祖母的孝,他不得不敲碎自己读书人的傲骨,在血与泪当中忍辱求全。(2)李密的谦卑、自办可怜,也并非是为了保全性命,如果是为了活命,他又何必明知晋武帝对他已经产生怀疑,“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还要顶着巨大的压力、顶着君主的雷霆之怒,据理力争,乞求奉养祖母终老?这不正表现出他的拳拳孝心吗?(3)祖孙之情并非筹码,如果是筹码,李密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要知道此刻他已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如果他以祖母为不肯出仕的借口,心念旧国,如此有气节又何必将蜀汉称为“伪朝”,又何必极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不至于此。而史书也确实记载,祖母逝世后,李密再仕晋朝。(4)李密在文中表现出的所谓“心机”“伎俩”,恰恰是一种智慧,合理的谋篇布局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确实“功利”,但是我们要看到“功利”背后的动机恰恰是不可割舍、不能放弃的祖孙相依为命的深厚羁绊。思维提升:《陈情表》中李密主要解决的是忠孝进退的矛盾,同时也将忠和孝勾连起来。“是臣今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尽孝即是尽忠,李密告诉晋武帝,自己是以孝为忠。《论语》中的这段话能够启发我们更深地思考: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翻译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好冒犯长辈、上级,这样的情况很少。不喜欢冒犯长辈,却喜欢违法乱纪,这种情况就更没有了。君子专注用力于根本之处,根本立起来了,大道就会由此而生。孝悌,应该就是为仁的根本了吧!”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家庭和睦、团结才能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氛围,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人只有是“孝子”,才可能成为忠臣,正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李密向晋武帝表现自己的孝心,就表现出自己“不好犯上而作乱”,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设计意图]通过两则材料帮助学生辩证理解李密的思想情感,同时明确李密的抒情方式与归有光不同,这种不同与文体、写作目的有关。引用《论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孝在国家层面的意义与内涵,孝与忠的关系。学习任务四:比读至情文,体用各不同同是至情至性之文,为何《项脊轩志》细琐含蓄,《陈情表》明白直接?请你从写作目的、对象、文体等角度分析原因。明确:《陈情表》写作对象——晋武帝司马炎写作目的——说服晋武帝,推辞征令、奉养祖母终老文体——奏表、实用文体写作对象是皇帝,要说服上位者,仅有感动是不够的,在短短的篇幅里,作者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评估自己的处境,揣测皇帝的心理,思虑有序而不露痕迹,反复致意而又不能繁冗。《陈情表》不仅要陈述孝顺祖母之情,还要表达忠于朝廷之情,同时要表现出自己的虔诚、谦卑,受限于篇幅,不能描写大量琐碎细节,同时切中要害打动皇帝,自然要直白晓畅,直截了当。《项脊轩志》,“志”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情感、志物怀人,自抒情意之文,不求感人而贴近个人生命真实体验。二者文体形式不同,内容风格也因而各有不同,体现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用合一的特点。[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前三个学习任务的收束,明确文章内容情感不同、抒情方式不同,是与文章的文体形式、写作目的有直接关系的,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文体意识,感知形式与内容统一、体用合一的特点。学习任务五:技法迁移,读写结合仿照《项脊轩志》,合理想象,为《陈情表》添加能够表现祖孙情深的细节描写。例:寒冬深夜,我躺在祖母卧榻旁的小床上,似睡非睡间想到,这个冬天对于她来说又是难熬的季节。辗转难眠间,听见一声压抑低哑的咳嗽,我轻声地问:“祖母,是不是冷了?”走到她的床边,我看见她窝在层层厚重被子里的苍苍白发,伸手给她掖了掖被角。“快去睡吧,天冷,别受凉,我好得很。”祖母翻了个身,黑夜中她眼神温暖,如同多年前寒冷透骨的夜晚她搂我在怀中时一样,只是暗淡了许多。[设计意图]继续强化前面学习任务的认知,迁移写作手法,实现读写结合,同时也促进学生继续深入地理解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文传达的幽微情感。三、课后作业请自选角度,任选一篇文章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300字。[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提示中要求学生学习撰写文学点评,课后作业结合这一要求,继续落实对于文本的分析能力,巩固课堂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课后反思】从文本确定教学内容,以支架助推学生进阶——关于《陈情表》《项脊轩志》群文阅读的课后反思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中诸如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提法热度飙升,许多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一线名师纷纷提出新理论、新教法,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切身的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确有弊端,但对于新兴事物也需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群文阅读如何操作,确保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如何真正让群文阅读有其神而非空有其形,在讲授完这节课后,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认识。