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 机械运动——2024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版】【中考考情分析】测量和机械运动是初中力学入门的基础知识,本专题主要考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速度、温度、时间及质量等基础量的估测,相对运动的判断和参照物的选择,速度的简单计算等,另速度还常与浮力、功和功率的计算进行综合考查。【基础知识复习】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109nm2、常见长度估测①普通中学生身高约为160 cm;②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m;③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④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⑤教师门的高度约为2m;⑥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为1cm;⑦成人拳头宽度约为1dm;⑧成年人的步幅约为70cm3.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常用的工具为刻度尺。(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4、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min=60s5、常见时间的估测①完整播放一遍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50 s;②普通中学生百米跑的成绩约为16 s;③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0.4 s6、时间的测量(1)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停表、机械钟、石英钟、日晷、沙漏等,停表能方便地用手启动和停止,在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时间间隔。(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等。1 h=60 min,1 min=60 s,1 h=3 600s。7.刻度尺(1)零刻度: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2)分度值:两条相邻刻线之间的距离。(3)测量范围(量程):从零刻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线的距离8、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1)误差与错误: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环境因素对测量仪器的影响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加上测量者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误差不可避免;错误是由于测量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时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是可以完全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在物理实验中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另外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实验方法,更细心认真地测量等可使误差减小。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作机械运动。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为参照,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所以,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常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建筑物、树木等作为参照物。三、运动的快慢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速度公式:。3、匀速直线运动(1)物体沿一直线运动,方向不变且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路程都相等,或者说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一是运动的路径是直线;二是运动的快慢保持不变,即它的速度是一个恒量,任一时刻速度(v)都相同。路程的表达式:,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4、平均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它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是。四、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实验时斜面倾角不宜过大,目的是避免小车运动太快,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小误差、刻度尺(要估读,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注意:测量时要“头对头”“尾对尾”)、停表(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金属片(作用:确保小车到达终点时在同一位置,方便计时)。(3)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根据计算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并绘出实验数据曲线图,通过小车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来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实验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项目 路程s/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 v(m/s)全程上半段下半段(4)交流、反思①测量下半段(或任意一段)路程的速度时不能让小车从中点(或除顶端外的任意一起点)由静止释放,因为小车运动到中点(或除顶端外的任意一点)时的速度不为零。②小车下滑过程中(不计摩擦)能量的转化情况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5)误差分析①若小车经过终点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大,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小;②若小车静止释放时未放在顶端,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小, 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大。【重点难点复习】一、误差与错误项目 产生原因 可否避免 减小或避免的方法错误 ①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数、记录结果时粗心 可以避免 ①按照正确的方法测量;②读数、记录结果时仔细、认真误差 ①仪器不精密;②实验方法不完善;③观察者估读有偏差 不可避免 ①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情况很多,以其中一种为例)定义 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物体沿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频闪实例S-t图像 相同时间,路程相同 相同时间,路程不同v-t图像 速度v跟时间t无关 时间t越长,速度v越大s与t比值 不变 变化【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1、单位的换算步骤数字不变目标单位29cm=m=0.29m原单位 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2、刻度尺的估读A尺:分度值:1mm,读数为3.50cm,其中3.5cm为准确值,0.00cm为估读值。B尺:分度值:1cm,读数为3.5cm,其中3cm为准确值,0.5cm为估读值。3、停表的读数小表盘:小表盘的指针是分针,一个大格是1min,一个小格是0.5min。大表盘:大表盘的指针是秒针,旋转一周测量的时间是30s,一个大格是1s,一个小格是0.1s读数时要观察小表盘指针有没有过一个大格的一半,如果未过一半,大表盘按0-30秒读数;如果过了一半,大表盘按30-60s读数。4、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例如②化曲为直法:用一段不可拉伸的细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慢慢把细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记号间的长度,该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例如③平移法:借助其他测量工具,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换为可用刻度尺测量的长度例如④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圈数就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例如【典型例题复习】1.某同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下列数据的单位是“厘米”的是( )A.水杯的高度是13.2 B.一支铅笔的长度是0.18C.物理书的长度是1.8 D.小明的身高是16.41.答案:A解析:A.一个水杯的高度是13.2 cm,故A符合题意;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故B不符合题意;C.物理书的长度是与铅笔长度差不多约为,故C不符合题意;D.小明的身高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放置的情况是否正确及木块的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B.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C.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为D.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放置正确,木块的长度 为2.答案:D解析:由图知,甲刻度尺1个小格代表的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乙刻度尺每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木块左端位于甲刻度尺的处,右端位于处,所 以木块的长度为,但木块没有与有刻度的一边靠近,此测量方法不正确;木块左端位于乙刻度尺 处,右端位于处,所以木块的长度为,且此测量方法正确。故选D。3.观察图甲可知,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观察图乙可知,秒表的示数为______s;观察图丙可知,汽车做______运动。3.答案:5.20;337.5;匀速直线运动解析:刻度尺每一个大格代表1cm,每一个小格代表0.1c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铅笔的末端对应7.20cm,铅笔的始端对应2.00cm,铅笔的长度为;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l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由图丙可知: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都是20m/s,所以汽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4.某同学买了一张列车时刻表。他注意到在北京和上海间往返的D31和D32次动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车次 到站、发车 北京南 泰山 南京 上海D31 到站时间 ﹣﹣ 16:33 19:12 21:05发车时间 11:05 16:34 19:14 ﹣﹣D32 到站时间 20:38 17:12 12:40 ﹣﹣发车时间 ﹣﹣ 17:14 12:42 10:31他了解到D31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D32次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趟,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60km。根据列车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你从列车时刻表可获得哪些信息(写出两条)。(2)计算说明D31、D32次列车运行时间差为多少?(3)计算D31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4.答案:(1)见解析;(2);(3)146km/h解析:(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D31次列车从北京南发车,发车时间是到达上海时间是(合理即可)(2)D31次列车从北京到上海的运行时间:D32次列车从上海到北京的运行时间:D31、D32次列车运行时间差:(3)5.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民发现骑自行车下坡时,会越来越快。为了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的变化,他用小车、斜面、挡板等器材进行了实验。①实验中,除了电子停表外,小民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②小民某次实验时,在斜面上选定了间距均为40.00 cm的四个位置,小车经过各位置时电子停表显示的时间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判断可知,小车沿斜面滑下的运动是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③完成实验后,小民在评估时意识到,时间不容易测准。在测量时间时,以下做法中不能减小测量误差的是______。(单选)A.熟练使用电子停表 B.适当减小斜面的倾角C.适当减小选定位置的间距 D.用光电计时器代替电子停表5.答案:①刻度尺②变速③ABD解析:①研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的变化,需要用电子停表测物体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②由题知,A、B、C、D四个位置的间距相等,由图知,小车沿斜面滑下过程中经过AB、BC、CD各段的时间不相等,所以小车沿斜面滑下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③A.熟练使用电子停表,能更准确的记录时间,能减小误差,故A符合题意;B.适当减小斜面的倾角,能使小车滑下的时间延长,能减小误差,故B符合题意;C.适当减小选定位置的间距,小车下滑的时间缩短,不能减小误差,故C不符合题意;D.用光电计时器代替电子停表,能更准确地记录时间,能减小误差,故D符合题意。故选AB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