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就业权益保护 教学设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 就业权益保护 教学设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专题名称 就业权益保护 授课课时 4
参考教材 黄必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
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1)知识和技能基础:已经接受过生涯规划方法、职业素养提升和求职就业技巧学习训练。(2)情感和素养基础:通过前面三单元的学习,学生们有了生涯规划意识并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较为粗犷的规划,提升职业素质对未来在职场发展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及维权意识淡薄,导致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求职就业陷阱无法识别,碰到侵权行为时不知如何依法依规维护自身权益。学生特点:(1)生源多样性,基础差异大,在教学中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对不同生源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2)学生基本上是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有个性和主张,在学习中能发挥主体作用,课堂参与愿望较强,但是团队合作意识较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动力不足,需他人督促激励。(3)学生对通识课程学习重视度不够,学习行为也较为懒散。
设计依据 围绕“就业权益保护”,以就业陷阱的识别与依法维权为学习主线。以培养法制意识、依法就业与科学的就业观为思政要素,以“双师”结构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主体,以任课教师自编的“十三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载体,借助于清华在线、超星学习通等信息化平台,形成了多样多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白就业权益与义务的法律对等关系,对就业陷阱有充分的认知并具备一定的防范能力,达到面对劳资纠纷时能够依法就业、合法维权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任务描述
1.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
2.就业权益与义务
3.就业陷阱及其防范
4.劳动争议与处理
三、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熟悉劳动合同常用条款。
2.技能目标
掌握就业陷阱防范对策,避免在求职应聘过程中上当受骗。
素质目标
掌握劳动争议处理方法,依法理性解决求职就业过程中碰到的法律纠纷。
4.思政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就业与合法维权的法制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四、单元教学内容设计
1.围绕“就业权益保护”这一问题,以就业陷阱的识别与依法维权为学习主线。以培养依法就业与科学就业观为思政要素,让学生明白就业权益与义务的法律对等关系,对就业陷阱有充分的认知并具备一定的防范能力,达到面对劳资纠纷时能够依法就业、合法维权的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
(1)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条款的理解
(2)求职与就业陷阱防范。
3.教学难点:
(1)合理利用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保护自身权益。
(2)树立法制意识、懂法守法及依法行事。
4.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以违反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案例导入,培育学生依法就业意识,注重强调课堂纪律,强化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
5.预期成效: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就业权益与义务的对等的法律关系,提升职业陷阱识别能力,即使碰到侵权行为时能有理、有据依法理性维权。
五、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三个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依法就业、合理维权”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材料收集、归类、分析、总结过程。课堂中采用在线教育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单元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模式设计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设计
开展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文法、讲授法开展师生、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让学生现学活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任务,线上教师、学生交流。
课堂实施:开展师生、生生互动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点学习。
课后拓展:线上资源拓展。
七、教学支持条件
1.师资条件:(1)授课教师执教能力要求:具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相关素质与要求,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领域较高的操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制定合理、可行的任务计划,能够正确、及时处理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与企业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技能操作和管理方法的咨询和指导。
(2)师资队伍配置:均为双师型教师。
2.信息化教学环境
手机教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教学环境表
序号 教室名称 功 能 配置要求
设备名称 最少数量
1 多媒体教室 支持课件、影音、图像播放、实现无尘书写和无笔操作、实现课上学生互动拾音、对接线上平台等 多功能一体机 1
电子白板 1
吊麦 1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信息化技术应用等) 教学资源(包括思政元素等) 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等)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引入新知、布置任务 发放任务点 查找学生或用人单位违反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的资讯 手机教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库 案例授课课件视频任务点 引导文法、案例分析、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学习通”实现了与学生的互动,“超星在线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库”则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及课后拓展。
线上学习与交流 引导 小组讨论
课堂实施 案例导入 教师提问:就业选择时有双保险吗。 结合自身经验体会分享观点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一、解读就业协议书 (1)通过“就业没有双保险”引出新课,并从“主体、功能、时效、责任四个角度解读就业协议书(2)教师布置课堂活动:报到时接收单位拒收,毕业生该怎么办?(3)教师从签约及注意事项、违约与处理及就业协议解除三个角度进行小结。 学生分享观点,加深学生依协议就业,违约必受责的理解与感悟。
二、解读劳动合同 (1)教师案例分析《就业协议能代替劳动合同吗》引出劳动合同的知识内容,引发学生思考讨论。(2)教师对劳动合同中与毕业生有关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讲授。 让学生分享身边违反劳动合同的故事
(就业权益与义务)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1)教师对典型维权案例分析引入新的知识点(2)教师精讲《宪法》《民法典》《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高校毕业生享有的权益
四、就业权益保护 视频案例分析《常见的就业侵权行为有哪些》,分组讨论“如果我就业时受到侵权该怎么办”,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点评总结。 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侵权事件的方法与渠道。
(就业陷阱及其防范)五、识别就业陷阱 教师通过案例导入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有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陷阱。如何在招聘信息、劳动合同中发现就业陷阱? 头脑风暴:让学生讲述曾经碰到过的就业陷阱及处理情况
六、如何防范就业陷阱 教师提问--怎样的人容易被就业陷阱所陷?防范就业陷阱的方法、策略与心理是什么? 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
(劳动争议与处理)七、解读劳动争议 通过案例导入:劳动争议是什么?教师从定义、内容与特点三个维度讲授。 由学生代表来对案例分析
八、劳动争议处理 教师讲授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学生对劳动争议案例的争议内容与处理渠道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课后拓展 总结 点评
线上资源拓 引导 自学
九、单元考核评价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以课程学习目标和思政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的表现与成果为考核内容,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各学习专题内容和思政考核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主要体现为能力本位的原则、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
主要有以下几个评价特点:
1.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生线上线下实时互动
2.构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活动为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3.合理设置评价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评价权重设置
2.课前评价
课前评价(10%):线上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及作业,视完成情况及质量打分。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 得分
网上任务点完成质量 不按时完成,质量差,效果差 1-3
按时完成,质量一般,效果一般 4-7
按时完成,效果好 8--10
3.课堂实施评价
课堂表现(40%):根据学生上课认真程度得分。学习态度端正者10分。回答问题参与互动加2分/次。
4.课后作业完成评价
期末考试+作业(50%)
十、教学效果与特色创新
1.思政教育效果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具备较好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工作适应能力,做合格职业人,追求职业成功。
2.信息化教学效果
通过将多种的信息化平台和手段融入课堂,提高了课堂管理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大教师对学生学习跟踪、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特色创新
(1)课程理念先进,内容针对性强
课程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就业权益保护,培养学生法制观念。
(2)课程教学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课程采用“项目化”、“模块化”、“信息化”和“案例式”、“互动式”、“线上线下”双融合等教学方式,特色鲜明。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2021年3月15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