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 教案 《大学语文》(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 教案 《大学语文》(高教版)

资源简介

教案首页
教学单元名称 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 1.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概述1学时 2.文选《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1学时
课 时 2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所需教具、 工具、软件、耗材等 多媒体设备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了解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概况,掌握经典作品基本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力。
素质目标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教 学 重 难 点 重 点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内容设计
难 点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课程资源 1.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引自《雅舍忆旧》,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杨敏 亢乐《多读 善思 能言——徐中玉先生谈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校报副刊《研究生界》2007年) 3.苏步青《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引自《文史知识》1982年第9期)
备 注
教 案
一、导入新课
以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失落而又不失骄傲言语“我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永远不会中断,犹如不落的太阳!”的一幕动人场景导入新课,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讲授新课
(一)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概述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两翼。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人才,而非制造器材;我们的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而非制造高档次的器材,是有灵魂的人,而非无灵魂的器。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高质量的人文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时下迫切的教育任务。
1.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2.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得天独厚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它具备担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重任的使命。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立了4个建设项目。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也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
(2)《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四项基本目的: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3)《大学语文》课程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旨在服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思政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为目标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在体例设计和内容编写上以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为指导思想,充分遵循职业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设计了“悟·大学之道、吟·风骨雅韵、寻·今文情致、探·异域文风、识·言语达意、辨·文 体章成”六大篇目 27 章内容,旨在让学生思考大学意义,进而思索人生意义;探古寻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同国家的文风和经典著作,具备文化上的国际视野。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沟通表达、应用写作、审美素养的培育,以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 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 梁实秋
1.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他的作品文笔简约、平实,风格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着智慧与幽默,三言两语便能道尽人生哲理。
2.《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赏析
(1)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粗俗的语文、标准的语文、文学的语文。
中中国语文三个阶段 阶段 概念 特点 训练注意事项
第一阶段 粗俗语文 粗俗语文:指一般文盲以及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民众所使用的语文。 粗俗、直率、朴素、活泼、谐趣。 粗俗的方言俚语应力求避免,可在特殊机缘中偶一使用。
第二阶段 标准语文 标准语文:异于方言土语,是通行全国的,而其词句语法皆合于一般公认的标准,并且语句雅驯,不包括俚语鄙语在内。 话要说得明白清楚,文要写得干净利落。 标准语文应力求其使用纯熟。
第三阶段 文学语文 文学语文:措辞用字千锤百炼以能充分而适当的表达情意。 不露斧斫之痕的适当雕琢。 文学的语文须有志于文艺创作者痛下功夫勤加揣摹。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概述,主要讲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时下迫切的教育任务,大学语文课程以其得天独厚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它成为担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重任的重要阵地,重点讲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我们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设计;第二部分重点讲了梁实秋的杂文《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粗俗的语文、标准的语文和文学的语文三个阶段的含义和特点及其训练注意事项。
四、作业布置
阅读梁实秋散文《作文的三个阶段》。
五、板书设计
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
一、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概述
1.大学教育:育人而非制器
2.人文素养培育
3.大学语文目标
(1)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3)提升精神文明
(4)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二、《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赏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