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敲重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自然灾害—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敲重点

资源简介

自然灾害—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敲重点
学习目标整合
单元章节 学习目标梳理
气象灾害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掌握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分布 理解我国洪涝灾害和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念、危害、分布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理解自然灾害的链发性特点 掌握防灾减灾工作的四个方面 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了解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地质灾害
防灾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名称 时空分布差异 成因
旱灾 东北地区以夏旱为主 气温升高,雨期推迟
华北地区的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在7—8月的伏旱 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
华南地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
西南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受西南积分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
台风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台等省级行政区域 濒临热带气旋多发的西太平洋
寒潮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云南南部、青藏地区、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 源于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二、洪涝灾害的成因思路分析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易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诱发和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三、萨满、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滑坡 泥石流
形成条件 地质地形: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地表植被:植被覆盖率较差;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示意图
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危害 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导致河道阻塞,泥石流还对城镇、矿山乡村产生毁灭性冲击
异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四、遥感技术与防灾减灾
遥感的特点 “广、大、快、好、强”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
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用途 灾害前兆预测 遥感可及时观测到灾害发生前的异常和特殊现象,并发出警报
灾害跟踪监视 如台风发生后可随时跟踪,并向受灾地区发出警报
帮助救灾 灾害发生后,陆地通信往往遭到破坏而影响救灾行动。遥感可帮助识 别重灾区和能通往灾区的路线,从而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
建立灾害模型 通过灾害模型,遥感技术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
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广泛应用于洪水等气象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及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的预报
五、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防灾减灾
六、地震的自救和互救
七、洪水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八、试题练习
2023年6月27日凌晨,汶川县境内受无人区短时强降雨影响,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在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中,7名群众失联,900多受威胁群众被妥善转移安置。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不属于山洪泥石流的诱发因素的是( )
A.暴雨 B.地形起伏大 C.植被茂密 D.地表物质破碎
2.下列关于应对泥石流的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
A.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
B.向地质坚硬、无碎石,不易被雨水冲毁的岩石地带逃生
C.不要停留在低平的弯道凹侧,因为弯道处水位较高
D.往地势空旷,树木生长稀疏的地方逃生
寒潮是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下表为我国1951~2020年寒潮次数逐月分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 秋季 冬季 春季
月份 9 10 11 12 1 2 3 4 5
寒潮次数 0 19 38 31 20 20 28 31 9
3.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末夏初 B.夏末秋初 C.秋末冬初 D.冬末春初
4.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 )
A.热力高压 B.动力高压 C.暖性高压 D.极地高压
5.下列地区的种植业,受冬季寒潮天气影响最小的是( )
A.东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地形起伏大的山区,是在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谷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暴雨,地形起伏大和地表物质破碎都是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因为植物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所以在植被茂密的地方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率较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关于应对泥石流的措施,可以在泥石流来临时,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向地质坚硬、无碎石,不易被雨水冲毁的岩石地带逃生;不要停留在低平的弯道凹侧,因为弯道处水位较高,ABC都属于正确措施,D选项在树木生长稀疏的地方逃生,这种地方的树木容易被泥石流冲垮,逃生不安全,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C
解析:由下表为我国1951~2020年寒潮次逐月分布情况可以看出,11和12月的寒潮数量最多,故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秋末冬初,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冬季亚洲高压,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热力高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东北平原冬季种植业处于休耕状态,受寒潮影响较小,而其他地区或多或少都有作物处于种植状态中,受影响较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自然灾害与地球内部应力
