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学人文基础》项目教学法教案活动项目 第五教学项目:现代文学作品讲评 总课时数:4项目分析 文学生活是现代人的生活内容也应该是一种文化人的生活方式。业余文化生活的基础是文学,读文学作品不仅可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素养,对提高文字与口语表达有直接作用。 教学重点:从阅读中学做人的道理,教学难点:正确看待生存环境。 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涉及到的概念以及本次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用途。教师应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活动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阅读的意义,了解小说史略,了解莫言、铁凝、贾平凹、张平,读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现实意义2、能力目标:在平淡中、困苦中、危难中顽强地生存。3、情感目标:培养坚韧的毅力,有追求,有坚守,坦荡乐观。活动任务 任务1:导读读《静虚村记》《孕妇和牛》《姐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任务2:讨论人的生存能力。 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的描述。项目教学的题目要来源于实践。设备或工具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中长篇小说;教师准备多媒体,小说史料视频,相关作家作品视频。活动内容:活动方案的确定 1.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程序要求,初步确定程序整体方案。2.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活动方案。3.项目负责人定出整体的实施步骤,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4.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整体的实施步骤和操作的基本过程,指导教师同意后可以开始实施。) 指导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活动方案,鼓励学生有创新,在思路上引导学生。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示范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 1、师生漫谈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明清时期的小说,很多是按说话人的说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所以那时多是章回小说,至明朝后期,一些作者在尝试创作一些纯文学的小说作品。《金瓶梅》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写实的纯文学小说。到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把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五四”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奠基的重任,他们的笔锋重点对准普通中国人,表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状态,体现了一种强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识。 鲁迅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等。30年代初期,出现了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他们以科学的社会观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中国现代社会作全景式的观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质和基本规律。老舍的《月牙儿》,钱钟书《围城》以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 张恨水《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门贵族的兴盛衰败史。张爱玲《倾城之恋》展示了一些华人空虚、糜烂、堕落、变态的灵魂。 沈从文《边城》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清纯美的人生图景。解放前后,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赵树理的代表作是《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等。《荷花淀》追求的艺术境界的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7), 小说创作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有柳青《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 梁斌的《红旗谱》。反映农村题材的有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浩然《艳阳天》等。这些小说反映了建国后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但这个时期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许多作品显得类型化、模式化。新时期十年(1977——1987),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拉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作家们勇敢地正视十年动乱的生活真相,真实地、多侧面地再现“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悲剧和精神创伤。其后,作家们不再满足于控诉,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来观察与思考以往的教训求得对历史有一个再认识。这个时期有影响的作品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蒙《布礼》、谌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平的《姐姐》等。另外一些作家共同发起“寻根运动”,这些人包括韩少功,莫言,阿城。他们寻求把文学与文化重新联系到中国传统,其他作家如余华等人尝试较为前卫的写作手法去大胆展示他们对新的内容新形式的表述。1985年前后,如贾平凹《废都》、商州系列散文等,他们不仅写民俗、民风,还把民俗民风看成一种文化现象,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寻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须与病态的根须。汪曾祺《受戒》,王安忆《小城之恋》一些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作家这一时期很活跃,他们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追求一种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叶兆言、余华、苏童、方方、池莉、格非等。现代派小说:着力表现人们在新的条件下精神与现实的错位,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阵痛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与影响。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通过对一群放纵任性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描写,通过他们的胡闹、放纵、混乱、骚动表现出一部分青年对现状的不安与对未来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与苦恼。