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敲重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敲重点

资源简介

植被与土壤—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敲重点
学习目标整合
单元章节 学习目标梳理
植被 理解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掌握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 掌握识别主要植被类型的方法 了解土壤观察的内容 理解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土壤保护的措施
土壤
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素 影响
气候 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地貌 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为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状态
水文 水文对植被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物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成土母质和土壤 概念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粒度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气候与土壤 直接影响 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与土壤
地貌与土壤 地势 山区土壤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坡度 陡坡土层薄、肥力低;缓坡土层深厚、肥力高
坡向 阳坡→温度条件好→水分条件差;阴坡→温度条件差→水分条件好
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合理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肥沃的土壤,违反自然成土过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三、试题练习
枫树、悬铃木和银杏等树种观赏性强,我国多个景区的景观道路秋冬季节实行“落叶不扫”(下图)。环卫作业人员需要巡回检查路面,捡拾躲藏在落叶下的垃圾,确保整个景观路段的整洁美丽,从而将最美的树叶留给市民、最亮的景色留给城市。银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最早出现于石炭纪,被科学家称为“古生物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景区中最有可能实行“落叶不扫”的是( )
A.西藏纳木错 B.广西涠洲岛 C.敦煌月牙泉 D.北京颐和园
2.“落叶不扫”的主要意义有( )
①减少劳动投入
②增加土壤肥力
③提升观赏价值
④凸显人文关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银杏有“古生物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之称,最重要的原因是( )
A.生长缓慢,寿命极长 B.曾伴恐龙,年代久远
C.分布广泛,遍布全球 D.存活不易,娇贵万分
秸秆还田是制约我国北方秸秆利用与耕地培肥的“卡脖子”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我国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团队在东北黑土区创新秸秆颗粒化安全还田及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将作物秸秆就地制作成体积小、密度高的秸秆颗粒深埋还田,破解了传统秸秆还田后土壤培肥效果差和作物增产潜力低等难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秸秆还田生产方式培肥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 )
A.秸秆分解快,有机物质积累少 B.夏季降水丰沛,养分淋失多
C.秸秆腐解慢,土壤消纳能力差 D.植物生长迅速,养分消耗多
5.秸秆颗粒化安全还田及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
①解决了秸秆量多体大问题
②改变了土壤“上肥下瘦”现象
③提升了黑土的有机质含量
④改变了黑土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除秸秆颗粒还田技术培肥外,为防止东北黑土肥力流失还应采取的合理耕作措施是( )
A.轮作换茬 B.地膜覆盖 C.深耕 D.免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西藏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湖滨平原,生长着蒿草、苔藓、火绒草等草本植物,不适合生长枫树、悬铃木和银杏等树种,不会出现落叶不扫,A错;广西涠洲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常绿树种生长,不适合引进枫树等落叶阔叶树种,B错;敦煌月牙泉处于我国西北干旱区,为荒漠绿洲,主要以耐旱树种为主,观赏树种少,C错;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颐和园有大量枫树、悬铃木和银杏等落叶阔叶树种,且园区道路多,落叶不扫可增添景区美感,适合落叶不扫,D对。故选D。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环卫作业人员需要巡回检查路面,捡拾躲藏在落叶下的垃圾,确保整个景观路段的整洁美丽,从而将最美的树叶留给市民、最亮的景色留给城市”可知,落叶不扫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劳动投入,①错;其落叶景观提升了整体观赏价值,凸显了对市民审美需求的人文关怀,③④对;落叶不扫,给土壤提供了腐殖质来源,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②对。综上可知,“落叶不扫”的主要意义有②③④,ABD错,C对。故选C。
3.答案:B
解析:“古生物活化石”是指银杏是最古老的树种之一,不是指其个体寿命,A错;由材料可知,银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最早出现于石炭纪,恐龙主要活动于中生代,银杏和恐龙有同时生存在一起的时代,且距今年代久远,B对;“古生物活化石”强调的是存在时间长,而不是范围广,C错;银杏出现至今,经历约3亿年,地球环境变化极大,在演变过程中,银杏纲目下只存在银杏一种树木,且目前只存在于中国,因此被称为植物中的“熊猫”,银杏为适应环境,其形态也发生各种变化,故其并不娇贵,D错。故选B。
4.答案:C
解析:北方地区温度较低,分解速度较慢,A错误;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弱,B错误;北方地区温度较低,秸秆腐解分化作用较差,C正确;北方地区温度较低,植物生长较慢,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将作物秸秆就地制作成体积小、密度高的秸秆颗粒深埋还田”可知,该技术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解决了秸秆量多体大的问题,且深埋方式改变了土壤“上肥下瘦”现象,从而提升了黑土的有机质含量,故①②③正确;土壤的理化性质是由成土母质决定的,而不是秸秆还田造成的,故④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免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制度,不翻动表土,可防止土壤侵蚀,有效防止黑土肥力流失,D正确;轮作换茬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大,A错误;地膜覆盖可以改善热量条件,但对于土壤肥力影响不大,B错误;深耕会破坏土壤结构,会造成肥力流失,C错误。故选D。
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一、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或多样性,包括陆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复杂的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分为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指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成中遗传特征的多样性,包括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性。
