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真题分项精练(二)文言文阅读1.(2023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潟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节选自《史记·河渠书》)[注] 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潟(xì)卤:土地含过量的盐碱。(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韩闻秦之好兴事( )②欲罢之,毋令东伐( )③东注洛三百余里( )④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蒙乃始就学B.屠乃奔倚其下C.陈胜、吴广乃谋曰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2分)译文: ②秦以富强,卒并诸侯。(2分)译文: (4)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 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2分)答: 2.(2023江苏扬州中考)文言文阅读。(13分)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震方用事,性刻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劾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注] ①[忮(zhì)]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ì)]挖坑掩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官属相戒( )②寻遇赦复官( )③躬自操作( )④适驾至(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移 时 又 白 之 震 愈 怒 拂 衣 起(3)翻译句子。(4分)①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译文: ②谔匍匐前,具道所以。译文: (4)【新考法·关联教材】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有何不同 (3分)答: 3.(2023天津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7分) 先恭王①性刚直。当时誉②鄂文端公③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④诸公,每训梿⑤必以诸城⑥为式⑦。文恪薨,王亲临其丧。壬戌冬,路过三河旅店,见壁有文达诗,挑灯属和⑧,涔然泪下,其真挚也如此。又善料事。甲午秋,王伦叛于寿张,率党北上,围临清,势甚汹恶。王笑曰:“贼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扬,而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逾旬,果为舒文襄公所灭。(节选自《啸亭续录》,有删改)[注] ①恭王:名永恩,谥号恭,清代宗室大臣。②誉:称颂,赞美。③鄂文端公:鄂尔泰,别号西林。④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均为清代贤士、名臣。⑤梿:恭王永恩之子。⑥诸城:刘文正是山东诸城人,此处以诸城代指刘文正。⑦式:标准,榜样。⑧属(zhǔ)和:作诗与别人唱和。(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①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诸公 素: ②率党北上 率: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译文: (3)请结合原文分析,恭王永恩具有怎样的品格与才能。(3分)答: 4.(2023江西中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回答问题。(10分)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 ”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之常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 ①曷若:何如。②中:适当。③要(yāo):要挟。这里意为强谏,迫使对方听从。④莅众:统治、管理百姓。⑤阿(ē)党之义:这里指偏私结党的私情私义。⑥莱:古国名。⑦夷维:地名。⑧相齐:任齐国相。⑨危言:慎言。⑩衡命:违背命令。(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冠( )②故( )③衣(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三者,君子之常行也。译文: ②国有道,即顺命。译文: (3)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崇敬晏子的原因。(3分)答: 5.(2023山东济南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8分)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遂野田日辟,民食以裕。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 ”请之中书省,得罢役。济宁人皆赞之。视事[注]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注] 视事:办公。(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又 立 社 学 数 百 葺 孔 子 庙 堂 教 化 兴 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 译文: (3)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方克勤是如何做到“视事三年,户口増数倍,一郡饶足”的。(答出两点即可)(3分)答: 答案全解全析1.答案 (1)①听说 ②进攻,征伐 ③向东 ④对的(或:正确)(2)D(3)①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②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4)(示例1)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可是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示例2)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解析 (1)解释文言词语,应结合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同时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如“东”,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2)例句中的“乃”是“于是,就”的意思。A、B、C项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项是“竟然,居然”的意思。(3)①重点词:始,起初、当初;间,间谍;成,修成;利,对……有利。②重点词:以,因为;卒,最终;并,兼并。(4)有明确的观点,结合情节作简要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韩国听说秦国好为土木之事,想借此来消耗秦国的实力,不让它向东攻伐,于是派水利工匠郑国找机会劝说秦王,让秦国凿穿泾水,从中山起西到谷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希望用它来灌溉农田。工程修建中,秦王察觉出韩国的计谋,秦王想杀掉郑国。郑国说:“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秦王认为他说得对,最终让郑国修成了水渠。水渠修成后,引来淤积混浊的泾河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都有一钟(古代容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于是关中地区成了肥沃的良田,没有了灾荒年头。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于是把这条水渠称作“郑国渠”。2.答案 (1)①告诫 ②不久 ③亲自 ④正好(2)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3)①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②陈谔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缘由。