一些作家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艺术的创新上大胆探索使创作走向多元化。如王蒙《夜的眼》《春之声》《坚硬的稀粥》,莫言的《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等。随着市场开放改革越演越烈,小说大众化明显,香港的金庸武侠小说,台湾琼瑶的言情小说,吸引了大批的大陆读者,北京的王朔,被称为痞子,是最明显偏向商业化的代表,虽嬉笑怒骂,但不乏深刻的主题,受到不少人的热捧。进入21世纪,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网络文学“自由、快捷、恣意”,打破了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使文学回归民间,在屏幕前在网络上随意自由地发表,摆脱了其他传播媒体的束缚,剔除了较多的功利色彩,使主体的创作心态显得更加自由、开放,无拘无束,韩寒以“反讽”、“戏仿”等契合“后80年代”内在美学特征的方式,找到了对应“时代”的“文学”,或者说对应“内容”的“形式”。走市场的郭敬明有庞大的青少年读者,而逐渐成熟的韩寒以他的见识和胆略直面现实,写作重点也由小说偏向于时评散文。当今社会,小说已回归它的本位,复归平静。平地一声雷,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小说创作与阅读又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热潮。莫言的成功得益于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莫言和他的作品。莫言的成功得益于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在《百年孤独》一开始就写到,吉卜赛人抱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吉卜赛人带来了磁铁、望远镜和放大镜等“新鲜玩意儿”,但是两块磁铁要用一头大骡子和一群山羊来换,放大镜又要用两块磁铁加上三块金币。为了看一下从未见过的冰块,居民们每人要付五个里亚尔,摸一下价钱还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世纪中期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的小说作家,努力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予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要加倍。 看过全书,再回看这段情节,就能明白这根本不是在写吉卜赛人,而是隐喻殖民者对贫苦人民的搜刮。在莫言的笔下,语言是为人的思想情感服务的。就是说,你觉得是什么,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什么,不真实与真实交错,更显真实。他常常用一个完全相反的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事物,像“华丽的肠子”,再如“淡雅的腥气”……让人读了之后都有些恍惚,难以分辨到底是高雅还是猥亵,尽管在主人公的眼睛里和鼻子里,这是无比真实的。又如,在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中有段描写“奶奶”花轿的文字:“花轿里破破烂烂,肮脏污浊,它像具棺材,不知装过了多少个必定成为死尸的新娘,轿壁上衬里的黄缎子脏得流油,五只苍蝇有三只在奶奶头上方嗡嗡地飞翔,有两只伏在轿帘上,用棒状的墨腿擦着明亮的眼睛”。在《四十一炮》里:“后来,吴大肚子被送进了医院,医生把他的肚皮豁开,用了很长时间,才把那些嚼得半烂不烂的油条段儿清理干净。我的父亲没进医院,但是在河堤上走了整整一夜,走几步,就低头呕出一段油条,在他的身后,跟随着村里十几条饿得眼睛发蓝的狗,后来连邻村的狗也来了。它们为了抢食我父亲呕出来的油条,厮咬成一团,从河堤咬到河底,又从河底咬上河堤。”在这些文字中,莫言精心描述了很多与人们正常审美趋向迥异的事物,并且将丑陋和污秽尽情地放大和夸张,体现出了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浓重的荒诞感。2、教师讲本地的知名作家及其作品。3、作家群是一个既有才气由能奋斗的群体,莫言、贾平凹、张平的成长启示。 25分钟10分钟5分钟10分钟第二课时 品读贾平凹《静虚村记》作者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52年。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贾平凹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在这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卷。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美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显得既原始又古旧,但是因为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所以得到贾平凹的盛赞: “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更有甚者,贾平凹还以写意性的笔触描绘那飘香的槐花饭、甘甜沁人的井水、夜间从窗缝钻入的蝴蝶、彻夜鸣叫的蛐蛐和粒粒如粟的鲜玉米,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并且,即便是日常生活的记录,比如吃饭、喝酒、聊天、洗衣、种菜、养鸡等,在他灵敏的笔下让人感觉到诗意盎然。而贾平凹最想告诉我们的却是,这个自然素朴之地,不但民风淳朴,而且人美心也美。对于日渐趋利庸俗的社会来说,这样的地方是多么难得的。而在这里,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统一,让人神往。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净”的地方。它甚至“拙扑”的像“一首古老的民歌”。同时与自然的接近使得这里的人们极易受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人,住着茅屋,但并不觉得寒酸;虽然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但他们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没有心灵的束缚,没有形体上的痛苦,一切的活动在这里,都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而行动的。而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率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同时也昭示了一切。《静虚村记》中的和谐美也源于自然的人化。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人心灵的投射。人在呼唤自然,自然也在回应人类。作者厌倦了城市中的人情冷落,静虚村便有“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就连那茅屋梁上的燕子也颇解人意的“从不撒下粪来,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这种自然与人的默契已超出了人与人的交流,它是作者内心纯净无念时产生的,而这一时刻人即是自然,自然即是人。他们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即“天人合一”以及佛道思想。贾平凹的散文散发出以超越为特征的禅意。禅的超越不但超越语言、理性,而且还超越生命与万物和时空的隔阂,最终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禅宗那则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见山还是山,再见水还是水”的语录,就直接表达了对人的生命与客观世界高度融合的向往。这在《静虚村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 “静虚村”这个古朴、宁静而温馨的地方,作者那颗被纷扰的现实世界弄得焦躁不安的心得到了抚慰,心境变得如 “静虚村”一样静谧、清淡、平和。