也曾观摩过一些群文阅读的课例,精彩者有之,机械合并几篇文章者亦有之。如果只是将两三篇文章放在一节课中讲授,我想这不能称为真正的群文教学。群文教学的生命力在哪里?群文阅读和传统单篇阅读有何区别?群文阅读区别于单篇阅读的优势又在哪里?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群文阅读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空有其表而无其实质。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怎么教,而是教什么。教学内容的确定关乎一整节课的成败。我在选择将《陈情表》《项脊轩志》两篇课文作文群文比较阅读的篇目之前,已经完成了对两篇课文的精读,在课堂上也已经完成了两篇课文的单篇教学。恰恰是在单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思考启发了我,我发现学生对于《陈情表》中的感情并不能像《项脊轩志》那样共鸣,有学生会说李密只是打感情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定李密感情的真诚性。基于此,我回到文本,希望在文本层面发现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比读当中,一个看法越来越明晰,《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琐碎却贴近生活,贴近人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学生能够快速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与归有光产生共情。而在《陈情表》中,类似《项脊轩志》的细节则几乎不可见,李密陈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之情主要是主观的直接抒发,更为直白,甚至其强烈的写作目的将这种情感部分遮蔽住。两篇文章在抒情方式上有显著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恰恰是由其文体决定的。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给李密“平反”的好机会,是两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好文本,于是我将此确定为群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希望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与鉴赏的进阶提升。从文本出发确定了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比较阅读过程中依旧需要回归文本,我首先引导学生从两篇文章最为显著的相同点入手,就是都提到了祖孙之情,进而初步比较出两篇文章抒情的不同,也初步明确孝的概念内涵。然后根据第一环节比读出的不同,继续回归文本深挖,《项脊轩志》中还有哪些细节,在学生分析时引导其理解不仅要注意写了什么细节,还要学会如何写细节。基于此比较《陈情表》情感表达的不同,在这个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两则阅读材料作为学习支架,根据他人观点来明晰自己的观点,这中间包含了思维的辩证、情感的梳理,同时也强化了孝与忠关系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的孝在个体、国家层面的不同表现。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对于两篇文章的文体、写作目的、对象的分析自然水到渠成,事实上在课堂上许多同学在第三个学习任务中已经涉及了基于文体的理解思考。最后的学习任务实际上是手法的迁移写作,继续强化对细节描写手法的掌握,同时也是对《陈情表》文本感情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实现读写结合。我认为课堂的学习任务就是学生学习的支架,支架的搭建能够帮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完美的课堂需要孜孜以求。这节课在授课过程中,仍有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学习任务三对于李密孝情的理解分析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导致了课堂时间上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学习任务四和学习任务五的展开。如果能够有更多时间给学生写一写,让更多学生展示自己补写的《陈情表》细节描写,这节课应该会更为完整充实。不过有所失也意味着有所得,学生在学习任务三中展现出的思考的全面性、辩证性、评价的真实性都是可贵的思想闪光点,我相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李密的理解一定会更为全面深刻。当然,诸如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简、指令的明确、评价的精准等方面,我仍然存在差距,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扎实修炼,不断进步。最后回到文章开始提出的问题,群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力,或许就在于对于单篇的比较与整合,如同散乱的珍珠要用丝线串联起来才能够成为美丽的项链,群文不能停留在机械的拼接上,而是要用教师的智慧寻找到比较的生发点,以此为线串联起不同文章,体现文本的互文性,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进阶,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