随着自然资源不断加速开采,造成了地球内外应力变化快速升级,使得全球各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地下矿产资源,从而构成了地球内部的多“空区”和多“空洞”现象。在星际引力场、重力场以及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它彻底改变了地球内部的原始地质平衡应力变化,这就是造成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因素。
地球“空穴”成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矿产资源的开采
(1)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是固体能源,占地下资源总量的50%左右,其中包括还未发现的部分。煤炭资源也是人类利用率最高的能源之一,主要用于工业、电力、采暖等行业。煤炭矿脉包括地表层和地下层,形成“空穴”效应的主要是地下矿脉岩层。
(2)石油资源。石油资源也是化石能源,属于液态二次开发性矿产资源,占地下矿产资源总量的40%左右。石油用途广泛,主要用作液态燃料能源以及工业的基础性原料提炼。
(3)可燃冰。可燃冰也是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储量只占矿产资源总量的百分之几。
矿产能源是消耗性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延续,资源的消耗量将越来越大。因为矿产资源是消耗性能源,在地球中的储量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生存的延长,最终会步入枯竭阶段。
二、金属矿的开采
金属是人类生存必要的生活资源之一,主要用于电力、运输、航空、海运、建筑、工业、军事、农业、科研、商业、民用等领域。凡是人类涉足的区域,都离不开金属资源。
金属矿产也是人类利用最广泛的矿产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地表层和地下层。金属矿产是一种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所以,人类对金属矿的开采速度较能源矿产的开采速度慢。由于金属矿的分布范围大于能源矿产,而且地球金属矿产的形成源于宇宙星系的共存状态,这才导致金属矿产的大规模开采提炼。但是,如果人类对地下岩层矿产开采过度,将形成地球内部原始矿产岩层大量削减,使地球内部结构产生破坏性的应力变化,并且形成地下岩层的“空洞”效应。
三、其他矿产的开采
其他矿产包括:
(1)石灰岩。主要用作建筑行业的原材料,比如,白灰、混凝土等建筑材料。
(2)石棉矿、云母矿。
(3)稀有矿产。包括;人类用于装饰的各种玉石矿、各种宝石矿等等。
四、地下水的开采
由于地表淡水消耗过度,使人类出现了水危机。因为地下水的纯度高、矿物质含量高、污染小等,所以,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地球岩层下部的淡水层。因为地下淡水层的形成始于星系形成的最原始状态,所以最适合人类使用。由于岩层内部的淡水资源为原始封闭式状态,与地球岩层圈形成共同应力抗体,一旦被开采利用,就会形成非封闭式的“洞穴”状态,从而改变原始岩层圈的应力结构。它与液态石油能源一样,也是构成岩层圈应力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采和“空洞”效应的继续扩大,人为的自然地质性灾害将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地陷、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山体滑坡等等重大破坏性因素将危及人类的繁衍生存。
应对措施
人类应当避免或者减少对地下资源的过度挖掘,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只限开发地表上层资源,加快对外太空能源的探索。
应当更加广泛地利用潮汐能源、太阳能、电力、生化能源、风能等等;一定要加快核能源的利用,以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这对于提升人类能源再利用能力,形成世界性的地球保护协议,完善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六、试题练习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目前,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近年来,中国逐渐加大了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下图为中国稀土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中国逐渐加大了对稀土出口的管控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稀土资源开采加工污染严重 B.稀土资源关系国家安全
C.稀土资源埋藏深,开采成本高 D.稀土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2.长期掠夺式开采、粗放式利用,对稀土产区的生态产生严重危害,下列产区和稀土开发出现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白云鄂博土地石漠化、土地盐碱化 B.山东微山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四川凉山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D.南方七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错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采矿区的成矿物质最可能来源于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风浪等向岸搬运能力明显
B.天体引力大,潮汐顶托作用加剧
C.人类采矿活动频繁,生态破坏严重
D.成矿物质来源地受流水侵蚀易出露,含锆矿物来源减少
5.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供应商垄断严重
②进口来源分散
③国外供应能力低
④对外依赖程度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其关系国家安全,B正确,稀土矿自身特点,如非可再生、埋藏深度不是中国加大管控的原因,CD错误,加大了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不是因为其开采加工污染严重,仅考虑污染问题,可以加大技术投入,A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图文和所学知识,白云鄂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A错误;山东微山位于山地丘陵,不合理采矿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B错误;四川凉山位于横断山区,不合理采矿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C错误;南方七省多为山地丘陵等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不合理采矿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乙(中生代变质岩)、丁(中生代沉积岩);图中显示,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甲相比,丙地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说明锆砂矿主要直接由海水沉积作用富集形成,一般高潮线以下是海水运动(波浪等)最频繁的地带,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表明此时海水运动(波浪等)频繁越过高潮线之上,应是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海水、风浪等向岸搬运能力明显,大的波浪越过高潮线向上搬运含锆重砂矿物,并在之上沉积,A正确;1~3月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前后天体引力大,不会连续三个月天体引力都大,B错误;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为原因,C错误;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沿岸海水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含锆矿物来源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故选B。
5.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进口来源集中,②错误;国内锆资源储量、产量都不高,国内供应能力低,以进口为主,对外依赖程度高,③错误,④正确;锆资源的开发和供应主要把持在发达国家少数供应商手中,垄断性强,①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