遗传多样性是种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方式。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在一次个体采集中,不同物种的有效物种数以及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各物种的个体分布特点。
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2个方面。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的物种数目,通常用物种的个数(生物量)或物种密度来表示。自然界中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如科学家研究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由赤道向两极,物种丰富度呈减少趋势。
物种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或各物种个体的相对丰富度,其反映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及其与所处的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位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指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组成、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等。
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是用来衡量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的指标,目前相对广泛使用的多样性指数包括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皮卢均匀度指数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是用来描述物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的指标,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生态安全,但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经综合评价,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总面积约386万k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分为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4种类型。
保护地
保护地(protection areas)是为达到特定的保护目的,进行划定、调整或管理的地理区域。
目前,我国的保护地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矿山公园、天然林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沙漠公园、国家公园试点等不同类型。
国家公园
目前我国相对广泛采纳的国家公园的定义是“由国家划定并管理的保护地,以保护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文化资源及其依存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生性为目的,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以实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3大类别。
自然保护小区
我国的自然保护小区是指由县级以下(含县级)行政机关设立或源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小型保护区域。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广西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办法》,提出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已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为同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域、有特殊保护价值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等区域可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小区。
试题练习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贡嘎山位于川西的横断山区,被誉为“蜀山之王”。贡嘎山景区群峰簇拥,雪山相连,以冰川、云雾、红石、森林、温泉闻名遐迩,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
材料二 下图为贡嘎山区位置及其冰川分布图。
材料三 下表对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
自然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米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甲 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乙 高寒草甸
(1)推测表中不同海拔高度缺失的典型植被类型。
(2)分析贡嘎山地区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3)从磨西镇到河流源头,物种的丰富度先升后降,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其原因。
(4)贡嘎山区冰川分布较广,东西坡分布海拔有差异,请推测东西坡雪线海拔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针叶林。
(2)贡嘎山处于较低纬度,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差异明显,人为影响较小。
(3)高海拔地区温度低,气候寒冷,不适宜物种生存;山麓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所以物种较少。
(4)东坡雪线低,西坡雪线高。原因:东坡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雪线较低;西坡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雪线较高。
解析:(1)随着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甲比热带季雨林所在地海拔更高,热量条件更差,所以甲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比针阔叶混交林海拔高,热量条件更差,所以乙为针叶林。
(2)从图上看,贡嘎山处于较低纬度,海拔高,山地相对高度大,基带温度高,垂直方向水热条件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多样,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丰富。结合所学,该区域山高谷深,人类活动少,自然环境受人为影响较小,生态环境较为原始。
(3)磨西镇地处山麓地带,距离人类聚落较近,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原生生态环境被破坏,所以物种丰富度较低。河流源头所处的海拔较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自然环境较恶劣,植被少,动物食物来源少,物种丰富度低。
(4)结合所学可知,该山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东坡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累积较多,雪线较低;西坡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冰雪累积较少,雪线较高。所以东坡雪线低,西坡雪线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