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性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性教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案
1.通过了解声音的特性,掌握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方法。
【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新课引入
1.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2.为什么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1音调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有高有低,有的听起来尖脆,音调高;有的听起来低沉,音调低。
帕瓦罗蒂是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被誉为“高音C之王”
2.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约四分之一,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2)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分别约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再次拨动,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并填入表格中
注意:三次实验要用相同大小的力
实验结论
比较三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高低,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钢尺发声的音调越低,因而可知,物体振动得快,发声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声的音调就低。
3.频率
(1)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用字母f表示。
(2)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如果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就是100Hz。
(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4)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生明显变化的声音的特征量是音调,这说明该特征量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Hz到20000Hz。
(2)超声波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因为它们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3)次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4)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的不同,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或低频声波反应灵敏。
有时在你认为很安静、没有任何声音时,猫或者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觉。
1.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在相同条件下,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4.发生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时会伴有次声波产生,很多动物都能听到这些声音,例如狗、大象等;有些动物可以发出超声波,例如海豚、蝙蝠等;有些动物可以发出次声波,例如大象。
小练习
春天里,经常会看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行,如果其中某只蝴蝶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30次,则其振动的频率是6 Hz,人类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解析:蝴蝶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30次,则其振动的频率为:30次/5s=6Hz。人类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6Hz不在人类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类不能听到蝴蝶振翅的声音。
知识点2响度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俗称音量。
例如: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大,即响度大。平常我们说的“高声喧哗”“低声细语”都是指响度
2.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实验:
(1)把系好乒乓球的细线拴在铁架台上,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现象:用较大力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用较小力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
实验结论
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小,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小。
在该实验中,我们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振动幅度不同,然后通过音叉弹开乒乓球的距离来间接反映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是放大法,放大法是转换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3.振幅
(1)定义: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物理学中 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响度决定于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振幅与波形图
观察比较两个波形图发现:左边的振幅小,响度小,右边的振幅大,响度大。
5.影响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的因素
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除与响度的大小有关外,还与距声源的距离和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响度越小、距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越小。
讨论:生活中喇叭为什么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
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用喇叭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传播得更远些。
用喇叭或者管状物传递声音,没有增大声音的响度,只是减少了声音的散失,从而增强传声效果。
典型例题
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听诊器能(C)
A.改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B.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D.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音调变高
解析:听诊器是利用声音在管内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传入人耳的声音的响度的原理工作的,听诊器可使医生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病人是否有病症。
知识点3音色
1.音色反映了物体发出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的发声体即使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响度都相同,它们的声波也有所区别,这是由于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决定音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自身因素。
例如: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不同,就是音色不同。
3.音色差异的利用
(1)根据音色可以分辨出不同乐器和不同人的声音,在欣赏交响乐时,人们能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闻其声而知其人”也是因为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同一发声体如果其结构发生变化,音色也将变化,因此,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瓷器内部是否有裂纹、机器运转是否正常等。
4.声音的三特性
小练习
弹奏前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调,根据乐器发声的音色,可以听出是什么乐器在演奏(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解析:物体振动的快慢由物体的材料、长度、橫截面积和张紧程度决定的,故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调节琴弦的振动频率,从而调整音调,不同的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判断乐器。
乐音和乐器
许多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人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
编钟
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乐器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虽然各种乐器看上去千差万别,音色和演奏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所有乐器的物理原理都是—样的: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课堂总结
课堂训练
1.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小明,上学去啦!”,正在看书的小明听到声音就知道是好朋友小超在叫他,小明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C)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3.演员弹奏钢琴时,使用相同的力量弹不同的键,这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振幅
4.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智能机器人Troika可以用简单语言与人类交流。关于机器人的声音(C)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108 m/s
5.关于音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音调的高低只与发声体的长度有关
B.“闻其声便知其人”判断的依据就是音调
C.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无关
D.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6.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类能听到吗?
解析: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所以它1s内振动了350次,即频率为350Hz。而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所以人能听到。
答:350Hz;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