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机械运动——2024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进阶训练【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机械运动——2024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进阶训练【人教版】

资源简介

专题一 机械运动——2024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进阶训练【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身高约为160dm B.100m短跑成绩约为6s
C.步行速度约为1m/s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
2.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C.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D.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
3.小明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 B. C. D.
4.小明在教室用刻度尺测量了物理课本的宽度,3次的结果分别为18.43 cm、18.40 cm、18.41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次结果不同,说明小明需要更换测量工具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18.40 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
D.最后测量结果应记作18.413 cm
5.我们说某物体做了机械运动,是指该物体( )
A.正在运动 B.正在改变运动的快慢
C.处于静止状态 D.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6.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有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7.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羚羊以22m/s的速度在草原上奔跑,运动员5min跑完1800m,三者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汽车、羚羊、运动员 D.汽车、运动员、羚羊
8.a、b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方向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0~60s过程中( )
A.两小车在40s时相遇
B.时间为0时,a、b两小车相距最远
C.40s时,小车b在小车a的后方
D.由图象可知
二、填空题
9.电动平衡车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它采用站立式的驾驶方式,人通过身体的前倾、后仰实现驾驶。
(1)平衡车1min行驶了360m,则它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2)平衡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以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人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0.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去”,是_____为参照物的.如果他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骑行3km用了10min,则他骑车的速度为_____km/h.
1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______;甲运动10 s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
12.为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的速度,小明采用在同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摄了一张照片,如图所示。已知每次曝光的时间间隔为1 s,轿车车身的长度为3.6 m。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两段相比,汽车通过_______段时运动得较快。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轿车在AF段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m,用的时间是_______s,速度为_______m/s。(保留一位小数)
三、实验题
13.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______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是在做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图______;
A. B. C. D.
(5)小球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经过路程AC中点时的速度为,则______(选填“>”“<”或“=”);
(6)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分别得到了小车全程的运动速度,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根据学过的运动学知识可知道、、从大到小依次是:______;
(7)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后半程平均速度为,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______(用字母和表示)。
四、计算题
14.下面是途经平顶山西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3254次高速列车部分站点的运行时刻表,请计算:
(1)G3254次高速列车从平顶山西到上海虹桥的运行时间是多少?若普通列车K462从平顶山到上海运行的时间为17h24min,那么乘坐高铁与乘坐这列普通列车相比,从平顶山到上海大约可以节约多长时间?
(2)乘坐G3254次高速列车从郑州东到上海虹桥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保留整数)
站次 车站 到站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0 … 始发 … 0
1 平顶山西 10:20 10:22 110
2 郑州东 11:18 11:22 265
3 商丘 11:12 12:19 455
4 阜阳西 13:20 10:20 635
5 合肥 14:41 13:24 855
6 南京南 15:42 15:45 1009
7 无锡东 16:40 16:55 1196
8 上海虹桥 17:33 终点站 1304
15.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求: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请你为驾驶人员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故B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答案:C
解析:A、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B错误。
C、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正确;
D、错误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而误差是在正确的测量下也会产生的,因此误差不可避免,测量中的错误可以避免,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5.22 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5.22 cm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应与测量值相同,故物体的长度是
故选C。
4.答案:B
解析:A.3次结果不同是因为存在测量误差,这属于正常结果,故A错误;
B.一次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8.40 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估读值,是有意义的,故C错误;
D.物体的长度取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物体的长度为
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6.答案:D
解析:题中关键部分“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有动”,说明甲车相对地面是静止的,A错;
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说明甲、乙两车的相对位置在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既然甲车是静止的,那么乙车必然是运动的,C错;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应是运动的,B错;
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应是运动的,D对;
故选D。
7.答案:A
解析:汽车行驶的速度
羚羊以在草原上奔跑的速度
运动员的速度
所以,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运动员、汽车、羚羊。
故选A。
8.答案:C
解析:AC.由图象可知,a在0~20s内的图象与b在20~40s内的图象相同,则运动的路程相同;a在20~4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2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两小车在40s时运动的路程不相同,a的路程要大一些,小车b在小车a的后方,故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在0~40s内(不含40s),a车的速度大于b车(且a车在前方),则a、b两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而40s以后,b车的速度大于a车,则a、b两车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以可知40s时(速度相等时),a、b两小车相距最远,故B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40s时b车的速度与a车速度相同,b做加速运动,a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40s后b车的速度比a车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1)6(2)静止
解析:(1)由知道,平衡车的平均速度。
(2)平衡车在行驶过程中,以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人相对于车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10.答案:自行车(或“自己”);18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说明树和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改变,所以选自行车为参照物;
他骑车的速度是:.
11.答案:甲车和乙车;1:4;40
解析:由题意知,左图是图像,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为;右图是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乙、丙两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乙、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右图知,当时,,则
由右图知,当时,,则
由此可知,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同。
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由可得,当甲运动10 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为
12.答案:CD;在相同时间内CD段路程较大;29.7;4;7.4
解析:因为轿车在CD段和DF段的运动时间相同,在CD段通过的路程比DF段长,所以轿车通过CD段时运动得快。
判断的依据是:在相等时间内CD路段的路程较大。
因为轿车的车身长是3.6 m,轿车所占的刻度是4个格,所以每个格的长度是0.9 m。
轿车在AF段通过的路程是
运动时间是
则轿车在AF段的速度为
13.答案:(1)
(2)0.03
(3)偏大
(4)变速;B
(5)<
(6)
(7)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
(2)AC段路程是9 cm,即0.09 m,时间为3 s,所以速度为
(3)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4)由图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是做加速直线运动,即变速直线运动,能反映此运动情况的是B图像,图AD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C表示静止,故选B。
(5)小车下滑过程中是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时间的中点要比路程的中点在斜坡上位置靠上,所以<。
(6)小车下滑过程中是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速度要小于下半段速度,而全程平均速度居中,所以有>>。
(7)设全程路程为,则前半程和后半程路程均为l,前半程和后半程时间分别为,则全程平均速度为
14.答案:(1)7h11min;10h13min(2)168km/h
解析:(1)G3254次高速列车从平顶山西到上海虹桥的运行时间是
乘坐高铁与乘坐这列普通列车相比,从平顶山到上海大约可以节约时间为
(2)从郑州东到上海虹桥的时间是
从郑州东到上海虹桥的路程是
从郑州东到上海虹桥的平均速度大约是
15.答案:(1)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18m
(2)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合理即可)
解析:(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2s,且这段时间内保持15m/s的原速前进;
由可得,
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
(2)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