(4)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解析 (1)①④可根据句意推断词义。②③可采用课内知识迁移法解释词语,如:“寻”,和《桃花源记》中“寻病终”的“寻”意思一致;“躬”,和《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的“躬”意思一致。(2)本句意思是:过了一会儿,(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移时又白之”是说尹昌隆再次禀报,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震愈怒”“拂衣起”分别说明吕震听后的神态和动作,二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断句即可。(3)①重点词:退,退下;白,汇报;行,实行。②重点词:前,上前、前行;具,详细;所以,指事情的缘由。(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用自己和徐公的美貌进行对比,用自身的情况委婉劝谏齐威王。选文中尹昌隆执意劝谏、陈谔犯颜直谏,二人的奏对方式都比较刚烈直接。据此作答即可。[参考译文] 尹昌隆,字彦谦,是泰和人。……尚书吕震正在掌权,(他)性格刻薄刚愎。属官互相告诫,没有人敢来汇报事情。尹昌隆上前禀报事情,吕震恼怒不回应。过了一会儿,(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吕震大怒,上奏说昌隆假托东宫臣僚(的身份),暗中想结党,蓄藏无君之心。(尹昌隆)被逮捕入狱。不久遇上赦令得以复官。(他)去拜见吕震,吕震温言接待他。他入宫处理先前的奏章,又被投进锦衣卫监狱,并被抄了家。 陈谔,字克忠,是番禺人。永乐年间,经由乡里推荐进入太学,后被任命刑科给事中。(他)遇事刚毅果断,弹劾事情无所避忌。每次奏事,声音大如洪钟。皇帝命令将他饿了几天,奏对时依然如故。(他)说:“这是天性。”(皇帝)每次见他,都称呼他为“大声秀才”。曾经他因为上书言事违逆了皇帝的意思,(皇帝)命人挖坑将其掩埋在奉天门外,只露出他的头。过了七天陈谔也没死,就赦免了他,官复原职。过了不久,(他)再次违逆了皇帝的意思,被罚去修象房。因为贫困不能雇佣劳力,就自己亲自动手。正好遇到皇帝路过,皇帝问他是谁。陈谔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缘由。皇帝怜悯他,下令将其官复原职。3.答案 (1)①一向,平素 ②率领,带领(2)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驻扎军队,这是(他们)自取失败的做法。(3)品格:恭王永恩不盲从于他人对鄂尔泰的称赞,能够直言鄂尔泰的不足之处,体现了他的刚直不阿;他平素喜欢贤士,并以贤教子,亲临文恪丧,流泪属和文达诗,体现了他的敬贤重情。才能:能够通过分析敌情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预测,说明他善料事,具有军事才能。解析 (1)“素”和“率”是常见文言实词,结合语境解释即可。(2)重点词语:屯兵,驻扎军队;于,在;坚城,坚固的城池;此,这;自败,自取失败;道,做法。(3)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关键句作答。如由“先恭王性刚直”“其真挚也如此”等关键句可归纳出恭王永恩具有“刚直”“敬贤重情”的品格,由恭王永恩预测王伦反叛必败一事可归纳出他“善料事,具有军事才能”。[参考译文] 先恭王性情刚直。当时人们都称赞鄂尔泰能够居相位,恭王很不认为是这样,说:“居相位的人,应当有丞相的气度,鄂尔泰偏袒乡党,不能担负起平定天下的道义!”(恭王)一向喜欢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等人,每次教育孩子的时候必定拿刘文正作为榜样。曹文恪去世之后,恭王亲自参加他的葬礼。壬戌年的冬天,(恭王)路过三河旅店,看见墙壁有裘文达的诗,就挑亮灯光作诗相和,涔然泪下,其中真挚的感情达到如此地步。(恭王)还善于预料事情的发展走向。甲午年的秋天,王伦在寿张叛变,率领叛党北上,包围了临清,形势非常凶险。恭王笑着说:“叛贼不往西走大名,却南下走淮州、扬州,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驻扎军队,这是(他们)自取失败的做法。”过了十来天,(叛军)果然被舒文襄公消灭了。4.答案 (1)①帽子 ②所以 ③穿衣服(穿)(2)①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的日常行为。②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3)(示例)司马迁崇敬晏子是因为:晏子有力行节俭、言行一致、正直谨慎等君子品行;事齐三朝,被推重;能三世显名于诸侯。解析 (1)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衣”,本义是名词,衣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穿衣服。(2)①重点词语:三者,这三个方面;常行,日常行为。②重点词语:道,道义;顺命,顺从命令。(3)结合第一篇文章“身行顺,治事公”以及第二篇文章“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等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君子的日常行为什么样 ”晏子回答说:“衣冠不适当,不敢进入朝廷;说的话不符合义,不敢强谏君王;自身行为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去统治、管理百姓。君子衣冠没有不端正的,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所说的话没有不符合义的,所以下面没有欺骗上级的通报;自身行为正直,办事公正,所以国家没有偏私结党的私情私义。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的日常所行。” 晏平仲,名婴,是莱地夷维人。(他)服侍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力行节俭而受齐国人推重。(他)担任齐国相后,吃饭不用两样肉菜,姬妾不穿丝织品。他在朝廷上,国君谈到的事,他就谨慎地回答;国君没谈到的事,他也谨慎行事。国家有道义,就顺从命令(行事);国家无道义,就违背命令(不行事)。因此连续三朝名声在诸侯中显扬。5.答案 (1)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2)(示例)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 (3)①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②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③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④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解析 (1)句意为:(方克勤)又设立学校几百所,修缮孔子庙堂,政教风化(因此)兴起。“立社学数百”和“葺孔子庙堂”是方克勤采取的措施,二者为并列短句,中间应断开;“教化兴起”是措施产生的效果,应单独成句。故断句为: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2)重点词语:方,正、正在;耕耘,耕种;暇,空闲;奈何,怎么;役,劳役。(3)根据“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可概括出: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根据“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可概括出: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根据“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可概括出: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根据“请之中书省,得罢役”可概括出: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参考译文]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予济宁知府之职。当时(朝廷)开始下诏让百姓开垦荒地,过三年才收税。官吏征税大都不等到期,百姓声称诏书不守信用,便抛弃离开,田地又荒芜了。方克勤与百姓约定,到期收税。区分田地为九等,按田地等级征税,官吏不能做不法之事,荒野因此一天天开辟出来,老百姓的粮食因而充足。(方克勤)又设立学校几百所,修缮孔子庙堂,政教风化(因此)兴起。盛夏时节,守将督责民夫修筑城墙。方克勤说:“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 ”(他)向中书省请命,得以罢免劳役。济宁人都称赞他。(他)办公三年,户口增加几倍,全郡都富饶丰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