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垓下之围》 课件(共32张PPT) 《大学语文》(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垓下之围》 课件(共32张PPT) 《大学语文》(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垓下之围
——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2.掌握有关司马迁《史记》等文常知识;
3.理解司马迁人物形象刻画的精彩;
4.体会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学习重点及难点
[重点]
1.草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词法;
2.体会人物形象的各种刻画方式
[难点]
1.加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设定的深层含义。
学习内容
新课导入
“《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郑板桥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介绍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介绍
《史记》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
本纪记叙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记叙诸侯和特殊人物。
表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
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
列传记重要人物(含少量少数民族史)。
《史记》介绍
《史记》的思想倾向:
1、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①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②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
③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
2、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
3、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 。
4、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
项羽介绍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出身楚国贵族,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
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整体感知
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
一是诀别虞姬,
二是东城快战,
三是乌江自刎;
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译文: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 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随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名为骓,也常常骑着它。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过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项王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第一段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第一个场景:
1.战争形势如何?
2.项王形影不离的两件宝贝是什么,对他们的感情如何?
3.霸王别姬歌中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4.项羽是英雄吗?这一段描写是否有损于项羽的英雄形象?
四面楚歌,被困。
虞姬、乌骓。留恋珍惜。
悲凉慷慨
是,凸显末路英雄多情的一面。
包括两个层次:
先写项王被围垓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
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一段重在一个“ ”字,   的末路英雄。

多情善感
惊—起—饮—歌—泣
小结:第一段写垓下被围
第二段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译文: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包围,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逃到阴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项王向左,不意陷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士了。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经八年了,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敢于抵挡我的都被我击破,被我们攻击的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于是就称霸于整个天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死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今日已经必死无疑,所以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取得三次胜利,为诸位来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以使诸位明白,确实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
于是把手下骑兵分为四队,向着四面。汉王的军队在四周包围着他们,有许多重。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汉军的一个将领来。”随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骑兵奔驰而下,约定冲过山的东面,分三处地方集合。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王的军队都望风溃散,项王就将一员汉将斩落马下。这时,赤泉侯杨喜还是个统率骑兵的将领,他追赶项王,项王圆瞪双眼,大声呵斥,杨喜和他的马都十分惊恐,吓得倒退了好几里路。项王和他的骑兵果真分三个地方集合起来。汉王的军队不知道项王究竟在哪一处,就把军队一分为三,重新包围上来。项王再骑马奔驰,又斩落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并杀了八九十个兵卒,然后重新把他的骑兵聚集起来,仅仅死掉两个骑士。于是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 ”骑士都折服地回答:“和大王说的完全一样!”
1.此时战争形势如何?
2.这一段要表现项羽是哪一方面的品质,是如何表现的?
第二个场景:
突围成功却因迷路被追上。
骁勇但缺乏谋略。
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
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
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勇猛无敌
骁勇善战
自负骄傲
小结:第二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重在一个“ ”字, 的常胜将军。
第三段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译文:
于是项王就想向东渡过乌江去。乌江亭长拢船靠岸等待,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地方有千里,百姓有几十万,也足以称王了。请大王赶快上船渡江。现在唯独臣有船,汉王的军队赶到,是没有办法渡过的。”项王笑着说:“天意要我灭亡,我为何要渡江呢 况且我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今日没有一个人能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怜悯我而奉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 纵然他们不说,项籍我心中难道就不羞愧吗 ”于是对亭长说:“吾知道恩公是个宽厚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从未遇到过对手,曾在一天内跑过一千里路,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里拿着短兵器与敌人交战。仅项籍所杀的汉军就有数百人。项王自身也受到十多处创伤。回头看到汉军骑兵的司马将领吕马童,说道:“你不是我的故人吗 ”吕马童面对项羽,就把他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千金悬赏我的头,还要封邑万户,我就把这个人情送给你吧。”说完就自刎而死了。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niè,聂)阳侯。 ……
第三个场景:
1.此时战况又如何?
2.这一段表现了项王的哪些品质?
3.从第三段看,项王先是被围之数重突围求生,可后来为什么明明可以逃生却宁愿选择自刎?
彻底失败,无力回天。
知耻重义。
宁死不辱,英雄本色。
小结:第三段写乌江自刎。
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
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
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
第三段重在一个“ ”字, 的仁心豪侠。

知耻重义
心地善良
宁死不辱
第四段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
太史公说:我听到周生说,虞舜的眼睛里好像有两个眸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眸子。项羽难道是虞舜的后代子孙吗 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秦朝的统治严重失误,陈涉首先发难,四方豪杰蜂拥而起,相互兼并争夺,多得数不过来。而项羽没有尺寸大的地方,趁机从民间起义。三年,就率领着五国诸侯灭亡了秦朝,把天下分封给列位诸侯,政令由项羽发出,并自称为西楚霸王;居位虽不能长久,然而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所未曾有过的事情。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思乡东归,废除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这实在是难以成功的。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且仍无觉醒,没有一点自责,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如此却认为是“天意要亡我,并非用兵失败的罪过”,岂不是很荒谬吗
研讨项羽失败原因
政治错误——分封诸侯
战略错误——背关怀楚
政策错误——放逐义帝
性格错误——私智不师古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
深入研读:艺术特色
(1)选择典型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件:悲歌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2)场面描写具有悲壮凄怆的气氛。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营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
(3)巧妙构思,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
本篇记叙的事件虽复杂,但作者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作者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全文结构严谨,构思匠心独运。
(4)叙事详略得当。
本文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使项羽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因为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
(5)评价历史人物客观、全面、公正。
项羽虽然是一位悲剧人物,但司马迁把他当作“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来写。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写项羽最后败亡时,也着力表现出他是一个勇猛无比、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时,作者不因项羽有功而掩盖其弱点,而是如实地写出了项羽失败的过程和必然性。文中写项羽宣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的悲剧在于他至死不醒悟,没有认识自己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客观公正地写人叙事,对这个历史人物作了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
(6)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项羽在人性上的缺点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在项羽的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激情澎湃,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这就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
项羽在乌江边的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是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的一生在波澜壮阔的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所以,项羽是一个真英雄。
课堂总结:
巩固拓展
一、思考与练习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本文结尾处“太史公曰”的评议,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二、推荐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