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学人文基础》项目教学法教案活动项目 第十教学项目:国学经典研读 总课时数:6项目分析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改革开放至今,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进行重新认识,对国学的学习逐渐重视。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国学知识。 教学重点:经典段落背诵;教学难点:人人过关。 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涉及到的概念以及本次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用途。教师应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活动目的 1、知识目标:①了解孔子与论语;②了解诸子及其精髓;③对儒家经典的正确态度。2.能力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经典句段。 3、情感目标:增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自豪感与敬畏心。活动任务 任务1:了解孔子与《论语》;任务2:背诵《论语选读》;任务3:了解诸子;任务4:诸子文选导读。。 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的描述。项目教学的题目要来源于实践。设备或工具活动内容:项目分组分工情况 1.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男生、女生尽量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2.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该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从项目规划,到人员分工,到每个实验情况,到综合测试,直至最后总结汇报。 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这样做培养学生组织整个项目的能力。一般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实行轮换制,具体每个分工也是轮换制,这样确保每人都有锻炼的机会。活动方案的确定 1.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程序要求,初步确定程序整体方案。2.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活动方案。3.项目负责人定出整体的实施步骤,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4.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整体的实施步骤和基本过程,指导教师同意后可以开始实施。) 指导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活动方案,鼓励学生有创新,在思路上引导学生。活动任务 组长组织大家背诵《论语》20段,人人过关。 项目活动中有分工,有合作,所有人应在统一活动思想指导下完成各自的工作。在确定活动方案的基础上,大家对活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每人根据分工独立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完成后要向大家解释说明。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示范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 1、什么是国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2、孔子的生平,《论语》,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的教育理论孔子(约公元前551——公元前479)鲁国昌平乡陬邑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66岁娶颜徵在为妻,当时颜徵在不到20岁。老夫少妻,时人谓之野合。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幼年丧父,家道贫寒,但孔子“志于学”,学无常师,好学不厌,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宏,学琴于师襄。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大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一边开课讲学,一边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他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孔子的教育观可概括为四点:一是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二是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三是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认为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四是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孔子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他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诸如“文圣尼父”、 “至圣文宣王”、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3、《论语》选读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00年左右)。东汉时,《论语》进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台湾的南怀瑾教授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大陆学者李准说:《论语》虽然是代表中国封建文化的经典,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源,必须阅读这一本书。它的“仁”学以及对教育的理论,都是全人类的瑰宝。《论语》字句精当,也可当作文学书籍来读。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铸造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4、观赏电影《孔子》节选 5分钟15分钟15分钟15分钟第二课时 逐段讲读背诵《论语》20段。布置作业 45分钟5分钟第三课时 逐段讲背诵《论语》20段, 50分钟第四课时 1、欣赏于丹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讲《论语》2、诸子百家介绍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 ( http: / / baike. / view / 47876.htm" \t "_blank )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流传较广泛的是儒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51931.htm" \t "_blank )、道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2762.htm" \t "_blank )、阴阳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54508.htm" \t "_blank )、法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22147.htm" \t "_blank )、名家、墨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2748.htm" \t "_blank )、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152.htm" \t "_blank )。政治上,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思想上,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诸子百家中,儒家的地位最显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如日本和“四小龙”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大力提倡儒教。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社会。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光明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关于儒家的起源,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做为儒家思想的基础。进一步通过“义”的观念,推导出了“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即认为: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这与道家的“无为”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之后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要说孟子了,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西汉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 宋代出现了“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到明代,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随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演变,说明它其实已经步入了极端。 到了近代五四时期,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儒学遭到空前大难。 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冯友兰等,现代新儒学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两大重要思潮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派和自由主义的西化派)。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即:《诗经》、《尚书》、《周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从此失传。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到了五四时期,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五四运动”。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在“文革”时期,儒学遭到最惨重的打击。 虽然如此,但儒学经历了二千多年历史发展,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作为植根于中国固有价值系统的“儒学”能够自我调整,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在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即传统文化)的代名词。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可以混为一谈。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大体上是清楚的。而道家是一个哲学思想流派。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如道教中的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等教义,是与老庄的自然之道相背的!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的思想都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化,还是要回到它的起点即“道”。道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本原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到“道”的影响的。或者也可以把“道”简单理解为“规律”。对于存活于天地间的人类,道家为之提供了“处世”的智慧。《道德经》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是老子看到了发展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着的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道德经》第48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大致意思是说:事事效仿别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后达到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地步。此外,在《道德经》中还包括了许多观点。比如说:老子从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引发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后来出现的中医、养生、道教思想等无不以老子思想为宗师。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最重要的开创者,后人并称“老庄”。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的内七篇是全书的重点,是庄子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再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西晋的郭象在他的《庄子注》中主张: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各顺其适”的思想,主张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道家的辩证思维,为中国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占据优势主导地位。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中国的知识份子在士途失意时能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李斯、韩非。代表著作:《管子》、《商君书》、《韩非子》。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很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字:“法”、“术”、“势”。这也是法家提出的治国方略。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法家认为一旦制订了就要严格按照条文办事,不徇私;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要求平等守法。著名的“商鞅立木”的故事就说明了这种“有法必依”的思想。所谓“术”,就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法家认为,作为君主不是什么都要管,而应该分派给别人去管事,君主使用政治手段“管人”就行了。 所谓“势”,就是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利,法家认为要确立“势”就要确立君主的无上权威,所谓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法家“不法古、不循今”,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即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在此基础上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韩非子更提出了“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法家思想中的“法治”和我们现在的“民主式的法治”有根本区别,法家所主张的法治其实是“绝对”的君主集权。附:儒、法、道思想的互补性 不可否认的是:儒、法、道三家思想区别很大。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的是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但其实三家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的。比如在治理国家方面,现在一般认为中国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也就是说: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实践证明:在动乱时代,军阀割据,这时法家路线最适用;在动乱结束初期,人口凋弊,生产破坏,要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时道家无为政治最适用;当国家稳定走上正轨之后,又以儒家路线最适用。汉武帝时的董仲舒以儒家为基础,以法家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框架。可以说这不仅是我们古代的治国方略,就算是现代,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治国方针仍可看出这种思想的影子。所以,儒、法、道三家单独分开看各有缺点,都不完善,但把他们互补起来却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这个体系大到治理国家、经营管理企业,小到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都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3、作业布置 15分钟30分钟5分钟第五 课时 讲读诸子文选, 50分钟第六课时 讲读诸子文选欣赏易中天教授在cctv百家讲坛讲《诸子百家》的节选。 20分钟30分钟活动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防止个别学生露背,除课堂上背诵外,要求按小组逐人逐段的背过,由组长在组员的教材上逐段签名。(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写出你所完成的部分遇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你是如何解决的,把判断、分析以及解决过程要记录下来。) 这是活动比较重要的部分,没有遇到问题不一定是好事,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总结 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背诵能手,当堂比赛。 通过总结是把活动进行升华,使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有所提高。教师总结 根据各项目组完成过程的具体情况,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同时还要指出问题所在,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讲评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结能力等。活动作业 课后阅读教材,将《论语》20段背写在作业本上,并让组长签名。预习下一项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