人世间的一切苦痛荣辱全都忘却于脑后,吃饭、喝酒、养鸡、种菜、聊天,甚至还与村人一起疯跑……一切都可以率性而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事实上这就是贾平凹所希冀的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也是禅的最高境界,它是一种体验与感应。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和一种艺术追求,“这既是个体生命超越狭隘眼界,将一己存在汇入无限的宇宙大流的高超生命智慧,又是个体生命自我提升、完善,汇入无言的宇宙大美的创造性的诗意境界” 总的来说《静虚村记》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物都与人的世界交织,成为有灵性、有诗意的生命。贾平凹在《静虚村记》中把传统诗化成一种符合人性的自然存在,一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和心灵结构的文化时空。将他们彼此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物我统一的境界。讨论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对精神与物质生产的焦虑。 40分钟10分钟第三课时 1、品读张平的《姐姐》,了解文革对人性的摧残。张平,男,汉族,1954年生于西安,幼年时父亲被打成右派,全家被遣返祖籍山西运城市新绛农村。初中没上完便回乡务农。1978年,考上了山西师大中文系。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祭妻》《姐姐》《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等。现为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作品主要描写了姐姐这个身处困境的农村妇女的命运和性格。姐姐原本是一个有着花样年华的大学教授的女儿,因为文革嫁到农村成为农妇。拨乱反正后,父亲恢复工作,也要姐姐回城,但姐姐拒绝了。此时的姐姐已经成了一位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农村妇女,她是那个家庭的主心骨,承担着操持整个家庭生活的重任,这个有着兄弟七八个人的家庭一旦离开姐姐就要立即崩溃。这篇小说的亮点就是写出了人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善良。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书写是张平最初写作的主題。 2、观赏电影《活着》选段。3、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20分钟20分钟10分钟第四课时 阅读铁凝《孕妇与牛》理解读书的意义铁凝,女,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57年生于北京,75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北插队并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铁凝文集》(5卷本),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300余万字。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铁凝能从一般人的习以为常中做出极敏感的艺术捕捉.不是去重复已知的生活内涵,而是竭力寻求隐藏在某地背后的诗。这篇作品从这平平常常的生活气息中受到触动,生出一派关于女人、关于孕育生命、关于憧憬与热望的生机盎然的意境。情节精炼,意蕴纯厚,语言淳朴,读来酣畅淋漓。2、阅读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分析其现实意义王小波(1952——1997)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牟平。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王小波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荒谬和苦难做出最彻底的反讽。他厌恶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绵,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卡尔维诺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所创作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成为先锋派作家的经典。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告诉我们,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免不了被社会、他人所设置,因而会受到压抑。屈从这种压抑可能会获得一些世俗的利益,但是却会丧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人应该如何面对这种两难处境。作者笔下的猪可谓是“性情中猪”:它饥则食,渴则饮;对友好者亲近,对敌视者戒备;吃饱喝足后还搞搞恶作剧:或跳到房顶晒太阳,或模仿各种声响,有时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竟“鸣笛”让糖厂工人提前下班,弄得工人皆大欢喜,弄得领导兴师问罪,弄得读者啼笑皆非,就这样,王小波用暗示影射的笔法夹叙夹议地描绘出一个呼之欲出、个性张扬、颇类人性的猪的形象。鲜明地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黑色幽默”——猪性在被设置和压抑中顽强而又滑稽地回归它的本质,并昭示着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命题:社会规范走向极端便导致失范,人为的设置往往造成悲剧与荒诞。返璞归真,顺其自然才是动物世界乃至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这也是文章的意蕴所在。3、布置作业,预习下一活动项目:民歌与流行歌曲。 20分钟25分钟5分钟活动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尽量不直接讨论敏感的理论问题。2、对个别同学可能提出的尖锐问题可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择优而点评。不武断,不训斥。(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写出你所完成的部分遇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你是如何解决的,把判断、分析以及解决过程要记录下来。) 这是活动比较重要的部分,没有遇到问题不一定是好事,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总结 通过参加有哪些收获,通过活动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另外也是指出你还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有哪些疑问,等等。 通过总结是把活动进行升华,使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有所提高。根据以上情况写出活动报告 每人写一篇学习后的综述性的报告。各项目组负责人进行汇报 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报,全班同学边听可以边提问题,各组学生给打一个分,教师给打一个分。评选出优秀的项目组进行奖励。 这是各组互相交流的机会,通过提问或被提问,学生自已要搞清楚所做的内容,教师可以对提问的学生或回答比较好的学习进行加分教师总结 根据各项目组完成过程的具体情况,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同时还要指出问题所在,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讲评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结能力等。活动作业 课后阅读教材,写一篇读后感。预习下一项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